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



第九十則 洞山不入



洞山 良价禪師 師有時垂語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僧便問:「什麼人合得?」師曰:「不入門者。」僧曰:「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平實云:據《六祖壇經》所載,六祖在黃梅證悟之前,因五祖有意傳遞衣缽,欲立一人為第六祖,乃要求同住黃梅之弟子等人,各自寫偈上呈。神秀大師多日思考,便於夜裡密書一偈於粉牆上:「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隨即傳誦於寺中。後時盧行者聞得,便知神秀根本未悟,問明大眾誦偈之來龍去脈,乃請張別駕依自己口念之語,再於神秀偈後別書一偈於粉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星雲法師曾以此偈為主軸,二度公開而盛大地講解《六祖壇經》,極力倡言六祖此偈為已悟之作。並於其中一次講座中,自承未悟(亦曾於一次《菜根譚》講話中,自承未悟。有錄影帶及光碟為憑)。如是自承未悟之言猶在余耳,猶在當場聽聞之四眾弟子耳中未滅,如今卻又以佛光禪師為號,自稱已悟,乃是心口不一之舉。星雲更在書中讚歎六祖寫此偈時為已經證悟,由此可知星雲法師之「悟」,同於六祖悟前之自以為悟也,有書文為憑:

《……這時在舂米房工作的惠能,半夜裏也請人在牆上代寫了一首偈子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了,認為他才是見到諸法空性、悟入佛道的人,因此把大法衣缽傳給了他,成為禪宗的六祖大師。 從這兩首偈子,可以看出神秀的境界雖然很高,但是仍然不免於有相有為,有所造作;而惠能大師則體證「諸法無所得空」的智慧,世間上的一切,本來無所失,又何來所得呢?一個在「有」上用功夫,一個在「無」上見真章,難怪五祖要將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了!》(佛光《大機大用》頁256)

然而惠能行者當時其實未悟,與今日之星雲法師並無多大差別,今有星雲法師之公案拈提為證:《……王田並不灰心的專心致志,又參究一年半,終於自覺 心地澄明,難題逐漸消失,「無」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他已脫離了生死掛慮。最後,當他叩見 南隱禪師 時,禪師只對他微笑說了一句話:「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王田醫師經常接觸到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所以對死亡就起了恐懼,南隱禪師要他好好照顧病患,就是參禪;因為一個人放棄責任、放棄愛心,怎能入禪呢?即(及)至到他參透了「無」字的公案,從有心到無心,從有我到無我,從有生到無生,那就是無死的禪境了。》(佛光書局《大機大用》頁47、48。)(註:南隱禪師── 在(台灣)南方隱居的禪師── 是否為星雲法師之另一化名?仍待蒐證探究。)

如是言禪,只是在定境之心地澄明上用心,只是在有我無我、有心無心、有生無生、有死無死上用心,與二乘菩提何別?都只是在放下執著而已。莫說如是修禪者不能斷得我見與我執,即使真能猶如二乘聖人一般斷得我見與我執,亦只是聲聞果之親證爾,猶不能入得菩薩位中也,尚未能證實相心如來藏故。此謂星雲所舉如是「無我」之修證,並非真實能證無我之法;誤認覺知心意識為常住法之我見尚未能斷故,猶墮常見外道所執為真實不壞常住之我見中故。如是修禪者,尚且難斷二乘菩提見道時所應斷之我見,更何況能證二乘聖人所不能證之實相心如來藏?然而星雲卻認同如是說法,謂之為悟,可見星雲之未悟也。

豈但如此?更於《六祖壇經》前後兩次之宣講時,俱皆以此「本來無一物」之偈,印定為已經證悟之偈,卻與古今一切證悟祖師所見迥異。 豈唯平實今日不肯六祖當年悟前之偈?古時多有證悟之禪師不肯六祖當年悟前所寫如是一偈,皆認定為尚未開悟明心之際所寫者;謂此偈中所示之意,仍墮於一切法空之意識所知見解之中,尚未證得如來藏也!由是緣故,古時洞山良价禪師已不肯之,後來亦曾多有禪師評論之後加以世諦流布,藉以建立禪者正知正見,藉以廣利學禪之眾人。

