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二節 實相念佛人對於念佛圓道章的見地



佛子進入實相念佛的境界以後,再重新來閱讀念佛圓通章的原典,就會瞭解到楞嚴經是理、事、權、實,圓滿分明,更能夠判別念佛圓通法門不是持名念佛的法門,而是無相念佛的法門,叫做憶念念佛、憶想念佛。現在我們就以念佛圓通章所屬經典的全名(經名),配合這一部經的大意來說明,就能夠很容易瞭解親證實相念佛境界的人的一些見地。

念佛圓通法門,源出於密教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現在先就經名分析如下:

一、『大』:一切有情眾生的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就是大。因為過去無量無邊,未來無量無邊;而現在的心性也是無量無邊,所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叫做大。

二、『佛』:佛是真如顯現出來的靈明覺了;所以佛就是報身、應身、化身。真如並不是佛,只為了方便說法,施設一個名稱叫『法身佛』,這個才是真實的佛。但對於一般的眾生而言,所說的佛就是『報身佛』,就是「應化身佛」。

三、『頂』:頂是說當體不可得。如果可得,就必定可見,所以十方三世諸佛三十二大人相裏面,有一種相叫做不見頂相。為什麼不見頂呢?因為當體不可得的緣故。真如之中無有頂,亦無有相,沒有東西南北,也沒有處所,如何說他有一個頂呢?所以當體不可得就叫頂。『大佛頂』指的就是真如,『大佛頂心』指的就是本來面目,又叫做本地風光,又叫做菩提涅槃。他無形無相,他不可見。因為真如是世間與出世間的最高無上,所以叫做大佛頂。因此,大佛頂就是指真如。

四、『如來』:楞嚴經所講的如來有三種,第一種如來為:『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這個就是法身如來,就是真如。第二種如來為:『明極即如來』,也就是如來的報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靈明覺了至於究竟,這個是報身如來。(靈明覺了的心是一心三身的報身,不是法身、不是真心。)第三種如來為:『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這就是應化身的如來。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加毗羅衛國釋種皇宮裏面出生為悉達多太子,然後八相成道轉法輪,這個就是如來應世。為應世間眾生因緣的成熟而降臨世間,自覺圓滿而又能夠覺悟有情眾生,這叫應身如來,是楞嚴經裏面所講的第三種如來。我們平常感應或夢中感應所見的如來是化身如來。

五、『密因』:密因有兩個解釋,第一種解釋:楞嚴經裏面講『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裏指的因地心,就是真如、真心。如果以有生滅的、能覺的這個心,做為真如的話,這個心不可能成為將來果地、佛地的因地心。因此,經上講,『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指的就是這個因地發心不真實,以生滅的、能知能覺的這個心,要想發心成佛。因為發心時的這個心不真實,所以要成就果地無上正等正覺,就很迂曲,要不停的輪迴多生多世,不停的再去探索。我們必須以無生滅性的真如做為因地心,來圓成果地的修證。因為這個因地心,是外道、凡夫所不能知,所以叫做密因。密因的第二種解釋:佛子開悟心性,親見自性彌陀之後,要再假藉四禪八定、首楞嚴定等等無量百千三昧,做為事修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以四禪八定裏面所生的各種神通、境界和樂受做為目的,這一種知見和修學四禪八定、首楞嚴定、無量百千三昧的修證境界,是基於真如為根本而修,這個也是凡夫外道所不能知,所以叫做密因。

六、『了義』:所謂了義,楞嚴經說:『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因此一個人修得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的時候,應當很詳細的去加以審查、觀察,我現在所謂親見自性彌陀的這一個真如,跟我以後究竟成佛時的那個心,是不是同一個?如果不同,那就不是了義。如果我現在親見自性彌陀所護的這個真心,和以後究竟成佛的那個真心,是同一個,這就是了義。既然這一部經所講的,是了義的法,因此念佛圓通的修行法門,必然是了義之法。所以我們可以用持名念佛做為方便,來接引佛子進入這個法門,但不可以把念佛圓通解釋為持名念佛的法門,因為念佛圓通法門是了義法門,而不是方便法門。

七、『諸菩薩』:諸菩薩是指一切已經覺悟了,而來自度度他的有情眾生。所以楞嚴經所講的諸菩薩,是指已經親見自性彌陀的人,乃至親見自性彌陀的其他五道的眾生。

八、『萬行』:所謂萬行,是藉著事修來圓成果地覺--無上正等正覺。楞嚴經裏面說:『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那就是說,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你現在已經得到初果了,已經斷了世間三縛結的見惑,但是仍然不知道六根之中,累積著過去無量生以來的各種虛妄的習性,這些習性,要從事修上來斷,才能夠到達果地的無上正等正覺。事修指的就是四禪八定、首楞嚴定等等無量百千三昧。

楞嚴經一開始是講修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應該知道的關於真如佛性的知見,然後再由二十五位菩薩說明他們各自證得圓通境界的二十五種法門,這個就是『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接下來就講事修的各種三摩地,包括四禪八定以及證入五蘊空的境界在內,這個就是『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在事修方面,就講『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開示這些原則之後,就開始講:戒殺、戒盜、戒婬(在家戒邪婬)以及戒大妄語,這叫四種清淨明誨。然後告訴我們修行的三種漸次的階段:第一要斷五辛,不要吃五辛。第二要受淨戒,漸漸斷除殺、盜、淫、妄的心,不是斷除殺、盜、婬、妄的行;這四種心如果能斷,行就能斷,就能夠修學正定。第三要能夠攝心旋元入三摩地。以上這一些全部都屬於事修,這一些事修就叫做菩薩萬行。所以依照楞嚴經的經旨,若還沒有開悟而修集福德資糧,不能夠稱為菩薩萬行。必須已經悟明心性,親見自性彌陀之後再來修各種的事修,才叫做菩薩萬行。

楞嚴經接著又依照菩薩悟後所修的各種三摩地的由淺而深的境界,來說明修證的五十五個位階,直到五陰銷盡,究竟成佛,這個叫做果地修證。因為三摩地的深淺,而說明欲界定、未到定、四禪八定。因為四禪八定,而觀、鍊、薰、修無量百千三昧,並說明五蘊的區宇以及證得五蘊空的各種相貌,一直到識蘊空盡,那就具足了無量百千三昧和法界的一切智,這就是首楞嚴三昧,這就是妙覺。所以我們從經題和經文的內容,就知道念佛圓通是以自性彌陀為宗、以大乘修證為教、以圓通實相為體、以離愛得脫為用、以無相念佛為法、以人法為名,所以叫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念佛圓通章全文雖然只有二百二十四個字,但他是淨土法門的心要。佛子們學念佛法門而到達實相念佛的境界,就是無生法忍、就是念佛圓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開。因為念佛圓通法門是了義的法門,不是持名方便的法門,所以修學念佛法門得到念佛三昧,入了實相的境界之後,再來看楞嚴經的全名,就可以貫通整部楞嚴經。另外從念佛圓通章的這個章名,也可以貫通念佛圓通章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