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三篇: 辨疑問答二十一則



辨疑第一︰前論體究念佛中所說疑似禪法,非是淨土之法。

辨:修學佛法應知法之次第與轉折,運用善巧方便而昇進,則得法迅速。中國禪宗之禪,不是禪定;而是般若,是智慧。它存在於一切解脫道之修行法門中,存在於某些解脫法門之末段。禪宗固然有禪,天台宗、法相唯識宗、密宗、淨土宗莫不有禪,非是禪宗之專利也。

為求見道故修禪,修禪前必須先修定力:定力主要是淨念相繼,一念相續,動靜皆如是。非指靜中打坐一念不生也。近代人參禪之被印證為悟者,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以一念不生之定心為真心,以此妄心為真心,故不得解脫功德受用。便向人妄言:「佛法不過如此。」從此成大我慢;或棄佛法如敝屣,不肯再探究。此皆因缺乏定力— 動中功夫所致也。故真見自性彌陀者,稱為見道—知修道之路,不隨未見道者淺見而行。若不明續修之道,即非親見自性彌陀。

修學佛法之前,應先瞭解該法門之內容和修學次第。如實知已,便知何處應如何轉折;於每一轉折處,運用善巧方便,而非橫衝直撞。便能見法得法,迅速進入實相。而修學之過程,便是從有相到無相,由無相入實相。解脫道之修學,入手法門雖有種種不同,而修學者若有因緣修到此一階段而參究第一義者,該階段之參究,本質莫非是禪;不論任何宗派,到此完全相同。所以「禪」存在於各種修行法門過程之中途或最後階段。而各宗派修行之最後所得便是淨土。修學過程中所得無量百千三昧之功德受用以及因此而知之各種法界差別智及究竟解脫功德受用及所證唯心淨土唯己能知,便是密。因智慧現前、消除性障而深入四禪八定,證得楞嚴定而究竟五蘊空,因此如實了知三界五陰之一切見分相分,即是法相唯識。修學過程則不離止觀,因止觀則有諸種境界,為辨修證境界,故有天台教義。從不同觀點來看佛法,便有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入手方法,不同的宗派。故曰:「入門有多途、歸元無二路」。

念佛法門亦如是,應當從有相之持名入手,以減少煩惱,增強定力。持名功夫純熟,不應停留,即應探究如何升進,何處轉折。若具知見,便知捨除聲相、名相、形相,運用善巧方便,自有相轉入無相念佛。無相念佛功夫純熟後,應探究第一義;已解知第一義後即應體究,體究即是禪法。若了知自性彌陀,即是禪之明心(開悟)。若再深入體究,而親見自性彌陀,即是見實相之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便是實相念佛,即是禪宗之見佛性。凡此體究過程即是禪,此境界之解脫及自受用功德便是密。

修學佛法最怕執著所學初入門之法,不知轉折(以方便為究竟),不肯升進。不惟念佛門如此,其他宗派亦復如此。若不具知見,則不敢運用善巧方便從有相入無相。不知藉無相境界以求實相,則佛法難成。除非大利根人能從有相逕入實相,例如《文殊說般若經》之「隨佛方所,端坐念實相」,又如世尊昔為大精進菩薩時由觀像念佛逕入實相念佛;根器如我人等,仍宜知所轉折。

譬如世尊於經中所說位於此娑婆世界東方之不眴世界,其世界中無有文字及言說之施設,而於彼世界之佛仍然能夠以法化導諸菩薩。無有文字及言說之施設,猶如修學無相念佛者,於開始時不將念佛之念繫於文字相以及持名唸佛之言說聲相,慢慢修練而轉進,乃至轉入參話頭,成就體究念佛,最後得以親證法界實相,即是藉著無相念佛為方便化導菩薩悟道明心。茲舉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中世尊之開示做為佐證:

「爾時薄伽梵復告具壽阿難陀言:『彼不眴世界無諸苦難,及三惡趣亦不聞名……國土嚴淨,唯佛法王化諸菩薩,無有文字亦無言說。彼諸菩薩受化之時,來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蹔眴瞻仰如來,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為不眴。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謂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識生,非前後邊際智慧生,亦非現在見聞所生。』佛告阿難:『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

