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護法集



第三章悟後起修之辨正



第一則 某師云︰《牧牛者,明心見性之後,調節情性,汰除習氣,非修行也。因為明心見性之後,一悟永悟,不須再修。但仍有無始習氣未除,故須加以調節,溈山和尚說:「汝等豁然貫通,修不修是兩頭語,除卻習氣是修。」》(1-178、5-115、10-110)

又云:《見了佛性之後於此無修,出圓覺經。經云:「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不二。」蓋菩薩及眾生見了佛性之後,便具足法性。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亦不迷悶故也。溈山和尚說:「汝等豁然貫通,修不修是兩頭語,除卻習氣便是修。」可以悟矣。》(3-51)

辨正:第一、《瑜伽師地論》卷八一彌勒菩薩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資糧地。二、加行地。三、見地及通達地。四、修地。五、究竟地。」根據 彌勒菩薩此一開示便知——明心見性乃是見道。見道之前應先修集幾種資糧,稱為資糧地或資糧位。資糧位修習滿足之後,還要修四種加行,加行滿足以後才可能見道。

見道後進入見道位,又稱見地。見道後深入整理通達即是通達位,仍屬於見道位。明心見性只能算是見道,只能斷見所斷煩惱,仍不能頓斷修所斷煩惱。所以悟後須進入修道位,歷緣對境中修除修所斷煩惱。

尚未明心見性之前,先要修行信心。十信滿足後還要修四種加行圓滿,才能由加行位而進入見道位——明心見性。見道後,如果明心見性未徹底,還要繼續參究,一直到徹底而進入通達地,通達之後就進入修道位。所以見道者不一定完全通達,見道後深入整理思惟,徹底了然分明,才算是進入修道位,修道位主要是:一、斷除修所斷煩惱。二、修學無量百千三昧。三、修學地上菩薩所學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等心地法門。四、斷盡習氣。

修所斷煩惱主要就是六根本煩惱之前五種——貪瞋癡慢疑。第六個根本煩惱是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惡見是見所斷煩惱,在明心見性後便除掉了。但是前五種修所斷煩惱,須在我們見道通達後,進入修道位去斷除。而這五種修所斷煩惱之中尚有隨煩惱。根本煩惱與隨煩惱都斷盡後,人我執的煩惱就斷盡了,一念無明也就斷盡。

聲聞人斷盡一念無明後就取涅槃,非聲聞種性之菩薩斷盡一念無明後不取涅槃,他進入菩薩阿羅漢位或第八地,仍不是佛,仍在修道位中。從此開始修斷塵沙惑(即無始無明之過恆沙數修道所斷上煩惱),塵沙無明斷盡,便斷法執,到此才算把無始無明斷盡無餘,金剛喻定現前,「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四智圓明,能照大千,方是究竟位——已經成佛。

所以悟後汰除習氣是真正的修行,不可說悟後汰除習氣不是修行。貪等習氣如果不除,禪定就永遠不現前。禪定不現前,則無量百千三昧也就無法成就,所以悟後起修才是正知見。如果說悟後不用再修行,那麼 彌勒菩薩就不需說修道的五個階位了。所以主張「悟了就是佛,悟後不須修行」的人是錯會了,真悟的人絕不會如此說。

近年來,也有人同樣是未悟而自以為悟,相信此師的錯誤知見,聚眾開示以後也出書了,他說︰「講悟後起修的人就是沒有悟。」本身沒有真正的悟入,反而否定已悟的人「講悟後起修是沒有悟」,這就犯下了大妄語和誹謗正法誹謗 彌勒菩薩的大惡業,值得我們悲憫。

第二、此師舉《圓覺經》的經文說︰「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但是他解釋錯了。世尊的意思是說,真如本心是本來就有的,祂不是因我們修行而得,也不是因為修行而從別人那裡得到。明心是明白和找到我們本來就有的真心,所以說「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但是我們明心時,只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還有三種住地煩惱——欲愛、色愛、有愛住地等三種一念無明尚未斷盡。而且無始無明雖破而未斷盡,故悟後應汰除習氣、增益見地,這正是修行,不能說汰除習氣不是修行,亦不可說悟後不必修行。若悟後不再修行,就不能將因地阿賴耶識轉變為第八地的異熟(菴摩羅)識,亦不能再進一步轉變為真如。《華嚴經》卷 30云:「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故應悟後起修,請佛子明察。

第三、明心見性的人,雖然已證得真如佛性無生無滅的無生忍,但因尚未獲得盡智,即未斷盡一念無明,未斷盡貪瞋癡慢疑等修所斷煩惱,所以雖然得到了大乘無生忍,仍然還要再輪迴。懈怠者七生天上、七生人間;有的人一往來;有的人一往不來,生於五不還天而取涅槃;有的人勇猛精進,當生就能取涅槃。所以大部分的人都須悟後歷緣對境去斷除一念無明之修所斷煩惱,才獲得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才能成為菩薩阿羅漢,或證得第六地的解脫果,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輪迴,不是一悟就得涅槃。佛子們必須謹慎,切莫妄自尊大,自誤誤他。

