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



第九十六則 巖頭側身



鄂州巖頭 全豁禪師 師又參德山和尚,入方丈門,側身問:「是凡?是聖?」德山喝,師禮拜。有人舉似洞山,洞山曰:「若不是豁上座,大難承當。」師聞之,乃曰:「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錯下名言。我當時一手抬、一手搦。」

星雲法師舉偈:《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舉如示偈語已,便說禪云:《禪定靜坐功德大,由這首偈語可以看出。你把寶塔建得天樣高,造了恆河沙數無量多,這種種有為的功德,都不如你一念靜心的功德大。『金剛經』云:「所謂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之功德,不及四句偈。」為什麼?因為財寶的布施是有數、有形、有限的,法寶的布施是無邊、無量、無限的。「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恆沙七寶塔」,靜坐的境界,即使只有那麼一會兒,但功德比發心建造恆河沙那麼多的七寶塔的功德還要大!……「寶塔畢竟化為塵」,寶塔雖巍峨,畢竟是磚砌木造,是有為法,幾十年、幾百年,最多千年,總會毀壞。「一念靜心成正覺」, 只有一念靜心成正覺,才是永遠的解脫。 就像一個賣豆腐的人,偶到禪堂坐一炷香,忽想起幾十年前的債務,就體悟到靜坐的好處!我們在世上,每天忙忙碌碌,勞形傷神,能有五分鐘的靜坐,或每星期有一小時,乃至假日抽空靜坐片刻,清淨疲乏的神智,隨即寧靜祥和。靜心,是多麼可貴呀!》(佛光《廬山煙雲》頁165)

平實云:星雲法師說禪,有一特色,便是將禪宗世俗化。臨濟禪宗之禪,本是超塵脫俗之性淨涅槃妙法,到得星雲法師手裡,卻變成了世俗法,是故將明心開悟之般若智慧法要,說成世間禪定之靜坐法門;是故將出世間法之禪,說成世間靜坐之後可以記起往日被人積欠之債權世俗法;將出世間法之禪宗妙義,說成可以令人寧靜祥和之禪定世法。不禁令人感嘆:今時臨濟正宗傳承之大法師所說之宗門禪,竟然淪落到如此地步,怎不令人搖頭太息!

靜坐定心而令覺知心一念不生,固然有益身心,然而畢竟只是世間禪定之修法,畢竟只能證得世間禪定之四禪八定境界,終究不能因此證得解脫智,更不能發起般若智慧。靜坐而得入定者,所證得之境界,絕不可能超過四禪八定境界,皆是三界世間之有為功用,與外道所修四禪八定完全相同,並無二致。臨濟禪宗之禪,則是靜慮,乃是在不緣外境之靜心境界中,尋覓自身本有之第八識如來藏;由於親證如來藏故,得使般若智慧發起,得使三縛結斷除,得入內門正修佛菩提道,由是緣故,證悟之人應當承擔如來家業,將此證悟之法傳授與有緣之眾生,令佛菩提道正法得能久住人間,名為真實報 佛恩者。

如今星雲法師卻不能知此正義,將禪定之世間定境修法,與臨濟禪之禪宗開悟修法混為一譚,牽扯不清;復又錯取未悟者所說之偈語,用來開示與臨濟禪宗之廣大弟子,令當代之臨濟禪宗弟子等人盡入外道禪定修法之中,將修學一念不生之禪定行門誤認即是臨濟禪之行門;更道「一念靜心成正覺」,完全誤會 世尊成就佛道之根本要義── 明心與見性、般若之一切種智。若如星雲──佛光禪師── 所說之理,而可謂為正理者,則 世尊所說明心與見性之後成就佛道之言,便成妄語,應當改為一念靜心而成佛道;故說星雲法師此說成就正覺之理者,其實乃是謗法謗 佛之說也!