如所舉經文中世尊所說之不眴世界,無有文字亦無有言說,彼世界諸菩薩親近佛、接受佛之化導時,只要恭敬合掌,目不轉睛的瞻仰如來,念佛三昧就自然成就了,也就是當時就能悟得離於語言文字之自性彌陀,亦即由無相之方便直接進入了實相。而此處既未有唸佛持名之施設,為何說成就了念佛三昧?可見體究念佛之真實義,在於求證實相、參究實相之過程,此即是體究念佛;而念佛之本質即是要見真實佛─親證法界實相─才是見佛之真實義。何以故?因為世尊說念佛三昧不是從色、受、想、行、識之法相所生,也不是從諸緣所安立的十二因緣法獲得之智慧所生,也不是現前所見所聞之見聞覺知法所生。念佛三昧是意識所不可思不可議的,當現前與一向不行見聞覺知、離見聞覺知的自性彌陀一念相應,以般若智慧觀察到自性彌陀就是五蘊諸法出生的根源時,現見自性彌陀本來無生,而自性彌陀所含藏的蘊處界法種及具足種種功德法性,亦同樣本來無生,能隨順因緣而出生五蘊諸法,此即是諸法之如實法相,故說自性彌陀是諸法之實相,能現觀諸法如實法相之智慧就是念佛三昧。

淨土法門中之持名唸佛或者觀想念佛乃至憶想念佛,行者除了以求生極樂世界等佛國淨土為願之外,於未捨報前,對於經中所說念佛能到達之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仍然非常嚮往。這也意謂著,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是淨土法門之行者所能夠追求而且滿願的;只要知道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的真實義,以及親近真善知識修學般若實相的正知見,在法門上從有相轉進無相,以及修集應具備之福德資糧,進入自性彌陀實相之體究,即有因緣實證自性彌陀。若於未捨報前證得自性彌陀即是證得唯心淨土,捨報以後必定能隨願上品上生;經中佛說證得自性彌陀者,能觀諸佛法身與自身之自性彌陀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能於如是甚深第一真實義中修學、信解、受持者,捨報後於十方淨土皆能隨願往生,這才是淨土法門實至名歸之所在。

吾人從經中佛的開示可以了知,念佛三昧就是親證諸法實相,也就是親證自性彌陀,體究念佛就是參究實相、參究自性彌陀的過程;於上文中的說明就是證明體究念佛並未偏離淨土法門,反而呈現了淨土法門所可到達、親證唯心淨土之進階行門,確實是具體可行的。體究念佛、參究實相,是禪宗祖師傳授座下學人悟入之禪法;禪宗所悟之心,即是離見聞覺知、於諸法無所行,本來自性清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是五蘊諸法之實相,即是淨土法門所說之自性彌陀、念佛三昧。茲舉示禪宗祖師之開示作為證明:

六祖惠能大師於《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中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覩彌陀。」

克勤圜悟大師於《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八中說:「道無方所,明之在人;法離見聞,斷之在智。若能頓捨從來妄想執著,於一念頃頓悟自心、頓明自性,不染諸塵,不落有無,自然法法成見。然雖此事不可造次領會,須是發大丈夫慷慨特達之志,不顧危亡,不拘得失,存箇長久鐵石身心,逢境遇緣不變不異,時時著眼體究,不論歲月以悟為期。祖師門下不比教家,只要直截根源,於一言下領取,與諸聖同體同用大解脫,任運施為無不見性。」

大慧宗杲禪師於《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三中說:「不見古人云:設有一法過於涅槃,吾說亦如夢幻。苟能於夢幻中,如實而證如實而解,如實而修如實而行;以如實之法,能自調伏;起大悲心,作種種方便,復能調伏一切眾生,而於眾生不作調伏、不調伏想;亦復不作顛倒想,不作貪瞋邪見想,不作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想;不作除病,不除法想,不作存一去一、分不分想;既無如是之想,則一道清淨平等解脫。徑山今日說此清淨平等解脫之法,奉為持服魏矼,追薦先考致政宣教。伏願:了唯心之淨土,見自性之彌陀,此界他方隨處快樂。」故我念佛人,凡欲求實相者,當知轉折,探第一義,以方便善巧,從有相念佛轉為無相念佛,憑藉無相念佛功夫而進入實相念佛。是故,體究念佛之法即是禪法,而一切解脫修行法門,皆是廣義念佛法門。本來相通,不須各以禪、淨之主觀立場,互相排斥。當知排斥而不肯深入瞭解轉進,即是障道因緣,是無福慧之人,念佛人萬勿輕忽。

辨疑第二:無相憶念拜佛時,有些人身體會定住不能動,怎麼辦?