洞山良价禪師有時垂語開示曰:「六祖當年在五祖座下,直饒道得『本來無一物』的偈子,其實仍然消不得佛祖留下來的缽袋子。」意謂六祖說此偈時,根本還沒有資格獲得佛缽祖衣;即使是裝佛缽用的缽袋子,都消受不起,何況是獲得五祖傳與他的佛缽與祖衣?意謂寫偈當時的六祖其實尚未開悟,尚無資格獲得五祖底傳承。

洞山禪師如是開示已,便有一僧問曰:「當時的六祖既然不合得那佛缽祖衣,還有什麼人合該獲得佛缽與祖衣?」洞山禪師聽得那僧如此問,便答曰:「不入門的人合該獲得佛缽與祖衣。」那僧不懂,只得又問曰:「只如不入門的人,則是尚未證悟之人,真的還是該他得嗎?」洞山禪師答曰:「雖然像這樣不入門,卻不得不將佛缽祖衣給他。」

這個公案,自古以來,悶死多少野狐大師,無一個敢將來拈提,盡在覺知心上作文章,有什麼會處?如今星雲法師亦不敢在此洞山禪師之公案上著墨,只敢在六祖當年未悟時之偈語上著到,有什麼禪意?

洞山不止一次開示云:「直饒六祖當年說得『本來無一物』的偈子,其實仍然沒有資格消受那裝佛缽的布袋子。」古來錯悟之師,都將六祖當年所說「本來無一物」之偈,認作是證悟之偈;卻不知真悟之人絕不作是說,謂如是偈意中,只顯示「一切法空」之 認知 爾,根本尚未證得如來藏,何曾有證悟之處?必也後時入得方丈室中,五祖為之明言開示之後,說得如是言語時方是真正之悟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此中有意:禪宗所悟得之如來藏體性乃是本來即是不生不滅者,此如來藏體性確是能生萬法者。必須確實悟得有一真實存在之實體法,方可說之為不生滅法;若是本來無一物,即墮一切法空之斷滅見中,何能是不生不滅者?滅後成無,何能是出生萬法者?則與六祖悟後所說能生萬法之言相悖。 復次,必須是能生萬法之實體心,方可說之為實相心體;若是唯有清淨自性而不能出生萬法者,即成想像真如之虛妄法,云何可說是實相心體?云何可說是「能生萬法」者?

由是緣故,「本來無一物」一偈,只是一切法空之斷滅見,同於印順法師今時之知見無異,尚未覓得禪宗所悟證之如來藏也!是故古今同有一類邪知謬見:唯立真如不變。動輒引用六祖之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卻故意將六祖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語略過不提,正是斷章取義之舉,非是契合六祖真意之說也!既是能生萬法之心,何有可能是被生之心?何有可能是唯具真如性而不含藏一切善染法種之純淨心體? 當知必定唯有阿賴耶識心體純淨,時時顯示真如性,而又含藏染污不淨種子之心體,方能出生萬法也!除此以外,別無任何一法可以出生萬法也! 由是緣故,永明延壽禪師曾責「唯立真如不變」之邪知邪見者;謂古人未嘗唯立真如不變之說, 佛亦未曾如是建立,並開示吾人:要依變與不變二法具足之阿賴耶識心體,進修佛道而至成佛時,方是真實不變者,其餘一切時中修學佛法者,皆須依於變與不變二法具足,方能進修也!此中尚許多法義應予辨正,以救誤入岐途者,然因篇幅所限,且置不論。

今觀六祖此偈之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中未嘗述及已悟如來藏之內涵,唯在萬法皆空上著眼也!由是緣故,仍非禪宗開悟之境界,是故洞山禪師為欲令其座下弟子了知:一切法空並非開悟。以令弟子求證第八識心體阿賴耶識,乃有如是開示:「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座下未悟之僧眾,不解洞山此語真義,便又問曰:「什麼人合得?」結果是:不入門者合得。

