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



第三十六則 龐蘊舉托



襄州 龐蘊居士 松山和尚一日請龐蘊居士喫茶,居士舉起托子云:「人人盡有分,因什麼道不得?」松山云:「只為人人盡有,所以道不得。」居士云:「阿兄為什麼卻道得?」松山云:「不可言無也。」居士云:「灼然!灼然!」松山便喫茶,居士云:「阿兄喫茶,何不揖客?」松山云:「誰?」居士云:「龐翁。」松山云:「何須更揖?」

後丹霞聞云:「若不是松山,幾被個老翁作亂一上。」居士聞之,乃令人傳語丹霞云:「何不會取舉起托子時?」

星雲法師說禪云:《禪,不立語言文字,釋迦牟尼佛明明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但他卻說:他沒有說過一字。這非妄言,乃說明真理本然,雖說未增,未說不減。千言萬語,不若默然,研教者既講二十餘經論,又不答問題,這不就是愚人說法嗎?》(佛光《石頭路滑》頁183)

平實云:星雲法師講禪時,說得如此一句語,便已將其敗闕盡皆顯示與天下明眼人了也!真悟之人說禪寫禪時,絕對不作是說:「千言萬語,不若默然。」何以故?謂此一句語,既與禪悟無關,亦與求悟之知見無關,於禪者而言乃是廢話,是故真悟之人為弟子說禪時,絕對不作是語也。

禪雖不立語言文字,是故往常禪三精進共修之時,余常唯以機鋒便令人悟,不雜以言語。然而有時言語卻也可以作為機鋒也!禪,遍於一切法中故,不可謂言語中無禪故。 然而此中關節,絕非未悟之人所能知之,星雲法師既然未悟,既然未曾證得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云何能知如是關節所在? 由是緣故,星雲所說禪法便句句皆成戲論,句句言不及義也。

往常每有無知之人,少諸信力信解,偏又多諸慢心,每見平實因他人之一句語而斷其人未悟,因此便生煩惱,便作種種誹謗之說,更言平實所說為誹謗他人。如今彼等大法師、大居士,舉凡曾遭平實拈提者,未有一人敢正式出頭尋覓平實而作公開之法義辨正,乃至私下善意之法義辨正者亦無其人。皆是託言不屑與平實說理論義,卻又私下廣作抵制誹謗之言說與行為,其實皆是色厲內荏之心行也!

亦有狂人,因余諸書闡揚正知正見已,令其未悟言悟或說法錯誤之事實顯露,心中因此起大瞋已,以化名在網站上,要求平實在網站上與之辨正法義;要求使彼可以化名而作辨正,完全不必負責。如是之人,畏首畏尾,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不敢承擔法義辨正之責任,不具菩薩所應有之大丈夫心性,焉有資格與余辨正法義? 亦有一種人,在網站上公開要求余,與彼召開公開之辨正法義無遮大會,及至我正覺同修會之會員,欲問其真實姓名與電話地址以便聯絡,欲與彼等實現法義辨正無遮大會之邀請時,彼等卻又縮頭不答,置之不理,不敢明示其姓名與電話地址等。如斯等人,皆是色厲內荏之人:外示大勇及大智,內實無勇亦無智。如斯等人,自古以來,歷代皆有,同於佛世已有之部分外道,是故無可驚怪。

平實則不然,隨時準備親值大菩薩而親隨受學之,不曾絲毫顧慮面子。所以者何?謂世間若有人說法能勝妙於平實者,必是七八地之大菩薩;如是之人,平實多年求之不得,早欲隨之受學而不可得,豈有顧慮面子而畏懼不見之理?豈可畏首畏尾、躲躲藏藏,以致喪失隨學之福報? 然而彼等眾人妄於網站論壇攻訐我者,妄言欲與余辨正法義者,卻皆畏首畏尾,隱匿身分而作諸不負責任之行為,多屬不敢負責者;乃至邀請彼等私下面見而作私下之法義辨正,以結善緣時,亦不敢出面與余相見;心性如是,專重面子者,乃是吹毛求疵卻又歪曲事實而不敢負責之輩,皆是不能轉依如來藏之直心體性者,皆是學佛尚極粗淺之新學菩薩,何可說之為真正學佛之人? 如斯等人,欲求佛道之清淨修證者,殆如緣木求魚乎!

佛於般若諸經中自言四十九年中未曾說法,故有名言曰:「若道我有所說法,是人謗佛,不解我所說義。」然而阿含諸經、般若諸經、唯識如來藏系諸經,明明是 佛金口親宣,云何卻言無所說法? 常有未悟之師自命為悟,便敢以自意妄解佛法,作如是言:「佛說法時不執著自己所說之法,一切法皆緣起性空故,是故無所執著,故言無所說法。」如是說者,俱名壞法謗佛之地獄人也!