一切明心見性的人,他可以自行檢查——悟後還有沒有修所斷煩惱?去檢查自己的根本煩惱和隨煩惱還在不在?就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遠離分段生死?我們再引述《圓覺經》的經文,大家就知道這個道理了:「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而厭,受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如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迥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世尊又開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從以上所引經文便知︰愛欲貪瞋等煩惱並非悟後立刻除盡,所以明心見性是得大乘無生忍,最懈怠的開悟者,須七次人天往返,才能不受生死;有的人一次人天往返而不受生死;有的人往生於五不還天,在那裡解脫;有的人特別利根,悟的當生斷盡煩惱而成慧解脫的菩薩阿羅漢,不受分段生死,各不相同,但仍未到究竟佛地。所以應當悟後起修,請佛子明察。

世尊在經中說有兩個障礙,使人不能成佛。第一個障礙是理障。理障是不明真如佛性——不能親證。或者親證了,但是不究竟。我們有的人悟了以後說︰「我找到真如了!」但這個悟,對真如的瞭解其實還是很有限。我們打個比方︰沒見過電視機的人好比未悟的人。見過的人好比是已悟的人。如今悟了,知道這就是電視機。但同樣是知道電視機,卻有許多層次不同。

一般人知道電視機,是只知道它可以讓我們收看一些影音節目,知道開關頻道怎麼調而已。但在技術學院裡學電子的學生們,他們知道電視機的原理和內容。電器公司的服務員們則知道如何保養修理它。更高一層的人是設計電視機的人。最高層次的人,他能設計電視機的每一種零件,指導人家如何去製作每一種零件。同樣是知道電視機,卻有許多層次之不同。

開悟也是如此,理障斷而未盡的話,也就是說你雖找到了真如,但在目前祂還不是真如,叫做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裡面的內容,你知道嗎?只知道一點兒,修到八地時,「喔!原來是這麼回事。」想要究竟的話,須到佛地。到了阿羅漢位或八地時,不稱為阿賴耶識了,改名為異熟識或菴摩羅識,到了佛地才稱為真如——無垢識,《金剛三昧經、成唯識論》說之甚詳。故理障斷而未盡,不名為佛。阿羅漢辟支佛雖斷盡一念無明,仍不能成佛,不明真如不見佛性故。明心見性的菩薩,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斷盡一念無明(詳楞伽經卷二),將來必定會成佛。

要成佛,在斷盡理障之前,還須斷事障。事障就是一念無明——因起煩惱而續諸生死。一念無明就是剛才講的四種住地煩惱。其中見一處住地煩惱,在明心見性時斷除。其餘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三種住地煩惱還沒有斷。不斷盡就不能成為菩薩阿羅漢,更不能進入第八地,何況成佛?明心見性時,一念無明尚未斷盡,初地或阿羅漢的功德都未曾具足,如何能說見性就是佛?就不必修行呢?

剛才所引述的經文說——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除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斷盡一念無明的話,只能證入聲聞緣覺的果位。必須明心見性以後再修除煩惱,才能證入菩薩阿羅漢的境界。之後再修增上慧學及無量百千三昧,直到七地滿足,獲得 世尊加持,授與「引發如來妙智三昧」,才能進入菩薩八地。所以悟後應當要修行,不可以說「悟後不必修行」。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不會說「悟後不必修行」。

佛子們讀經時,如果不落在一字一句之中,能將經文的前後脈絡全部仔細加以探討的話,其實很多經典都告訴我們要悟後起修。譬如《維摩詰經、楞伽經、楞嚴經、不退轉法輪經、十地經、華嚴經》等,都告訴我們如何悟後起修。此師雖然也講《圓覺經、楞伽經、維摩詰經》但卻錯會了。他講《圓覺經》,卻不知道《圓覺經》已經把悟後起修講出來。他錯解理障與事障的意思,才會說「見性就是成佛,悟後不必再修行」。

第四、此師所引述溈山靈祐禪師的話,其實和《圓覺經》一樣是說悟後起修。溈山禪師說︰「真心不是從修行而得,如果講真心是從修行而得,不修便沒有真心,那就落到兩頭。」最後則點出來說︰「除卻習氣是修。」明明向我們說「汰除習氣就是修行」,而此師讀祖師的開示,和讀經典一樣不求正解;他錯會了,便說悟後不須修行。

第二則 某師云︰《一般人每謂「古來成佛只有釋迦一人」,此乃大錯。佛乃覺義,凡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能覺悟明心見性,便與諸佛無異。古來祖師證入如來境界者甚多,皆有事跡語句可考,豈可謂之非成佛耶?》(1-234)

又云:《證悟就是明心見性成佛。成佛只有一次,所以證悟亦只有一次。因為這是絕對的悟,所以一悟永悟。不會今天是證悟,明天又要再證悟。如果這樣,則哪一天能算成佛呢?》(6-353)

這兩則開示,分為十二點辨正之:

一、我們在前一則已引述《圓覺經》經文,知道要成佛的人必須斷盡理障與事障,便知明心見性仍然不是佛。一切明心見性的人不可以聽聞假善知識說「明心見性就是佛」,那就自我膨脹,以佛自居,而生大我慢,障礙自己成佛之道。不但《圓覺經》講悟後漸修,《楞嚴經、楞伽經、十地經、大集經、大寶積經、華嚴經、金剛三昧經》等,都詳細述說悟後應如何修行。甚至淨土經典也描述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或無生法忍之後,還要聽受 彌陀世尊說法,還要坐禪、一心、修定、經行……等。經中在在處處莫不說明悟後起修,如何可說見性即是究竟佛?

