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四節:果報殊勝



念佛有第四個殊勝的地方 — 念佛果勝。它的果報很殊勝。一般人念佛大概是念阿彌陀佛多,念釋迦牟尼佛少。(做個民意調查,請問:念釋迦牟尼佛的人有幾位?請舉手。有六位;我們這邊還真不少,連我七個。根性不錯。)念釋迦牟尼佛的人大概信心比較夠一點,也是跟過去生的願有關係,一般人大多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一往生就離開輪迴了。只要一到極樂世界就離開輪迴了,這是第一個殊勝的果報。

另外我們說念佛可以了生死,是第二個果報殊勝。因為修念佛法門的人容易進入實相。參禪要悟很難,所以末法時代有一些大法師常常講:末法時代要開悟很難。都叫人家不要求悟,只要努力修行就好。但是經由念佛法門的幫助,要見性 —— 也就是要到實相念佛的境界很容易。如果到了實相念佛的境界,就是說分段生死已經開始快要斷盡了,一步一步邁向斷除分段生死的階段。分段生死斷了以後,那是菩薩四果了。接下去要斷變易生死,還是要念佛,所以說念佛的果報很殊勝。

另外我們說:念佛俱足三無漏學。首先講戒學: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時候,譬如說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觀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說無相的,例如無相念佛還沒悟之前,還沒有見自性彌陀之前,這還是屬於『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無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狀態裏面,不會造三惡業,身口意的惡業不會犯,這個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雖然還沒有到初禪,已經跟定共戒相應。這是戒,叫做戒學。

如果已經修到理一心的話,它是屬於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時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殺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竊盜,不可妄語,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裏面我們稱之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說已經親見自性彌陀了,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時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說別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說是非,而是基於義理的辨正,叫做摧邪顯正。怕假知識誤導眾生,所以要導正眾生。他不犯惡口或者兩舌的戒,因為在性上無戒可犯,這叫理一心,這個是道共戒。事一心裏面不犯戒是相戒,這個是性戒,不相同。這個叫戒學,在念佛法門裏面俱足了。

第二個我們說定學。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時候,譬如說持名、觀想、無相念佛,這三種三昧成功的時候,就是定。在動中住於定中,動中也不離定,這叫做定力。這個是定學。一般人總以為學定就是要兩腿盤起來,收下巴、眼睛閉起來或者開三分眼,有模有樣坐在蒲團上。那不一定是修定喔!如果心裏面妄想一大堆,那叫做放逸。看來有定,實際上沒有定。真正會修定的人在動中修。念佛在動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無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時時刻刻、動中靜中,都是在一心的狀態,這叫做定學。但是,這還是事上的定。

如果已經到了實相念佛的地步,時時刻刻觀照自性彌陀,時時刻刻看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在顯現,不思世間的雜事。如果有所思惟,是為眾生;如果有所思惟,是為思惟佛法,這個我們稱之為理一心,不念世間法。理一心就是定。以上是說明念佛可以讓我們俱足事一心和理一心的定學。

慧學就是說:我們經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從念佛的法門,而得到戒學和定學的那些過程和功德受用,這是屬於事相上的、世間的慧。如果到了實相念佛的地步,證知到空性,也知道什麼是不空。空與不空、空與假、有與無,了然分明。這個智慧已經出現了,就知道空有是不二,這個便是實相,是第一義,這是出世間的慧。念佛可以俱足事上與理上的慧。所以,念佛可以俱足三無漏學 — 事上的三無漏學俱足,理上的三無漏學也俱足。這也是念佛的果報的殊勝。以上,念佛的殊勝大略說完了,我們來講求生諸佛淨土應當具備的三種資糧,稱之為信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