辨:修學無相憶念拜佛的法門,增強定力非常迅速。有些人在短短三、四週內就進入澄澄湛湛的境界,享受心靈上前所未有的美妙覺受。打坐時進入此狀態即會入定;無相憶念拜佛時進入此狀態即會起樂著之心而定住不動,以便享受它。此時只要有旁人指點,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提示自己不要享受澄澄湛湛的定味,應該回到修學定力的無相憶念拜佛法門,便立刻可以回復動作。

出現這種狀況時,是一種可喜的現象,表示此人定力已經很強,一拜大約要七、八分鐘。當他在無相憶念拜佛時,會感覺到整個身心都已經溶入憶佛的念中,有此境界的人一看便知。進入此種狀態的要領是:無相憶念拜佛時應將憶佛之念往內收— 收進腦子裡。禮佛時速度需極緩慢,仔細觀察憶佛之念有無忘失。心地及身體都必須很輕鬆、很柔和地進行無相憶念拜佛,日久功深,自然成就。

辨疑第三︰有人說︰「不持佛名號即非念佛,必不能往生極樂淨土。」

辨:持佛名號是為未法時代眾生之得度而施設,尤其是對法滅盡之最後一百年的眾生而施設。念佛法門極多,譬如觀像、觀想、思惟、憶念、體究、無相、實相等皆是。層次差別不同,念佛則無不同。

又:持名可以念佛,但不一定是念佛。譬如持名時心不想佛,而是無記或是妄想俗事。又如觀經下品下生:「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若依此而言,即知持名之本身不是念佛,只是憶佛念佛之工具而已,而念佛之工具(法門)亦不僅持名一門。當知持名念佛是為沒有定力者所施設的入門方便;功夫提升、層次升進,必漸離持名而心念心聽、心念心憶、不念而憶(無相念佛),終至見自性彌陀而入實相念佛境界。豈有功夫不佳、層次低者能往生,而功夫好、層次高者、真念佛反而不能往生極樂之道理?

辨疑第四:體究念佛者必遭魔考?

辨:修淨業者托佛願力,諸佛護念,魔不敢犯。《阿彌陀經》云:「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獲念…… 。」又《大寶積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常為護念,不使諸魔及眷屬退轉其心乃至無上菩提,無有退轉之佈。亦無水火刀杖惡獸毒蟲之所損害,亦不為人非人等之所怖畏。」所以體究念佛不會有魔考。

如果有人喜歡追求三界中的「有」法,譬如神通、定的境界…… 等,而離開體究念佛之方法、以致落入定境中,歡喜追求定中的境界而不知其虛妄,則是自招魔業,喜樂魔業,不能怪佛不護念。若不離體究念佛之法,不妄求神通境界,必無魔事。故體究念佛不遭魔事。

辨疑第五:有人問:體究念佛,若不見性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關於這個疑問,在《楞嚴經》中世尊說:「臨命終時,純想即飛,此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從這一段話,我們就知道,往生前修福修慧,雖然沒有開悟,但是因為這些福慧的力量和願意往生某一佛淨土的願力,所以在命終之後,亦得心開,可以明真心、可以見自性彌陀,如此就可以隨願往生所願意往生的佛土,所以只要有往生的願,配合在世時修福和體究念佛的慧的力量,命終以後,不但可以往生,而且可以明心見性。我們以前也曾經跟大家報告過,參禪的人如果知見足夠,當他臨命終之後,沒有人助念也沒關係,沒有善知識開示也沒關係。因為在參究的時候,參不出來的那個真如佛性,在臨命終的時候,可以開悟。為什麼呢?那就是說,我們在沒有死亡之前,真如被五陰所遮蓋,所以體會不到、找不到真如,死亡之後,五陰散壞、四大分離,然後中陰還沒出生之前那個空檔,就是真如。

話說回來,我們因為平時有體究的關係,要找尋自性彌陀,所以我們對於第一義的知見,已經有很深入的瞭解,到臨命終的時候,五陰(包括物質的色身及妄心:所謂受想行識)幻滅而中陰身未生的時候,剩下的就是真如了,這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實也可以改為參「死後是個什麼?」「死後的面目是什麼?」那麼因為有這個過程,知道妄心、妄識、色身不是我,所以在那個時候,當下就明白:原來這個就是真實的我。所以體究念佛,在世不悟,臨命終的時候,如果這個疑情念(體究的念)還在的話,必定也會開悟,可以知道什麼是自性彌陀。在那個時候如果有淨願的話,一定可以往生淨土,因為楞嚴經這一段講的:「純想即飛」嘛!臨命終的時候,如果是純情,那就下墮了!純情就是世間的情愛,執著子女、配偶、父母、世間的財富名位,這都是情,純情的時候必定下墮。如果臨命終的時候,還是那個體究的念,我們稱之為純想,這個時候呢!就算不悟,(可是不悟也真難呢!因為這個時候必定悟嘛!)就算不悟的話,也必會往生天上,因為純想的心是輕清的,不是沉濁的,必定往天上飛嘛!在往天上飛的這個心,如果兼有在世修「福」及體究念佛的「慧」,並且有一個願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那麼到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開悟,見到自性彌陀。那時見十方佛,不是見到十方諸佛的色相,而是看到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一切有情眾生、十方的有情眾生全部都是佛,都是這個真如體性。那麼我們說淨土三經裏面講,造惡業的人尚且能夠以稱佛名號十句就可以往生,而體究念佛的人具備了善根和定根的福德以及體究念佛的慧業,和往生的願,怎麼可能不往生極樂世界呢!所以一定可以往生極樂。