二、《大般涅槃經》也說明——見性的人有「了了見」及「見不了了」的差別。卷 28世尊云:「眼見者,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眾生所有佛性。」又云:「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卷 27云:「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薩雖見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在實證和教學經驗上說,眼見佛性者若定力退失,見性境界亦隨之而退。故見性人有位在十住者,亦有因定力退失而退回九住乃至七住者,有位在三賢位者,也有位在初地乃至十地佛地者,並不是一切人見性即是佛。

見性以後除了保任眼見佛性的境界以外,還要精勤除斷煩惱,斷盡一念無明之後還要加修各種禪定三昧及無生法忍,才能進入第八地,仍不是佛。所以不可說「見性了就是佛」,不可說「見性後不必修行」。

三、如果見性以後就是佛,就不必再修行的話,那麼古來有很多祖師明心見性,佛為什麼授記說「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為何不授記那麼多的祖師成佛?為何禪宗初祖見性時仍不是佛?若迦葉尊者見性時即是佛,則世間有二佛同時住世,便違 世尊聖教。故知見性不一定是佛。

彌勒菩薩在 佛滅後九百年降生人間時都還不是佛,更何況是這些祖師們見性怎麼會是佛呢?因此,彌勒菩薩尚未下生人間成佛轉法輪和入滅前,任何人明心見性都還未到佛地。除非十方世界諸佛化身於這裡方便度眾(但他們絕不會示現佛身),否則一切人明心見性都還不能稱為佛。

禪宗說「見性成佛」,那是理上的佛,雖證法身但未具足功德,而且分證即佛之前的觀行即佛和相似即佛的境界也末具足,如何可說一見性便是究竟佛呢?

四、《無量義經》云︰「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猶未是佛,未得盡智故,未得法空故。明心見性之人如果尚未斷盡一念無明,未斷事障煩惱,即是未得盡智,仍須受分段生死;少則一生,多則七次人天往返,才能不受後有。不可誤信此師之言,誤認見性即是究竟佛,否則不但成就大妄語業而墮入地獄,未來無數劫中只怕難聞佛法,何況信受修學?

五、《楞伽經》佛云︰「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智障斷者見法無我,殊勝清淨。煩惱障斷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法障解脫,事障習滅,究竟清淨。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無盡本願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這就告訴我們——聲聞緣覺及佛皆必須斷盡事障(一念無明)。欲成佛者更須斷盡無明住地(無始無明)煩惱及習氣,二障斷盡才是究竟佛。所以明心見性時仍不是成佛,只有最後身菩薩斷盡二障時才是見性成佛。

六、由此師所說的法亦可證知悟後應修行,但他有時卻說悟了就是佛,悟後不必修行。他註解《圓覺經》時有一段話說︰「諸大菩薩有已悟及未徹悟者,而諸弟子則尚居學地。」(8-22)既然有悟而未徹的人,當然不是一見性即成佛,應該悟後再修,直到徹悟才停止。他卻又講「一悟便悟,不分階級漸次」,又講「一悟便是佛,與釋迦佛無異」,這就自相矛盾了。

七、見性後仍有無始劫以來累積的煩惱習氣應除應斷,所以《楞伽經》中 世尊開示云:「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所謂自心現流就是自心現業流識。我們自心顯現出來的各種業報種子,猶如瀑流不斷流注。這些自心現業流識就是我們阿賴耶識中累積的無數劫的煩惱習氣種子,必須歷緣對境之中修除,並非見性就是佛。阿羅漢、八地以上菩薩仍有習氣,佛無習氣,便是這個道理。

起煩惱除盡了,就是斷盡一念無明——獲得盡智。開悟明心時所找到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悟後起修,眼見佛性、過牢關後,修除煩惱,斷盡一念無明而沒有流轉生死的種子,改名為異熟識、菴摩羅識,成為菩薩阿羅漢或菩薩八地。

雖然斷盡一念無明而改名第九識——異熟識、菴摩羅識,但仍有一念無明的習氣和法執的異熟種子,仍須繼續修行。直到佛地斷盡習氣及塵沙無明,才改名為第十識——無垢識、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稱為真如。因此明心的人所謂的真心真如,其實只是阿賴耶識,是真如的前身,為眾生方便說為真如。

唯識學研究得很透徹的人,聽我們這麼講,應該就會開悟明心了。因為他知道阿賴耶識,只是不知道阿賴耶識便是禪宗所說的真如。禪宗開悟明心,明的只是阿賴耶識;找到祂,體驗祂而已。但不可認為「悟明此心就是佛了」,世尊云︰「我若說為真,其奈帶持種子;妄習不除,眾生將迷妄為真,未免瀑流漂轉。我若說為非真,其奈體即真如;離此無真,眾生將棄真為妄,未免向外馳求。由此真如,真與非真二俱難言,是故非時非機故,我常不開演。」

世尊的意思是說︰眾生開悟明心時找到祂,方便說為真如。如果誤會了這心就是真如,認為我已經和佛一樣了—— 佛是證得這個真如,我也是證得這個真如,那我就是佛了。那就錯了。

