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護法集



第二節一念無明從何處來?



第一則某師云︰《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來。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六根皆變為佛性,所以一念無明不能斷。》(1-23)

又云:《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裡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1-12)

又云:《一念無明不可破,明心見性後變為佛性。》(9-184)

又云:《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分別,不同之點: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無善無惡,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裡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的,悟後變為佛性。》(1-12、8-15)

又云:《一念無明又名一念妄動性,是不覺的起了念頭之謂。 》(11-82)

辨正:第一點、他說「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來。」這樣的說法,和外道的說法相同。一念無明是四種住地煩惱,它從阿賴耶識中與七識相應之煩惱種子來,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來。六根是由阿賴耶識以及父精母血三事和合而生,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而生。

見聞覺知靈性是從有六根之後才有,因此見聞覺知靈性不能出生六根。見聞覺知靈性是由阿賴耶識配合五根六識七識而生,見聞覺知靈性是因為阿賴耶識中一念無明煩惱種子業力的緣故,受取五蘊身而生。見聞覺知靈性是從五蘊及阿賴耶識的種子而生,不可以顛倒說。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云︰「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故,為始起四住地。」那就是說這四種住地煩惱都由阿賴耶識中四住地煩惱種子而生,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來。

第二點、此師又說「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六根皆變為佛性。」這句話是大錯特錯了。那麼前面我們已經有說明了,這裡再提出一些補充說明。如果見佛性以後,一念無明及六根會變為佛性的話,那麼佛性應非本有。佛性既非本有,那就是修得。如果是因修而得,不是本有,將來必定會散壞。

此外,「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及六根皆變為佛性」這句話有語病,因為經典中 世尊所說的是佛性本有,既然是佛性本有,又何必要將一念無明和六根變為佛性呢?如果見性以後要將六根和一念無明變為佛性,那麼這些變來的佛性加入原有的佛性,那佛性就變成有增減。如果有本有的佛性和見性後變來的佛性,那眾生的佛性是二,由二合併為一。這樣的說法與理不相應,與 佛說經典相違背。既然是見性的人就不應該說這一種未見性的人所說的話。

第二則某師云︰《以上所述係中乘破妄念無明境界。滅時是破,但一動念又生,總是破不了。斷妄念是暫時的,難持永久,更與破無始無明見佛性迥然不同。》(3-38)

辨正:在佛法中沒有妄念無明這個名詞。依照此師的說詞,我們知道他所謂妄念無明就是指一念無明。但是他不知道聲聞阿羅漢與緣覺辟支佛的境界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相同?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阿羅漢與辟支佛的共道,都是同樣斷盡一念無明而取證涅槃。兩者的不共道在於聲聞是從斷煩惱及明五蘊空而得解脫,辟支佛則是深入十二因緣觀,而了知生命輪迴根本,乃是在於阿賴耶識的煩惱種子——無明,雖然知道有阿賴耶識,但找不到祂。

十二因緣觀比起四聖諦、四念處觀要來得深細,這不是阿羅漢之所能知。但是不論阿羅漢或辟支佛都已經永斷妄念妄想。因為四住地的煩惱已經斷盡的緣故;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緣故;如果說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之後,過一段時間又會生起妄念的話,這不是真正的阿羅漢與辟支佛,而是修定或者是自己幻想的境界。

在四阿含中 世尊曾經明確開示:「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盡諸有結,心善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所以不但小乘阿羅漢永斷妄想妄念,中乘辟支佛也永斷妄想妄念。所以一念無明是可以永斷的,不是此師所說的無始無終。

《大般涅槃經》卷 34云:「煩惱亦爾,阿羅漢斷,終不還生。」《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所以四種住地煩惱如果已經斷盡,永無妄想妄念,不可能斷了又生一念。是故,說「辟支佛斷一念無明之後還會再起妄念」的人,就是毀謗 世尊,不解 佛所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