辨疑第六︰有人說:無相念佛及實相念佛不是持名,不是觀想念佛,所以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辨:我們在前面講過,名號不是佛,音聲、形相不是佛,所以真實念佛是果地無相念佛或實相念佛。《佛藏經》裏面說:「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貪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從這裏就可知道,如果以物質的色身、形相來念佛,那就錯了,因為凡是執著於色相、執著於這個色相和聲音的韻味,而去貪著的話,那個是「識」而不是真如;「識」不是佛,「真如」才是佛。那什麼是念佛呢?說無形無色、無緣無性、那才叫作念佛,所以沒有分別,沒有取也沒有捨,才是真念佛。

因地無相念佛還有一個念佛的意念,還是有取,有取就不是真實念佛,果地無相念佛沒有取,因為沒有念佛的意念,沒有形相的意思,所以叫作念佛;因此,凡是有取有捨,有所分別,那就不是念佛。我們說回來,實相念佛時,它沒有取捨,果地無相念佛也沒有取捨,它也沒有分別,所以這個才是真的念佛。持名的時候— 取名號,觀想念佛的時候— 取色相,這個叫作有取,因地無相念佛時— 捨名號、色相,這叫有捨,有取有捨,就不是念佛,所以我們講因地無相念佛是一個施設,果地無相念佛和實相念佛,才是真念佛。

從《佛藏經》這段經文可以獲得印證。形相不是佛,形相是佛為了讓眾生知道佛在護念他、攝受他,所以示現一個形相給他看;所以《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三云:「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相,令其人目自見之。」所以從這一段就知道:形相不是「佛」。觀經雖然叫眾生觀想佛的形相,可是在第八觀裏面卻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如果形相是佛的話,佛就有來去、有生滅,有來去生滅那就不能進入一切眾生心想之中了,所以觀想所得形相,是我們身心努力觀想的定力和佛心的加持所成的,而佛心沒有形相、沒有方所;佛就是福慧具足的真心、真如,所以第八觀又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真實念佛是果地無相念佛和實相念佛,怎麼可能說:方便念佛能夠往生,而真實念佛的人反而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呢?

又蓮宗寶鑑卷五云:「淨念相繼,自性彌陀現前,此感彼應,臨命終時,安得不見佛而往生淨土乎?」這也說得很清楚了!實相念佛、果地無相念佛,必得感應,必定見佛而往生淨土。

還有,蓮池大師說:「念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也!」這個見性的念佛人不須要別人幫他助念,自然可以得到上品上生,因為已經見真心本性,而且願意往生彼國,佛心定會感應的緣故,例如觀經所載上品中生云:「於方等經典,善解意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便可得上品中生。」更何況是親見自性彌陀而不得往生呢!譬如說:能夠跑步的人他一定能夠走路,能夠走路的人他必定能夠站立,怎麼可以說:一個能夠站立的人笑一個會跑步的人不能夠站立的這個道理呢!彌陀世尊非常慈悲,施設了三輩九品,攝盡了一切根性的有情佛子,不可能攝受了持名觀想的人,反而排拒無相念佛、實相念佛的人,這個道理非常的淺顯易懂。

辨疑第七:有人說:實相念佛及果地無相念佛的人,所證的是唯心淨土,所以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辨:我們說十方諸佛世界,全部都有四種淨土,除了凡聖同居土以外,其他三種,所謂: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都是唯心所成的淨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淨土,也是穢土,但是仍然也有其他三種淨土。而極樂世界如同種種光明華莊嚴世界,它也如同眾妙光明燈世界,它是純一清淨世界,所以它的四種淨土全部都是唯心所成的淨土,那裏說執著清淨、污穢,執著有與無的凡夫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而已經證得清淨真如佛性、遠離淨穢、有無的無相念佛人和實相念佛人,反而不能往生的道理呢?既然是純一清淨的世界,已經證得純一清淨真如體性的人最能相應了,怎麼可能不能往生呢!所以這個道理很清楚了,不必再作其他的解釋了。