所以 佛說︰「我不能說阿賴耶識就是真如,如果說這個心就是真如的話,可是這阿賴耶識之中,明明還帶著無數劫累積下來的業識種子,貪瞋癡慢疑等種子還在。若說祂是真如,眾生就從此不再修行,妄習不能除掉,就會迷妄為真,認為真心既然有貪瞋癡性,那就隨著祂的習氣而行,結果就不免隨著妄習瀑流漂轉,輪迴生死,所以不能說祂就是真如。

但也不能說祂不是真如。若說祂不是真如,明明這阿賴耶識本體就是真如,離開阿賴耶識本體,眾生就找不到真如了。若說祂不是真,眾生將會捨棄這個真心,那就不免要向真心之外再去尋覓另一個真心,就會變成心外求法,便永遠找不到真心,永遠不能開悟了。

因為這個阿賴耶識尚未轉變為真如之前,究竟是真?或者非真?都很難說明,因此,在不適合講這個法的時候,或根器不適合的人,我都不會開示這種深奧的法。」

根據 世尊以上的開示,我們就知道,除了最後身菩薩以外,一切人明心見性的時候仍不是佛,還要悟後起修。必須悟後漸漸的斷除第八識中累積的無數煩惱習氣的種子,再修學無量百千三昧,斷盡塵沙無明,才是最後身菩薩,彼時明心見性才能成佛,唯識論典云:「金剛道後異熟空」即是明證。所以一般人見性時仍不是佛,不應以佛自居,悟後仍應努力修行。

八、最後身菩薩五陰已盡,所以在人間一悟就到佛地,其餘的菩薩,有的人還在色陰區宇,有的人色陰已盡而仍在受陰區宇。有的人受陰已盡而仍在想陰區宇。有的人想陰已盡而仍在行陰區宇,有的人行陰已盡而仍在識陰區宇,有的人識陰已盡,進入十地等覺,而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尚未現前,層次差別不等,所以悟後仍應精進修行。

唯有最後身菩薩見性才能成佛。有人見性了成為十地菩薩,如《大般涅槃經》卷 27「復有聞見,一切眾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有些明心菩薩修到九地仍未眼見佛性,必須見性才能進入第十地。有的人見性了是九地、八地乃至初地。一般而言,大多數人見性了,只有進入十住位,初地的聖位境界都尚未達到,即是《大般涅槃經》卷 28:「眼見者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眾生所有佛性。」所以見性了仍不是佛,應該悟後起修,一直修到識陰滅盡,消除五陰的遮蓋以後,進入最後身菩薩位,示現與眾生無別,在那一生明心見性時,「大圓無垢同時發」,才算是真正成佛。欲知修學過程,可以請閱《十地經、楞嚴經、華嚴經、金剛三昧經》,閱後便可以明瞭了,請佛子詳查經典辨正。

九、祖師們所謂見性成佛,或者說一悟即至佛地,是說理上已證得本心,本心即是佛法身。但是想真正證入佛地,並非僅是悟得真如佛性而已,還有四禪八定、八背捨、觀禪、鍊禪、薰禪、修禪、首楞嚴大定、大乘照明三昧、引發如來妙智三昧及無量百千三昧要修。

諸佛都在第四禪大悟成佛,捨報時也都示現薰禪而在第四禪入般涅槃。這必須有禪定功夫才能辦到。古來見性的祖師,有很多人都還未得第四禪,此師連初禪都未得,怎麼可能悟了見性了就是佛呢?

此外,諸佛在成佛之前,必定先成就五種神通,用祂的神通召來天魔及魔子魔孫魔兵魔將,加以降服,降魔後才見性成佛。古來那些見性的祖師及此師有沒有降魔?沒有!

諸佛成佛後,必說四聖諦,教聲聞弟子斷盡一念無明而成阿羅漢者甚多,而今此師尚且不知一念無明為何物?又說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是不可能斷盡的,他自己尚且到不了阿羅漢境界,何況度人成為阿羅漢?而古來禪宗諸見性祖師也未度人成為阿羅漢,怎可說見性了就是佛?

諸佛成佛前,成就六種世出世間大神通,一切大阿羅漢及辟支佛所不能知,菩薩摩訶薩亦不能及,此師及諸見性祖師都未曾有這六種世出世間大神通,如何可說見性了就是成佛?怎可說悟後不必修行?

諸佛具備四無礙辯,凡有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具足圓滿。諸佛不但於人間說法,也在龍宮說法,也在忉利天宮說法,祂的莊嚴報身更是常住色究竟天宮說法,猶如 釋迦牟尼佛的莊嚴報身——盧舍那佛,今現在色究竟天宮說法。乃至示現入中陰界說法。諸佛在他處說法,百千萬倍於人間所說,而此師和諸見性祖師做不到,怎可說悟了就是佛?

諸佛對於四種悉檀究竟了知,無有剩餘。此師及諸見性祖師尚未究竟了知,所以許多禪宗祖師悟後猛讀經典。而今有許多緇素連阿賴耶識就是真如前身的道理都不知道,怎可說是開悟?又如何能說開悟就是成佛呢?

諸佛於十地十真如究竟通達,此師尚且未曾明心,何況能通達呢?諸見性祖師大多尚未證得十地十真如,所以不是究竟佛,如何可說他們悟了就和 釋迦佛一樣呢?

