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護法集



第五節一念無明不須斷除嗎?



我們今天進入第五節,談一念無明不須斷除嗎?

第一則某師云︰《諸法起於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不可破。若能破空執無始無明,則一切法皆變為絕對佛性妙用,故一念無明不須除。》(9-121)

辨正︰「諸法起於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不可破。」這句話不對。因為諸法是從一念無明煩惱種子而生,菩薩還沒有開悟之前不需要破一念無明的修所斷煩惱,但是必須破一念無明的見所斷煩惱——就是見一處住地煩惱。如果不破見一處住地,就不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時候必定同時破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破一念無明的見所斷煩惱;所以不可以說一念無明不可破,如果這樣講,一定是沒有明心見性的人。

他說︰「若能破空執無始無明,則一切法皆為絕對佛性妙用,故一念無明不須除。」也不對。所謂空執是指已經斷盡修所斷煩惱,證得人無我的境界。既然已經到了空執境界,就必定已經斷盡一念無明;還沒有斷盡一念無明的人不能到達空執人無我境界。依照《楞伽經、圓覺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都說佛地已經斷盡一念無明。此師自己說見性以後便是究竟佛,如今又說︰「一切法皆變為佛性絕對妙用,故一念無明不必除。」這樣講法,就跟經典所說相違背。

佛說一切人成佛都必須要斷事障與理障,才能成佛。《圓覺經》云:「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事障就是一念無明。所以悟的時候斷除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剩下的部分是修所斷煩惱,應該在悟後努力修行,全部斷除。斷除之後,才能進入菩薩阿羅漢位;或者配合一切種智的修證,才進入第八地,也還沒有成佛。

成佛之前,必須先進入到第八地;欲進入第八地,必須斷盡一念無明。經云:「欲求密嚴土,當修十種智,法智隨生智,世俗知他心,及苦集滅道,盡智無生智。」大乘無生智從明心見性得,至佛地圓滿。十智的無生智盡智由破一念無明得,菩薩八地或阿羅漢位圓滿。欲成佛,欲解脫,必須斷盡一念無明。所以一念無明必須除,而不是不必除。

第二則某師云︰《斷見惑思惑如硬將百里河流堵住,不但辦不到,即使做到,終有一日崩潰成災也,學者慎之。比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1-192、7-72、5-127、10-123)

辨正︰此師不明白斷一念無明之意義,也不明白斷見惑思惑的意義,更不明白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乃至初果斷三縛結,三果斷五下分結,阿羅漢斷五上分結的境界也都不懂。定學方面的四禪八定、八背捨乃至滅受想定的內涵,他也不懂。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比喻。

聲聞人修四禪八定及八背捨而證得滅受想定之後,永遠沒有妄想妄念,不須觀照,妄念自然不起;見惑、思惑、一念無明,都已經斷盡,並不是做不到的事。如果做不到,那世間就應該沒有阿羅漢辟支佛,但是 佛說世間真實有阿羅漢辟支佛。

佛陀住世的時候,諸大阿羅漢如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蓮華色比丘尼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都已經斷盡見思二惑等一念無明。並沒有像此師所說的,斷思惑見惑之後哪一天崩潰成災。《圓覺經》世尊云:「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所以我們從這一句開示就知道,妄念其實是可以斷盡的。所以他用龍潭出水來比喻斷見思二惑及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

一切外道修行人,也有許多人修得非想非非想定,修得此定之後,乃至八萬大劫之中不起一念,所以妄念不是不可斷。不可以因為自己沒有能力斷一念無明及妄念,便向一切人說︰「一念無明及妄念不能斷、不可斷、不必斷。」不可以因為自己無力斷煩惱斷妄念,便說煩惱妄念不可能斷。身為佛教法師,竟然因為自身無法修證,便推翻 佛所說的法,令人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