一念靜心時,不過是短暫之靜心境界;假使有人能令覺知心安靜而無妄想雜念,長住一小時都無雜念,亦不過世間人所修之粗淺定境;假使每日行之,後時發起欲界定中之持身法,亦只是欲界定而已;其後尚有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待證。縱使真得非非想定,亦只是世間禪定,都與二乘涅槃之修證無關也!更與般若之證量無關也! 是故有智之禪宗學人,必須求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此如來藏者,七地以下名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名為異熟識、佛地名為無垢識,總名真如心體。此第八識又名因地真如、佛地真如,親證此第八識之真如性而轉依之,方是實證真如者,方是親證般若慧者,方是別教中之賢聖也!若離阿賴耶、異熟、無垢識而別求真如者,即是心外求法之外道。 是故一切主張一念靜心即是開悟、即是成佛者,皆是墮於第六意識心者,皆是外於第八識實相心體而求證悟者;若以意識心之變相── 譬如離念靈知等── 作為實證真如者,皆是大妄語者;有智之人絕不將此未悟者所造之偈,取來開示與修學禪宗正理之人聞之,早知必定會誤導眾生故,早知如是偈語乃是未悟之人所造者故。

如今星雲卻無證悟者所應有之基本智慧,將錯悟者所說之偈,或是真悟者在悟前所說之偈,當作是證悟之真實理,取來開示與座下四眾弟子依之用功,藉以印證自己之錯悟為是真悟;更梓行天下,欲再誤導後世無量學禪行者,遺患後世無量學人,心態著實不善,是故平實必須拈提之,普令天下人知之,亦須普令後世學人知之,以免重蹈覆轍。如是舉已,當示悟入之關節,便拈巖頭側身公案,共諸修學臨濟禪之大師與學人說之:

鄂州巖頭全豁禪師再參德山和尚,甫入方丈室門,便立即側身而問:「是凡夫?還是聖人?」德山見狀,便大喝一聲,巖頭禪師見德山大喝,便禮一拜。後來有人聞此公案,便舉說與洞山良价禪師,洞山禪師聽過之後,不知巖頭之悟境更妙於德山,便評論道:「這個公案,若不是全豁上座的話,那可就難以承當了。」巖頭全豁禪師後來聽聞洞山老人有此一語評論,乃曰:「洞山老人不認得這公案好在哪裡、又壞在哪裡,所以錯說話了。他根本不知道我當時是一手上抬、一手下壓啊!」

對一般禪子而言,明心欲明得真,甚難!甚難! 一朝悟了,明得心真,欲覓個能勘驗底明師更難。 及至後來不但明得心真,更加以見得性明,方知差別智更深,欲求玲瓏剔透,難過登天。 例如巖頭悟後,欲求德山印證,乃先探求德山之悟境;待知德山悟得真,方又第二度參訪,禮請德山為師,並無自己開山度眾之意願。 那巖頭全豁禪師,再度入了德山方丈室,隨即側身而立,問云:「是凡夫?還是聖人?」德山差別智不及巖頭,當時只得大喝一聲,巖頭有心投靠德山,所以禮拜,便入德山門下,成為德山之弟子。

洞山不知巖頭早已自參自悟,不從德山而悟,兀自以為巖頭是從德山之喝而悟者,猶自讚歎道:「若不是豁上座,大難承當。」巖頭聞洞山如此說,知他未曾識破自己之機關,便說道:「洞山老人不知道我機鋒中之用心處及為人處,用詞不當。我當時其實是一手向上抬,一手往下壓。」

禪宗門內有差別智,甚深極甚深,非諸未悟者所能知之,亦非淺悟之人所能知之。巖頭入門便側身問道是凡是聖?其實是早有算計,非是德山宣鑑禪師只得明心、未到牢關者所能知之也! 且道:巖頭入門便側身,意在何處? 為何這一側身便問凡之與聖? 且道:巖頭是阿哪個要令德山斷看凡聖?

次道:什麼處是巖頭一手抬?一手搦?致令巖頭道洞山老人不識好惡?

三道:德山大喝時,巖頭禮拜作什麼?

這些疑訛若能會得,方見洞山老人錯下名言處。見得洞山老人錯下名言處者,可以出世住持佛光山以度真正之學人,廣弘臨濟禪宗大法,免得星雲──佛光禪師── 誤導廣大眾生也!

只如爾星雲法師既以佛光禪師之名示人以悟,可還斷得此一公案麼? 且道:洞山老人是什麼處錯下名言?招得後生晚輩之巖頭全豁叱斥?試道看!

若道不得,隨時到正覺講堂來,在下為爾星雲大師說!

大師來到正覺講堂,平實甫見,當時卻吩咐大師:

且請大師回山!明日再來時,為爾印證!

(由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