諸佛證得十八不共法,此師和諸見性祖師尚未證得十八不共法。諸佛及八地以上菩薩斷盡一念無明而得盡智,此師尚且未破一念無明,遑論斷盡?

諸佛了了觀見第八業識種子生滅流注,以及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淨,此師尚無能力真實解釋這些名詞,何況觀見?諸見性祖師大多還須從佛經聞受,讀經之後也尚未完全了知,如何可說見性即是佛呢?

諸佛入大般涅槃時,依薰禪而入,而此師尚且無法安住於妄念停住的未到地定(請閱219頁第四則第三點之說明),遑論薰禪?古來諸見性祖師大多未得薰禪。(薰禪就是從初禪入二禪,轉入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依順序退回初禪,再由初禪進入二禪、三禪、四禪。)諸位將來成佛之後要入大般涅槃時,一樣要用薰禪入般涅槃。而今此師未到地定尚且不得,怎可自比為佛呢?

諸佛以成所作智於十方世界遍一切處示現無量無數化身,此師及大多數的見性祖師不能做到。戒定直往之初地菩薩能到百佛世界,能化現一百尊化菩薩,同時在每一尊化菩薩旁各化現出一百位化眷屬。二地菩薩能化現一千尊化菩薩,每尊化菩薩各有一千位化眷屬,能分別到一千個佛世界供養一千尊佛,而此師不能。大多數的見性祖師尚且未到初地,怎可說見性了就是佛?所以除了最後身菩薩以外,一切人明心見性時都還不是佛。

十、如果此師所說︰「見性了就是佛」的說法沒有錯,那麼《大般涅槃經、華嚴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十地經、大般若經、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大寶積經、大集經、法華經》乃至一切大方廣經都變成偽經了,佛子務必詳細審察。因為這些經典都開示菩薩見道(明心見性)以後,應該如何一步一步修行而後成佛。如果此師說法對,那麼這些 佛說經典豈非說錯了?是否應該燒掉呢?

但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人,知道這些經典沒說錯。古來真正見性的祖師也不曾說過「見性即是究竟佛」。所以此師認為「見性了就和釋迦佛相等」的說法是錯誤的。是沒有明心——不明白真如的前身阿賴耶識,也沒有找到祂,不能體驗祂,而產生錯誤的見解。他落在見聞覺知之中而說自己已離見聞覺知,才會說「見性後見聞覺知變為佛性」的話。不明心之故,才會認為見性就是究竟佛。

十一、如果說「證悟只有一次,所以見性就是佛」,那麼《大寶積經》記載 釋迦世尊無數劫以前尚未成佛,名為大精進菩薩時,他修觀像念佛而見性,證入初地,那時見性,為什麼還不是佛呢?為何只成為菩薩摩訶薩呢?

大乘方廣經典常常記載,在 世尊說法時,有許多的菩薩、人、天人、天子、夜叉等明心見性,而得無生忍或無生法忍,為什麼那些眾生還不是佛呢?所以此師說「見性就成佛,和釋迦佛一樣」,只是他的虛妄想像而已。

十二、此師曾多次講《圓覺經》,此經說覺有四種︰(一)凡夫隨順覺性,(二)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三)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四)如來隨順覺性。那就已經很明白開示,見性有不同的層次。第一種凡夫隨順覺性是未悟之凡夫,不能眼見。第二種與第三種是已經見性,但仍不是佛。第四種見性才是佛,已經明白指示出來了,為免某些佛子妄自尊大,生大我慢,招致惡果,乃不憚其煩一一引述,敬請鑒察。( 以上由林○○ 居士整理)

上週說護法集,第二則第十二點尚未談完,我們繼續再說明。譬如《圓覺經》裡面有明載,圓覺菩薩等人已開悟見性,為什麼他們還不是佛呢?為何他們還不能成就正遍知覺呢?為何他們還有疑問須請示 世尊呢?從《圓覺經》的記載就知道,見性的人如果不是最後身菩薩,雖然見性了,仍然不是佛。若見性即成究竟佛,請問︰「觀世音、大勢至、文殊師利、普賢、地藏王、彌勒、維摩詰、金剛智、金剛藏……等菩薩有沒有見性?」若已見性,為何不稱為佛?若說諸大菩薩尚未見性,即是誹謗菩薩僧,捨報時必下地獄。

此師講《圓覺經》,卻未明白此經真正的意旨,猶如他註解《楞伽經、維摩詰經》而不明白《楞伽經、維摩詰經》的真正意旨,才會說「見性就是佛,悟後不須修行。」如今有某些人既未真正明心,也未眼見佛性,就學他亂說,是可憐憫者。

第三則 某師云︰《假如見自性後則不受後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7-35)

辨正:第一、除最後身菩薩外,眼見佛性之後仍須再受後有。因為尚未得到盡智。所謂盡智是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因斷盡一念無明煩惱而獲得盡智。十住菩薩雖然眼見佛性,乃至初地以下菩薩,仍皆未具足盡智,仍須受未來生五蘊之有,並非見性後就一定不受後有。三地滿心至七地菩薩能證俱解脫果而不取證,留惑潤生故。

一念無明就是四種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在明心見性時斷。其餘欲愛、色愛、有愛等三種煩惱,要在悟後歷緣對境修除,到第七地滿足,才斷盡一念無明而獲得盡智,從此以後才不受後有。不受後有的人就會取證涅槃,取證涅槃的人就永遠不能成佛。

