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十三節 觀想念佛︰雜想觀



第十三觀 — 雜想觀。要先觀一尊高一丈六的無量壽佛像;祂在池水上面站立。無量壽佛的身量極為廣大,無量無邊,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夠想像。但是因為 無量壽佛久遠以來就有願力——凡憶想祂的人,必定可以成就憶想。祇要觀想佛的形像,就可以得到無量無數的福德,何況是觀想 無量壽佛身像的具足。丈六高的佛像觀想完成後,繼續觀想 無量壽佛具有廣大如意神通,在十方國變現自在。祂所現的身量有時是一丈六,有時祇有八尺之高,都是真金的顏色。在十方國土顯像的時候,祂的寶蓮花以及圓光化佛都要像第九觀所講的那樣。還要觀想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隨侍於十方國土示現的 無量壽佛身邊,身量略小於 無量壽佛。

觀想的時候兩尊菩薩要如何分別?祇有頭部不同。大勢至菩薩的天冠正面是一個寶瓶,觀世音菩薩的天冠正面是一尊化佛 —— 阿彌陀佛的立像,不是坐像。若能觀想清楚分明的話,這個人一定能夠出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此觀主要是在第五、九、十、十一觀的觀想完成之後,把他們合併在一起,然後縮小佛菩薩的身量,觀西方三聖,或者一丈六,或者八尺,在十方世界示現而度化眾生,這叫作雜想觀。

觀想念佛總共有這十三觀。十三觀之後另有三觀,講的是往生的品位高下不同,所攝化的根性的不同。證果的不同,我們在這裡不作說明。想要知道的人,可以去讀閱《觀無量壽佛經》就清楚了。觀想念佛法門主要是針對放不下形像的人以及罪障很重的人而說的修行法門。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說:「這個法門觀的時候,要離開前五識,要用第六識來觀,用第七識來想(意即緣第七識作意去想)」。所以用觀的方式來修觀想,就不能成就,而要用想的方式。把眼、耳、鼻、舌、身、意放下,純粹用我們的第七識來想,想成之後再用意識來觀察所想是否符合經典?這樣才能夠成就。

第九觀開始都是念佛三昧。因為在第九觀之前雖然有觀想,但不是觀佛,亦不見十方一切諸佛,所以不叫念佛三昧,叫作觀想的三昧。至於第二觀之前(第一觀和第二觀)它不叫三昧,因為動中不能分明。第三觀開始動中也可以觀想清楚,所以第三觀開始才叫作三昧。所以讀《觀無量壽佛經》,應當要有一些事上理上的思惟和分別,然後才好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