辨疑第八:有人講:參加念佛共修,每次都是痛哭流涕,這樣的人是罪業深重,不可念佛。

辨:在《大阿彌陀經》卷下,聞法因緣分第五十五裏面說:「佛言:世間人民,前世為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若慈心喜悅,自意清淨,毛髮聳然,淚即出者,皆是前世常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常為菩薩,固非凡人。」我念此段即已毛髮聳然。我已好幾年念佛不會掉眼淚了啦!老實向諸位報告,一九八四年、八五年初學佛的時候,我每次去跟人家參加念佛共修,一條手帕都不夠用,都要帶兩條去,後來乾脆帶毛巾,每次都是痛哭流涕。那麼從這段經文我們就知道,若「毛髮聳然、眼淚即出」,這個就是前世已經修學過佛道、行過菩薩道的人,或者在他方世界已經學過菩薩行的人,當過菩薩,不是凡人,所以一聽到 彌陀名號就不由自己的掉眼淚,毛髮聳然,非常的感動。所以我們說,這種人心智清淨純一,這種人是直心的人,遠離諂曲之心,這種人修行精進,往往因為念佛的緣故,遇到善知識;或者他自己可以不依靠別人而明見佛性,可以很快的開發智慧,能夠定慧等持。我們這裡的同修,大多是這樣的人,佛語不虛,我們從這裡可以獲得證明。

辨疑第九:有人問︰《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我們念佛,如果感應的時候,應該要怎麼辦?

辨:這有很多人問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是體究念佛的人想要見自性彌陀的時候,應當要具備的一個知見。因為,自性彌陀就是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的真如、真心,無形無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兩句之後呢,接著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這個如來是什麼?是見到佛的法身,不是應身、化身、報身,如果不體究念佛而只是求願往生的話,那麼感應非常非常的好,見到光,見到佛、見到蓮花的時候,應當要頂禮,要稱念:「歸命無量壽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堅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志願,之後,我們應當繼續念佛、布施、孝養父母、供養三寶。

如果是體究念佛的時候,我跟大家保證,百分之百,彌陀世尊不會示現,諸天菩薩也不會示現,如果示現的話,那一定是魔,諸位大可一拳就打過去。因為體究念佛,重要的是:要我們自參、自悟、自承當。所以佛與諸大菩薩一定不會示現。禪宗裏面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體究念佛時,有佛的形相,菩薩的形相示現,都是魔所作,不是真的佛菩薩。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我們幾個共修場所體究念佛的人遇到有佛菩薩或魔示現,所以不必擔心,可以吃一顆定心丸。如果講參禪或體究念佛有佛菩薩出現,那一定是這個參禪或體究念佛的人落入定境去了。他已經離開了體究的方法或者禪法,落入定境才會有這種現象。那就是說他本身的知見、功夫不夠才會有,只要有 看話頭 的功夫,有無相念佛的功夫,並且跟我們共修, 知道體究參禪的方法和知見之後,必定不會有佛菩薩出現,所以諸位可以放心去體究。

辨疑第十:有人說:體究念佛應該是有學問的聰明人才可以啦!如果不識字的話,或者只有國小畢業,也能體究嗎?又,我們上了年紀的人,也能夠體究嗎?

辨:所謂體究念佛,就是參禪,參禪不一定要聰明人。體究念佛之前需要先瞭解第一義,第一義甚深難解,所以沒有學問的人、不識字的、學歷低的人應當要求善知識開示,聞法之後用意思惟,如理作意思惟,思惟之後就可以憑藉定力開始體究。如果不是聰明人,聽聞開示之後,而仍然不能瞭解,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說的人他還沒有證悟,所以他講的時候不懇切不親切。第二是聽聞的人本身世間的聰明智慧不夠,所以聽了開示之後,仍然不能瞭解。這個時候,他就只有從增強定力方面來下手,等到他的定力具備了以後,再來聽聞善知識開示第一義,他就很容易的可以瞭解了。瞭解了第一義以後,憑藉定力就可以用思惟觀來體究,可以避免因體究而致散亂、失掉了定的境界和功夫,就有親見自性彌陀的可能。但是學識不夠的人,世間的聰明智慧不夠的人,應當要親近善知識才容易體究、才容易親見自性彌陀;自己體究,要見自性彌陀,難如登天,但是並不是不可能。反過來說,有學問的聰明人要見自性彌陀,比沒有學問、不聰明的人,要見自性彌陀更難,因為,自己靠著聰明伶俐,就不肯學功夫、不肯增強功夫;功夫不夠或沒有功夫,一定會在意識思惟、枝節葛藤上打轉,轉來轉去,看來是得便宜,反而是失了便宜,所以更不容易見自性彌陀。所以體究念佛不一定是有學問的聰明人,也不一定是年輕人,因為,悟與不悟,完全在於個人的因緣、福報、善根、慧根和定根的關係,不在年歲與學問上。

辨疑第十一:有人問:我發大願欲度此界、他界眾生,也可以求生極樂國嗎?