所以七地菩薩修學滿足,斷盡一念無明而獲得盡智無生智時,必定會取涅槃。但是因為有諸 佛世尊加持覺悟,傳授他「引發如來妙智三昧」,所以不入涅槃,繼續精進修學,自度度他,最後終於成佛。

《十地經》云:「復次佛子!菩薩如是行此第八不動地時,安住本願力所持已,即於如是法門駛流,蒙諸如來覺悟勸導。是時諸佛授與「引發如來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隨順一切佛法勝義之忍。然善男子!吾等諸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未得,當為成就佛法自在,應起精進,於此忍門勿復棄捨」。

世尊又云:「佛子!如是諸佛世尊覺悟勸導此地菩薩,授與此等無量引發智門,令其無智差別故,能成如是引發之業。佛子!我今告汝得解︰若時諸佛不垂誨示,令此菩薩入於如是引發門者,當時即入究竟涅槃,休息一切利有情業。」

以上經文已說明七地菩薩斷盡一念無明,獲得盡智,由諸佛加持覺悟,傳授『引發如來妙智三昧』而進入第八地,才能發起中品妙觀察智及中品平等性智。這是中品轉識成智,諸位如果想瞭解八地菩薩的六七二識中品轉識成智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內容,可以請閱《十地經》,在卷六之中說得非常清楚。

從上列《十地經》經文及《楞伽經、圓覺經》經文,可以確定見性的人仍須再受後有。必須悟後歷緣對境修除貪瞋癡慢疑等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地煩惱以後,才能不受後有。短者一生除盡,長者七次人天往返方能不受後有。八地菩薩斷盡四種住地無明煩惱以後,雖能不受後有,而仍然在人間繼續接受後有,這是為了利益有情的緣故,為了求成佛的緣故。

此師不知道一念無明可以永斷,他說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永遠不能斷的。他既不知一念無明為何物,又不斷一念無明,仍須再受後有,而說自己不受後有,這是大妄語。如果「見性以後就不受後有」是對的話,則《圓覺經、楞伽經、十地經》就變成妄說了。眾所週知——佛世尊是不妄語者。既然《圓覺經、十地經》都說悟後修行有不同的階段內容,此師所說與經典不符,究竟何者是?何者非?佛子們應加以判別,不可人云亦云。

第二、佛菩薩應世的說法有虛有實,不應一概否定。例如 彌勒菩薩在 佛滅度後九百年,降生於中印度阿瑜他國,為無著菩薩解說《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傳世。後來又在中國示現布袋和尚,入滅時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當代人方知他是 彌勒菩薩應世,因此到處有人圖繪布袋和尚的像,當做 彌勒菩薩供奉,今日仍有許多寺院供奉 彌勒菩薩,皆以布袋和尚的形像為其法相,不可強指為傳說也。

唐朝貞觀初年,有寒山、拾得兩人,是 文殊師利和 普賢兩位大士示現於人間。他們兩人常常以居士相貌,在天台山國清寺廚房生火打雜。平時常有禪語應對,並且很多次示現禪的機鋒。當時上至和尚,下至沙彌,不知不會,以為他們二人是瘋瘋癲癲不正常,所以稱寒山子為風狂子。

後來新上任的太守閭丘胤,因為豐干禪師的指示,尋到國清寺廚房,顧不得廚房泥地濕淋淋地,倒頭便拜。闔寺僧眾大驚,問道︰「尊官何故禮二貧士?」寒山拾得兩人牽手大笑說︰「豐干饒舌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於是兩人手牽手走出寺門,不知所終。

當時人才知道豐干禪師乃是 彌陀世尊示現,寒山子是 文殊師利菩薩示現,拾得是 普賢菩薩示現。閭丘太守便在國清寺壁柱走廊蒐集他們題的詩偈,又派人到寒山子所住的寒山岩附近蒐集他所題詩偈,在樹幹上,樹葉上,以及人家的牆壁上蒐集抄錄,連同豐干禪師所題並三百餘首,編集成卷。閭丘太守乃撰《天台三聖詩集序》附於詩集之首,如今仍有流傳。我在一九七一年買到一本寒山詩集,附有閭丘太守所撰親遇三聖示現之親身經歷之序文,並附有豐干、拾得、楚石、石樹原撰詩偈,此書至今仍在手上。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閭丘太守的官名很長:「朝議大夫使持節台州諸軍事守刺史上柱國賜緋魚袋閭丘胤」,他所親撰的「天台三聖詩集序」是他親遇 彌陀、文殊、普賢三聖的經歷,可為我們作證,不可誣指為傳說也。

至於其他菩薩的示現,歷史上記載也不少。譬如現在仍有人供奉馬郎婦觀音,有人供奉魚籃觀音、竹林觀音、白衣觀音、青頸觀音,這些都是 觀世音菩薩示現,都有真實的文獻記錄。很多菩薩的示現,我們無法一一枚舉,所以不可說佛菩薩示現人間的說法全部虛妄。《楞伽經》卷二, 佛也說明︰「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

