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一目:體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觀



體究的人,要向自己心中去體會,深究「念佛者是誰」?或者去探究,如何是「歸命 無量壽佛」?如何是「南無阿彌陀佛」?在體究時,要避免使用語言、文學和形像。如果沒有這個功夫,還要用語言、文字來自問自答的話,那就表示:這個體究念佛的人,功夫不夠、定力不足,還不能夠體究念佛;體究念佛時要用「觀照」的方法,心裡面有一個懷疑,在懷疑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那麼究竟哪個是我?

所謂「自性彌陀」,當然不是指極樂世界的 阿彌陀佛,而是指我們本身之「不生不滅」的這個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也是佛,可是那個才是我的自性佛呢?在這樣探究的過程當中,不可以使用語言文字,因為使用語言文字的話,便會落人意識思惟,意識思惟將溶入「解悟」,解悟就不是「體驗」。參究念佛,「體驗」非常的重要,經過體驗得來的才會真實,因此,不應當用語言文字在那邊思惟;也不可以向色身,思惟心或意識上去探求,那是虛幻的;因為這一生過完了,它們統統不存在了。我們要探究的是永不生滅的「真如佛性」,而它沒有形像、沒有聲音和語言文字,遠離一切相,這時,如果沒有功夫,就會落在語言文字裡,我們必須從「一念不生」之中去探求,我們講:練習功夫要一念相續,一念相續完成後,接下來參究時,要去觀照:一念不生時,沒有語言、文字、形像、符號,那麼哪個是我呢?在這樣探究時,懷疑的念始終圍繞著我們,這個就是「一念相續」,一念相續時,稱為「疑情相續不斷」,然後去探究它。探究時,就是從一念不生之時運用思惟觀的方法來體究,但在思惟觀的方法之中沒有語言、文字、聲音,所以往往有許多人就誤會了,誤以為在體究的那個當下裏面是一念不生的。其實是應該從一念不生裏去探究哪個是真如?哪個是自性彌陀?但是,在這裡特別要提醒大家:「一念不生時之靈明覺了的那個心,不是真如,不是自性彌陀」。

而有的人聽到開示「要在一念不生之中去探究」,所以自己就在那邊保持一念不生的狀態,那就成為一個無事人。這不是真的無事人;真的無事人,是參學事畢;他這個叫「落在無事甲」裏面,好像一個甲殼,躲在裏面,什麼事情都沒有一樣,如此就永遠不能夠親見自性彌陀。因此,雖然說思惟觀裏沒有語言、文字、形象、符號、聲音,但是必須具有思惟的作用在探究。

如果沒有功夫,做不到思惟觀的話,而在心中默念「念佛是誰」,或把彌陀聖號拆開來,每唸一個字,便問一聲「誰」?這個不叫體究念佛,功夫不夠的緣故。也有人用語言文字來思惟、來解析,這個叫研究思想,而不是體究念佛。用這些方法來體究念佛,就算是有所得,也多是落在妄心妄識裏以意識空心為真如,沒有辦法得到體悟的正受。

體悟的正受很重要,意識思惟得的人沒有正受,必須是親自體驗過一回才會有正受。所謂正受就是真正的、真實的功德受用,真正體悟得自性彌陀的人,必然會有真實的功德受用,叫做正受。這就必須要有功夫、叫做定力。有人就說:「心中自念自問『念佛是誰?』也是可以體究念佛啊!何必一定要學念佛定、學無相念佛呢?」我們且引述《大般涅槃經》卷十三所載,世尊的開示:「夫正定者,真實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禪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這一段就是說,一般人誤會經典裏所說思惟的意旨,以為思惟就是用語言文字在分析,有條有理的整理。

經中講的思惟有的是這樣,但是舉凡體究念佛或是參禪所說的思惟是指在定中的思惟。以一種心識散亂狀態下所分析思惟來的東西,無法得到體驗和正受,所以世尊開示我們:正定才是真實的道,邪定就落於一念不生裏去追求各種境界。正定指的是定力,不是進入定境去享受定境裏的各種覺受,因此講不正定就不是道。要進入正定才能真實思惟五陰是如何生、如何住、如何變化、如何消滅。這不是不入定的人能思惟的,所以必須要有功夫才能夠體究念佛。自問自答、語言文字不離心中,就表示功夫不夠,就不是體究。功夫夠的人雖然用語言文字,他還是體究。

在思惟觀中雖然沒有語言文字形象的運作,但並不是一念不生,而是具有思惟分別的作用,具有探究的作用在裏面:所以不能夠誤會為一念不生,而在一念不生之際等待自性彌陀現前。我們在體究過程裏,也不可以離開體究的思惟觀,而去思惟悟後的境界。如果在那兒思惟猜測悟後的境界,那就離開了體究的方法,如此就沒有辦法親見自性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