辨:我們說:可以。從事相上來講,《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下云:「彼佛剎中,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獅子吼,利益有情,我(指釋迦佛)悉令隨意而作佛事。」這是說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那邊如果有那一位菩薩,他因為過去生常常發願要入生死界,去作獅子吼(也就是跟人家講真如佛性)來利益有情眾生的話,但是他又怕離開極樂世界後無法回去,那麼,有這樣大願的人,雖然在極樂世界之中,釋迦佛可以讓他隨意到十方世界,講這些真如佛性,利益有情,作這些佛事而能夠隨意的來來去去不離極樂世界,這是釋迦佛的願。

從理上來講,一切菩薩都必定會往生極樂國,凡是具足了西方三聖的福德和功德,到了一生補處之位,這就是往生極樂國嘛!那麼這樣的一生補處菩薩,住於極樂世界而能度無量無數的眾生,這個意思就是說:生則必定生,去則實不去。已經體證了真如佛性之後,這個境界的本身也就是極樂世界的一種啦!本身在極樂世界中,您說捨命時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定往生,但是這個極樂世界徧 布於十方三世之中,所以,去了沒有呢?還是沒有去。往生是往生啦!其實還是不離當下。所以— 發了大願要度這裏的眾生、要度十方世界的眾生,一樣可以求生極樂世界啊!

辨疑第十二︰有人問: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解脫嗎?

辨:往生極樂世界不等於解脫。譬如,往生之後還有業在(不是僅僅善業、淨業、慧業,還有惡業,有業障),這個時候到了那裏,要在蓮胎中安住,短則一、兩個時辰,半天、一天,長則七天乃至一個小劫,這個時候有解脫嗎?沒有。在蓮胎之中,不能自己作主。雖然蓮胎之中猶如忉利天的宮殿那麼殊勝,但是畢竟還是有一個侷限,所以不算解脫,心地還不能解脫「三界有」的束縛,所以不算解脫。必須要到花開見佛,聞佛說法後悟入無生法忍,那時才是解脫。而且在極樂國得解脫的人,也有不同的層次,從聲聞初果一直到等覺位的菩薩,差異很大,所以,這裏面所謂的解脫有所分別,不是究竟的解脫。但是到最後必定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性障的消除,聽聞 彌陀世尊、觀音勢至菩薩的說法而最後必定可以到達等覺位,而究竟解脫,只是這其間的時間差異很大而已。又譬如說在那裏悟得無生法忍之後,仍然須修學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因緣法等等,尤其是四禪入定、觀鍊薰修等更加的重要,因為想要求得無量百千三昧的緣故。

辨疑第十三: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得到解脫的果報,有快,有慢、有遲,有疾,如何能速得解脫?

辨:第一種,我們說凡是想要往生極樂國的人,如法修學念佛法門,永不改變,而到後來突然懷疑、不信,也不念佛了,臨命終時,彌陀世尊也為他示現身相或者蓮花,這樣的人也可以往生。但是因為信不具足的緣故,所以會出生於邊城之中;在邊城之中,猶如忉利天一樣的享樂,但五百年之中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也不能離開這個邊城,所以叫胎生。這樣的人要求解脫,時間就要很久。

第二種。如果在今生作了許多的惡事、惡業,但是在過去生有大因緣,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得到善知識跟他開示說法,教他念佛,他也可以往生,譬如,下品下生要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蓮花裏面,住十二個大劫之久,極樂世界的十二個大劫,真的是好久、好久。這麼久以後才能花開,開花之後還不能見佛,只能見到 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的化身為他說法,說實相滅罪之法,然後他才能夠發菩提心(還不能悟),所以還沒有解脫,還要再精進修行,以後才能夠解脫,如果是下品上生的人,往生極樂以後,要在蓮胎裏面四十九天,才能花開,見到兩大菩薩跟他講甚深十二部經,然後可以發起無上道心,而經過十個小劫的修行,才進入初地。極樂世界的十個小劫才進入初地,這個是解脫啦!可是,一樣是要好久!好久!要到等覺,那就不知道要講多少「好久!好久!」了。

如果是上品下生的話,要在蓮花裏面一日一夜,花開以後可以見到 阿彌陀佛和兩大菩薩。但是一日一夜花開之後,並不是馬上見,還要再等七天。譬如嬰兒,七日之中不見父母面目,只能憑聲音去辨別;同樣的,上品下生在蓮胎中一日一夜才開花,開花之後要十天才能見佛,見佛時還不分明,還要經過二十一天以後才能了了分別,到這時候見得分明,耳朵才能聞眾音聲演說的妙法,然後,再過三個小劫才進入初地。這個比下品下生要快很多了,三個小劫以後進入初地,這可算是解脫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應該求中品上生,或者求上品上生。