綜合以上兩點說法,便知除最後身菩薩以外,一切人見性時仍不是佛,仍須再受後有,短者一生,長者七次人天往返,方免分段生死,而仍有變易生死未斷。故不是見性之後便不受後有。以 文殊、普賢之境界,尚且不自稱為佛,何況是第一次見性的人,如何自以為是佛呢?所以此師說「見性便是究竟佛,見性便不受後有」的說法不正確。而佛菩薩在人間示現應化的事,在歷史記錄及經典記載上都證明確有其事,不可全部否定為「世俗謬說神話」。

第四則 某師云︰《假如我們見佛性後,即生法身淨土( 亦名常寂光淨土) ,遍滿虛空四維上下十方世界。》(3-105)

又云:《證真如後,八識七識六識五識,通通變為真如,遍滿虛空,不生不滅,凝然不動。》(2-102)

又:此師傳記云:《師於民國五十四年乙已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擬講圓覺經之日,忽感不適,方知捨報時至,乃說偈曰:「講經說法數十年,度生無生萬萬千。待等此日世緣盡,遍滿虛空大自在。」》(4-65、5-167)

辨正:第一、自古以來,禪宗祖師提前一年乃至三年宣示入滅時間的人很多。也有人捨報時間未到,就提前入滅的。例如紫柏真可禪師因被冤獄,求出無期,在獄中又不能度眾生,決定提前捨報,乃在獄中念佛數聲後坐化。

隱峰禪師為平息戰爭而示現神足通,後來恐怕人家說他神異惑眾,因此提前捨報。在金剛窟前倒立而亡,衣服平整而不散亂。又如廣欽老和尚在七十歲時,自覺色身已老,想要入滅再來,但是信眾捨不得他,只好再延二十年才入滅。

這些祖師都是禪定功夫很深才能這樣。即使如此,他們也都不敢以佛自居。廣欽老和尚說自己是度人師,不敢自稱天人師。而今此師自己不能作主,到捨報前三天或當天才知道捨報時至,沒有能力提前或延後或自定時間,只能隨業報而行。既無法像 世尊在事先聲明,將於某年某月某日月圓之時,在雙娑羅樹間入滅,他怎可自比為佛呢?

五祖送惠能行者離黃梅時吩咐道︰「汝去三年,吾方入滅,……。」又如仰山慧寂禪師入滅前三年示眾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兩手攀屈膝。」(詳傳燈錄)三年後同一天抱膝而逝。他們都是大悟徹底,而且禪定功夫甚深,來去自由,都不敢自稱為佛,佛子們怎可說自己見性了就是佛呢?

第二、此師說法數十年,度了十餘萬弟子皈依學佛,這是他的功德。但是他所度的弟子不可能開悟(非因他開示而自參自悟者除外)。因為他自己都沒有明心證真,如何能使人明心證真?他自己沒有眼見佛性,如何能度人眼見佛性?最難讓人認同的是——他否定了 世尊的正法,否定了真正明心見性的祖師所悟的境界與內容,而成為心外求法。

自己沒有明心,又沒有眼見佛性,哪有可能度生「無生」?而且是萬萬千呢?而他說法數十年,將佛法用自己的意思隨意解釋,導致信受他的人所學佛法觀念,紊亂異常。

而且當他遇到有人證悟真如阿賴耶識的時候,他就加以否定,而教人捨棄阿賴耶識,另外再尋覓真如,成為心外求法。像他這樣的教法,若一直流傳下去而又廣泛宣揚的話,正法的修證只怕將會斷絕。

他又說佛性不能眼見,則信他說法的人,就不會探求如何眼見佛性,盡皆以「聞見佛性」為見性。又教人不必斷一念無明,一念無明若不斷盡,永遠無法證入涅槃無生境界。如此度人,要度一人無生,尚且不可得,何況是度萬萬千人無生呢?

第三、此師入滅的那一天說偈云:「……遍滿虛空大自在」,這不是他的境界。從兩個原因可證明不是他的境界。第一、定未充。第二、慧有差。

一、定未充︰他未修得諸禪定三昧,因為他不懂得定學。如果瞭解四禪八定、觀禪、鍊禪、薰憚、修禪、首楞嚴定等三昧的話,自己會去檢查,看自己有沒有這些境界?就不會說「見性就和釋迦佛一樣成佛」的話,也不會否定悟後起修的原則。

如果有四禪的功夫,則生死的時間和處所都可以自己做主,何須「待等此日世緣盡」呢?既不得四禪,更不能知四空定的空無邊處定。未證得未到地定功夫,便認為妄念不可能停住,而排斥別人入定十天半個月。不知菩薩必須定慧等持之道理,便誹謗道︰「傳說現時某大和尚(影射○ 雲老和尚)一入定便是半月一月,以此受人崇拜。若照此理觀之,豈非欲與婆羅門外道爭一日之短長耶?」(8-33)

又道︰「……中乘破妄念無明境界,滅時是破,但一動念又生,總是破不了的。蓋斷妄念是暫時的,難持永久。」(3-38、4-37)

又云:「比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1-192、7-72)此師若有初住位菩薩的未到地定的定力,心能停住,就不會這樣說。若能斷盡一念無明成為阿羅漢,或證得未到地定成初住位菩薩,則妄念自然不生,也不會這樣說。此師對菩薩初住位及五行位境界尚且不知,怎能誇口說「遍滿虛空大自在」?