若人親悟自心如來藏,現見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之種種運作現象,現見阿賴耶識心體離言、離說、離身根執著、離六塵分別、離一切世間事分別、離煩惱、離生死、離善法、離惡法、離斷滅、離恆常、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離愚痴、離智慧、離無明、離覺明、離世間法、離出世間法、離流轉法、離出離法……一切皆離,唯取眾生無明種子而自身不受無明種子果報,唯取眾生受苦樂身而自身不受苦樂……等,如是之心,尚且不領受六塵相,尚且不起六塵相之絲毫分別,細如六塵相之無相分別亦不生起,如是於六塵相皆無知無覺亦無受、無智亦無得,云何而有言說可得?云何而曾說法? 世尊既以如是自心如來而作轉依,云何可言 世尊有所說法耶?是故平實依實相境界作如是說:「所謂說法即非說法,是名說法。如是說法者未曾說法,未曾說法者名為第一義諦。」如是說者方名正說,不如是說即名魔說。是故悟抑未悟,不可冒充、不能瞞諸明眼人,唯能瞞諸未悟及初悟之人也!是故往往一言半語之中,久悟之人便能判定說法者之真悟抑或假悟;平實此語,絕非虛假籠罩之言,觀乎曾被平實評為未悟、錯悟之一切人,何曾有人能寫書或當面證明其悟?可知平實言之不虛也!

然而此言非是主張:一切未悟之人不可說法。謂一切法師居士皆當隨分量力,依自己所知者為人說法,令有為法中諸眾生種下菩提法種,令其未來能有因緣得入佛法大海中,乃至深得其利。然於為人說法時,特須在意者謂:不可強不知以為知,不可未悟言悟而犯大妄語業,不可雜以常見外道見而為人說法,不可於未如實理解二乘菩提之證道內涵而為人說已知已證,不可於未證如來藏之前而妄說已證,不可未證如來藏之前而為人印證為開悟,不可以自己聰明善辯故便以錯誤知見而心生狂慢,誹謗真善知識。如是心行,乃是說法者自我保護之具體措施,以免修諸佛法善行而犯重罪,成就地獄業,百劫淪墮三途;此乃弘法師及學佛人必須具備之正見,今於此處乘便說之,警覺狂慢之人。

既然以此一句便知星雲法師之未悟示悟,則其餘諸語之為戲論者,便無討論之必要,便不須浪費篇幅於其餘不必要之言句而作討論也!由是故舉龐蘊舉托公案,共星雲法師── 佛光禪師── 說禪,冀其能有入處,爾後便可真實廣利眾生也!

松山和尚一日請龐蘊居士喫茶,席間居士突然舉起茶托,向松山和尚云:「人人都有這個本分事,為什麼卻又個個說不出來?」松山和尚答云:「只因為人人都有,所以才會說不出來。」龐居士卻問道:「阿兄你為什麼卻說得出來?」松山答云:「不可說沒有這個啊!」龐居士說道:「太分明了!太分明了!」松山和尚便自顧自地喫起茶來,卻不向龐蘊居士先揖再喫;龐蘊居士便問云:「阿兄喫茶,何不先向客人一揖作邀?」松山卻問云:「哪個客人?」龐居士答云:「龐翁我呀!」松山和尚便道:「還得要再揖嗎?」

後來丹霞禪師聞道此個當代公案時,便說道:「若不是松山和尚,幾乎被這個老翁作亂一場去了。」那丹霞禪師當時未悟,不懂得禪門裡底密意,只見表相,便說得如是言語,傳了出去;後來龐居士聽得丹霞這樣評論,就請人傳話給丹霞禪師:「你為什麼不去會取我舉起茶托的時候呢?」這龐居士忒也慈悲,更令丹霞參取;平實即不然,聞言但教一人前往說道:「平實老師有一句語,教我傳與禪師。」丹霞若問起這一句語時,當人便向伊胸前猛放一掌,放了掌卻回。只如人人盡有分,爾星雲法師為什麼卻道不得?寫得著作無數,盡都言不及義。如今平實在此舉起茶托,寫在書中,爾星雲大師那邊兒讀罷,不可無言也!

且道:龐蘊當時向松山道「阿兄喫茶,何不揖客?」是什麼意?莫作容易好。 丹霞當時不明,便讚云:「若不是松山,幾被個老翁作亂一場。」後來龐居士聞得丹霞此語,不與他計較,一心為他,只是遣人向丹霞寄語云:「何不會取舉起托子時?」 大師莫道龐翁此語只是應酬底語,當知一切悟者皆見十方諸佛法盡在龐翁舉起托子中。大師若會不得,這個茶托便重逾須彌山,管教爾舉不得。大師若會,便見自己身中有個趙州所說底大力士,屆時欲舉這茶托時,卻是輕如鴻毛。 如今爾星雲── 佛光禪師── 欲會麼?且舉起茶托子,端詳看是茶托?不是茶托? 莫便輕率喝茶!

(由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