中品上生的人,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蓮花馬上就開,當場就聽到很多的聲音在跟他讚歎四聖諦,他當下就可以得到聲聞的極果(最高的果位),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的果位,解脫生死而且具足三明六通。那麼上品上生的人呢!他不必住蓮胎裏面,他是坐金剛台去的,如彈指頃就到極樂世界,當下就見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當時就聽聞光明寶林演說妙法,當下就悟了「無生法忍」,位在初地以上,所以上品上生跟中品、下品比,中間的差異非常之大,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得到解脫的果報要怎麼樣才能快?最快的就是要在這個世間求上品上生往生,而求上品上生的往生要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明心見性,要親見自性彌陀;往生極樂時一剎那就到,到了那裡聞佛說法立刻就成為初地以上的菩薩,差異真的是天壤之別。

若求上品上生,必須要在這個世間先見第一義、先得實相念佛的境界,而如果在這裏加修四禪或者觀禪、鍊禪、薰禪、修禪,乃至四空定的話,往生之後的上品上生人,可得四地、五地、六地,乃至七地的菩薩。要修到等覺,比起一般人,那就非常的迅速了。

此外,實相念佛的本身和果地無相念佛的本身,就是解脫,因為已經斷三縛結的緣故,所以在《阿含經、大智度論、阿毗曇》裏面說:「極盡七有,天上人間往返,究盡苦邊。」那就是說,我們還沒往生之前,就已經先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了,而一個想要追求解脫果報的人,應當要先摒除求有的心,不應該以求有的心 — 也就是求極樂世界的享樂、果報的心態來求生極樂世界,這樣,品位才能高昇。而想要離開求有之心,應當要先練習無相念佛的法門,然後求果地無相念佛,乃至求實相念佛。為什麼呢?因為求解脫,就不能夠去執著三界裏面的有(三界裏面的福德果報,)所以,《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下說:「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求的是解脫、出離三界,不再輪迴,但是,他叫我們要種善根福德,可是我們種善根福德的時候,不應當取相分別,不應當情執深重;譬如這個法師我很喜歡他,我專門供養他,別的法師來找我,一毛不拔,那就錯了 — 這叫情執深重;取相分別呢?這個法師是大博士,我去贊助,這個法師只有小學畢業,我才不要供養他 — 這叫取相分別。有這種取相分別、情執深重的人,要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雖然作了很大的善根、福德,種了很大的福田,結果還是不能離開輪迴,不得解脫。

辨疑第十四:有人問:極樂世界的胎生,是否都是下品往生的人?

辨:胎生--中品人也有。上品人就沒有胎生了,因為他具足信心,而且發起菩薩大心的緣故,所以沒有胎生。在《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有一段記載,它的大意說:有的人生起信心念佛一段時間,後來又不相信。他在相信的那一段時間作了許多布施、種了許多福田,也孝養父母,所以他將來往生是中品往生的人,可是因為後來懷疑不信,從此不再念佛,因此,在命終的時候,或是命終之前一天的夢境裏,阿彌陀佛化作形相給他看,看了後他懂得懺悔,所以重新再相信,如此在命終之後,往生到邊城,成為胎生,五百歲之中在宮殿裏受各種快樂,但是只見佛光而不見佛,這是中品人。所以不僅只下品往生的人有胎生,中品人也有胎生;還有一種胎生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大家也應當知道,同樣這部經裏面記載:「佛言:慈氏,此等眾生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深著世樂、人間福報,是故胎生。若有眾生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是人命終,剎那之間,於佛淨土,坐寶蓮花,身相具足,何有胎生。」

辨疑第十五:體究念佛而得果地無相念佛,得實相念佛的境界,是何果位?

辨:果地無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心,所以斷三縛結【斷我見(身見)結↓斷疑見結↓斷戒禁取見結】之故,為菩薩須陀洹,得初果人之解脫功德受用。實相念佛人見實相(佛性、自性彌陀)故,不久即得薄貪瞋癡,得斯陀含解脫功德受用,為菩薩二果。因明白真如(或見佛性)之故,非是聲聞果。欲知其詳,可請閱《不退轉法輪經》。

然證果者自知「果是施設」,意在標示修證解脫之境界而已。若執著有一「解脫」,乃被解脫之知見所縛,則非解脫,非證果。故知證果者,無果可證,唯是解脫於三界之功德受用而已。實相念佛人所具之解脫知見,超過果地無相念佛者,但未如菩薩阿羅漢之具足。既知果實無果,一切證果之人不自說證果,亦不以聖人自居,自性彌陀非凡非聖故。

辨疑第十六:念無量壽佛,求生極樂國者,是否不須復禮釋迦牟尼佛?