當年盧行者落在「一切法空」的觀念中,又將「會想東西、會說話的心」,用以體會空性之真義,不能真實會得,由誤會故,便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至五祖為伊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方知有如是心體一向於六塵皆無所住,如如不動;卻又能生萬法,不離種種無漏有為法之體性,方知一切染淨種子都在此心中收藏,方解道:「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方知寫偈之時所知者,與悟境所證者直是南轅北轍,了不相干。

只如不入禪門者,焉能得他佛缽祖衣?然而六祖其實並未獲得佛缽祖衣,獲得底人卻是那不曾入門者── 六祖之如來藏。 一般人學禪讀公案時,每在語意上作諸情解思惟,轉思轉遠。對此一公案之理解亦復如是,總以為是未悟之人能得佛缽,卻不知洞山此語乃是悟後語,非是未悟之人所能知之也!平實今且解之,要令大眾知之;知此已,日後庶有悟緣!

當知一切真悟之人,皆得現觀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自身一向離六塵之見聞覺知,何能會解佛法?何能證悟禪宗之理?此心從來不起證自證分,何況能自了知自己?何況能入禪門?由是緣故,證知此一不入禪門者,方是真入禪門者。然而入得禪門時,方知吾人之身根,乃至一切物,皆是如來藏所得,吾人之覺知心從來只能在六塵中領受六塵境界,尚不能親觸外五塵,尚須如來藏假藉五色根而變現內五塵之後,方能接觸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五塵;如是,尚且不能觸及外五塵之覺知心,如何能獲得物質色法之衣缽?然而會佛法者卻是覺知心,覺知心根本就不能親得物質體性之佛缽,是故佛缽實是如來藏方能得,如來藏出生色身之後,能執持色身故。

然而如來藏從來不曾證悟禪法,從來不入禪門;能入禪門、能悟佛法者,乃是六祖之覺知心等,覺知心只能在六塵法中執取運作,不能執持任何物質,故未能得佛缽也。如來藏雖然從來不會佛法,從來不曾入得禪門,不曾悟得佛法,五祖卻不得不將佛缽交與祂── 惠能行者之如來藏。由是緣故,洞山禪師道:不入門者合得佛缽祖衣。

平實如是道得一堆,總是閑言廢語,未悟之人讀之,終究無法真實理解平實之意,難免隔鞋搔癢之憾,又與禪門宗旨之證悟有什麼相干?然而欲會禪宗者,卻又不能不先聞平實如是語,然後死心蹋地進修;爾星雲大師亦在未悟之數,不得免此,不能不聞。

只如洞山道:不入門者合得佛缽祖衣傳承。觀爾星雲大師── 佛光禪師── 至今尚未進入臨濟禪門,且道:爾星雲大師合得衣缽?不合得衣缽?

莫道衣缽!缽袋子尚且不合得。試觀六祖道得「本來無一物」名句,尚且不合得衣缽,乃至缽袋子都不能得,何況爾星雲── 佛光禪師── 道不得如是句,只是學六祖悟前之言語,云何能得缽袋子?更道衣缽?是故爾星雲不得臨濟傳承者,亦可知矣!

只如洞山道:「不入門者合得衣缽。」爾星雲── 佛光禪師── 既然至今尚未能入禪門,本該得伊臨濟祖師衣缽,云何平實卻又道爾不得臨濟衣缽?云何連臨濟之缽袋子都不能得? 爾星雲大師,何不於此低下心來、尋覓那個不會禪、不入禪門者? 若能覓得那個不會禪、不入禪門者,爾星雲── 佛光禪師── 卻好將那個不會禪、不入禪門者,相將來得臨濟衣缽。 且道:阿哪個是爾星雲大師之不入門者?

爾星雲大師日後久參十年不得,後時漸積極大苦惱,有朝一日亟欲會取者,何妨來覓平實?平實甫見大師到來,但高聲喚曰:「進門來!」 且不許爾愣在門外而不入門!入得門者方知不入門故。

(由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