即使修得空無邊處定,若不斷盡一念無明,仍然不能取證涅槃,竟然自以為入滅後就可以取涅槃,而誇口說「遍滿虛空大自在」。

二、慧有差︰是說他沒有明心,不知道阿賴耶識非真如、非非真如之理,不知阿賴耶識就是真如之前身,而否定阿賴耶識,也不曾找到阿賴耶識本心,不明白有情生命本體之實相,所以他入滅時以平常讀經揣摩真如之印象,而開口說「遍滿虛空大自在」。

《華嚴經》十迴向品云:「譬如真如遍一切處。」是說因地真如遍十二處,遍十八界,不是遍滿虛空,而且真如是佛果地的境界,不可將菩薩因地真如證悟境界拿來相比,故《華嚴經》卷 30云:「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因地果地不同,不可相提並論。

此外,佛地所說真如遍一切處,並不是說遍滿虛空,若真遍滿虛空,就不得解脫了。而是說真如究竟無所著,沒有任何束縛,不像凡夫之阿賴耶識被業風所漂轉。佛地真如無形無色,具足一切智慧,無功用行,三身四智,所以能於十方無盡世界示現,十方虛空無所障礙,稱為「遍一切處」。

於最後身菩薩見性成佛時——「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此時才能稱為真如。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此時方才出現。大圓鏡智出現的緣故,具足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所以 世尊名為一切智者,十方三世一切諸法無所不知。

成所作智出現之故,能在十方虛空無窮無盡的世界,隨緣赴感靡不周。遍現於十方無盡國土,虛空不能障礙,並非真如遍滿充塞於十方虛空。此師未明得本心,又不明白經文的真正意旨,才會以想像所得而說「遍滿虛空大自在」。

明心證真之人,知道自己所明所證的本心就是阿賴耶識。還沒有獲得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之前,仍不能如十方諸佛一樣於十方虛空無所障礙,所以真正證悟的人都不會說「遍滿虛空大自在」,而應該像廣欽老和尚那樣說︰「無來也無去,無什麼事情。」若說「遍滿虛空大自在」,那就是「執我常遍,量同虛空。」 世尊早就訶責過這種人。此師未明心證真,所以有此大過。

如果一悟就到佛地的話,初悟所證本心就是真如,不是阿賴耶識的話,而無垢識真如是遍滿虛空的話,那麼一切開悟的人應該悟後就不會隨著色身而受苦樂。那為什麼 世尊的應身在世間還受背痛風寒木槍之苦呢?一切已經大悟徹底的菩薩和祖師們,尚且隨著他的色身而受各種苦樂。由此可知「遍滿虛空大自在」的話是錯誤的,是誤解經文旨意,憑空想像得來的。

若真如是遍滿虛空的話,應該是一切有情的真如都在悟前就遍滿虛空了,因為此師說祂不變異,悟前悟後是一樣的。若開悟時所證的本心就是真如,就遍滿虛空的話,那就應該像清水充滿在透明玻璃瓶之中,加以搖晃,水也不動轉。那又為什麼 世尊的真如住在 釋迦牟尼佛應身之中,四十九年說法,可以到處動轉呢?

如果真如是遍滿虛空的話,一切開悟者在悟後就不能住在色身裡面隨著身體動轉。若明心見性所證真如遍滿虛空而不是阿賴耶識,則一切悟者及十方諸佛的真如,應都全部遍滿充塞虛空,則一切悟者之真如和十方諸佛的真如應該要相雜相入,混為一體。

果真如此,則一切開悟者悟後應不可能再住於世間,悟的當下就應進入涅槃了。因為他悟後就遍滿虛空,就不能動轉,就與諸佛混為一體了。若說悟者死後,真如才遍滿虛空,那他生前所悟的就必定不是真如,就不可能成佛,將來也不會成佛。

若說十方虛空一切諸佛和一切有情的真如本體是同一個本體,是共有的,那就應該一人成佛時,十方虛空世界有情眾生也一時成佛。應該一人明心見性時,一切人同時明心見性。一人作業受報時,應該一切人同時作業受報。若真如此,世間就沒有因果了。若真如此, 佛說的因緣果報理論就不能成立了。

為有以上所述諸種過失,故知此師尚未明心證真,「遍滿虛空大自在」一語亦是妄想而來。由於他始終誤認一念無明不可斷、無始無終,便不肯下功夫斷一念無明故妄想不斷;一念無明不斷,妄想仍在故,即使明心見性亦不能取證涅槃,仍在輪迴之中。何況他未得明心見性之大乘無生智,豈有可能捨報時就「遍滿虛空大自在」?

以上引經據典所舉辨正之理,顯示此師不明白斷一念無明之理,亦未明心證真,未破無始無明,故有大錯。《如來藏經》 佛云:「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故知不是遍滿虛空。

此師不知阿賴耶識是真如之前身,名異體同。非一非異,非真如非不真如之理不明白,便將阿賴耶識否定,欲於阿賴耶識之內另尋一個獨立的真如。覓不可得,便以讀經想像揣摩所得,認為真如無形無色,遍滿十方虛空。便以為捨報後不取後有,空無所有時便是真如本體,便說「待等此日世緣盡,遍滿虛空大自在。」 世尊曾開示云:「我若說(阿賴耶識)為非真,眾生將棄真為妄,未免向外馳求。」即是說此師等一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