辨:(1)吾人於此界得聞佛法,歸依三寶,甚至得聞受持微妙念佛法門,皆因釋迦牟尼世尊之故。飲水思源,不應忘本,應禮事釋迦世尊(每晨至少應三頂禮)。

(2)《大阿彌陀經》卷下,聞法因緣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百歲,眾生值遇,無不得度。」此即 釋迦世尊慈悲,於經道滅時特留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百歲,眾生只要聽聞,起念念佛,無不得度,必定往生。又釋迦世尊莊嚴報身,其壽命七百大無量數劫,因此念 無量壽佛求生極樂者,仍應頂禮 釋迦世尊。

(3)《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 311B):「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彌陀佛國。」此乃仗 釋迦佛悲願佛力,送念佛人至西方。

(4)往生極樂國後,仍當頂禮奉事 釋迦世尊。如《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下( 324B):「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及未來生一切菩薩摩訶薩,一生令得無上正等正覺。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獅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此乃指願力較大,較慈悲的念佛人,若心念十方世界苦難眾生,希望能不離極樂,而在十方度眾生;或得三明六通之後,願到十方世界為眾生說真實了義的佛法,釋迦世尊一定遂其所願。

基於以上四點,念佛人雖求生極樂,仍應每日早晚頂禮釋迦牟尼佛。

辨疑第十七:問:「壽未當終,欲即生西,可得乎?」

辨:《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三( 292C.293A.):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者,往生有二種:其一為壽終往生,其二為在心所願往生。其間之差別,乃在於有無精進修持三福淨業及厭離娑婆之心。茲分述如下:

(1)壽終往生者( 292C):「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燃燈懸繒綵,作佛寺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2)在心所願而生者( 293A):「諸欲生無量清淨佛國,雖不能大精進禪,持經戒者,大要當作善…… (敘三福淨業修持等)…… 不得心中中悔,不得狐疑,奉持如是,其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愍之,悉令生無量壽清淨佛國。」此是仰仗釋迦世尊之力而往生。經中餘處皆曰「壽終」往生,唯此說「在心所願」往生,並前後相互說明之,可證非指命終也。

辨疑第十八:有人說︰「不修三福淨業,不能往生極樂。」而我無時間,財物修三福淨業,我要如何才能往生極樂?

辨:修三福淨業是往生淨上之助緣資糧,可使蓮品高升,得中品生。若發大願,修禪定,體究念佛,見實相,可得上品下生乃至上品上生。若皆不能,但能相信有極樂淨土,發願往生,每日持念佛名,求生極樂淨土,亦得中品或下品生,非不能也。

辨疑第十九:我希望壽終之後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我很貧窮,每天要為生活奔忙才能溫飽,無法精進修持念佛功夫,怎麼辦?

辨:有二法:

(1)《無量壽經》卷下( 272C):「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此即十念往生(前段),與一念往生(後段,即中品下生)。

(2)《大阿彌陀經》卷下( 337B):「不能作諸功德,不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亦夢見此佛,遂得往生。」另外,修此每日十念法者亦可於四威儀中默持佛號,念念願生極樂,必可命終往生。

辨疑第二十︰有人說:「體究念佛者是自私鬼。 」此話對否?

辨:(1)菩薩為能真實利益眾生故,為免以盲引盲,不淨說法故,遠離眾生,修學禪定,或體究念佛,或參究佛法,非為一己之私,亦非為逃避法施之責任。故離群獨居,精進修行時,心繫眾生而遠離憒鬧,不但不是自私鬼,反而應該讚嘆他是發大心的菩薩。

(2)經云:「度千人受三歸五戒不如度一人受具足戒;度千人受具足戒不如度一人斷三縛結;度千人斷三縛結不如度一人發無上菩提心。」所謂「發無上菩提心」即發願願見自性彌陀,度無數眾生,斷一切煩惱,將來成就究竟佛道。因此菩薩能依此願修行,體究念佛,斷三縛結,功德極大,何以故?菩薩自能斷結,便能度人斷結,功德之大,非凡夫之所能知。為此之故,豈可毀謗體究念佛者?

辨疑第二十一:念佛人若未修到一心不亂,命終時神魂顛倒,必不能生極樂世界?

辨:非定如此。《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350A)云:「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所謂念佛非僅持念佛名,此經所說為思惟繫念。思惟繫念指思惟 無量壽佛及其名號無量功德及極樂世界之功德莊嚴;繫念係指念念欲生彼國而非佛名。如此念佛一日夜(不睡覺)乃至七日夜一心不亂則易,持名一心不亂則難。又依此經文可知念佛人念佛雖未能一心不亂,以求願往生故,彌陀世尊必於念佛人臨命終時,與諸無量弟子圍繞彼念佛人,並且「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必能往生也。此經乃玄裝大師所譯,最為信實,應當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