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護法集



第四節一念無明無始無終?



第一則某師云︰《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來,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六根皆變為佛性,所以一念無明不能斷。》(1-23)

又云:《以上所述係中乘破妄念無明境界。滅時是破,但動念又生,總是破不了的,蓋斷妄念是暫時的,難持永久。》(3-38)

又云:《中乘修法者觀此三世眾生盡為十二因緣所支配,而十二因緣則依一念無明而起。認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將此一念斷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脫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將一念無明打掃乾淨,達於空洞冥漠、一無所有之境。自謂已證涅槃,誰知乃落於無始無明境界也。此境空無所有,冥頑不靈,與木石無異。況一念雖暫時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證非究竟也。》(5-57、10-54、10-55)

又云:《一念無明不可破,明心見性後變為佛性。一念無明雖為邪法根源,然可利用,以打破空執(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9-184)

辨正:第一點、一念無明及六根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來,見佛性以後一念無明及六根也不會變為佛性。前面已經說明了。辟支佛非未斷盡一念無明,前面也已經說明了。

第二點、辟支佛及阿羅漢都已斷盡一念無明,既然斷盡一念無明,一切妄想煩惱永不復起。如果煩惱妄想又生起來,就是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只是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

在《四阿含》中, 佛世尊處處開示說︰「阿羅漢者,梵行已立,煩惱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瑜伽師地論》卷 50彌勒菩薩云︰「謂阿羅漢比丘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卷 52又云:「阿羅漢果諸漏永盡,於相續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退。」所以一念無明是無始有終的。

一念無明如果已經究竟斷,就必定永不復起。如果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就算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八萬大劫之內突然又生一念,仍然還要輪迴。如果斷盡一念無明,就沒有這種過失。世尊及 彌勒菩薩都說一念無明是可斷,是斷已永不復起,是無始有終,不是此師所說的無始無終。

第三、《勝鬘經》云:「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又云:「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請大家注意這一段經文,因為這一段經文可能是此師誤會阿羅漢辟支佛未出三界之原因所在,我們稍微解釋一下。

《勝鬘經》這一段經文說︰阿羅漢與辟支佛已經斷了四種住地無明,但是,在無漏法方面還沒有完全究竟,因此還無法得到自在力,不能證得佛的無住處涅槃。甚麼叫做無漏不究竟呢?就是無明住地——就是無始無明未破未斷盡。因此阿羅漢及辟支佛是斷盡一念無明的。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不是無始無終,而是無始有終。因為是無始有終的緣故,所以阿羅漢、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薩及十方諸佛能取涅槃。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話,這些聖人就不能取涅槃了。因為入了不斷一念無明的涅槃(如果有這種涅槃的話),還是會起一念,起了一念,還是要在三界裡面受生。

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話,世間就沒有阿羅漢、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薩,沒有十方三世諸佛了。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話,那麼《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阿含四藏、勝鬘經》都全部應該燒掉。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是不斷的話,那麼 佛便是妄語。眾生到底是應該要相信此師呢?還是應該相信 佛的話呢?請佛子們深思明辨。

第四、想要見佛性的話,並不是用一念無明作為工具來破無始無明。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一念無明是四種住地煩惱的名稱,猶如一切的名相,它本身沒有作用,不可能成為工具。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者,必須要用六、七二識的作用,去參禪修定才能見佛性;如果離開六、七二識,那就沒有人能修定參禪,也沒有人能夠開悟,也沒有人能眼見佛性;此師竟連此基本唯識道理亦不懂,真叫人驚訝!所以不可學此師說︰「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也不可以說︰「用一念無明去見佛性。」

第二則某師云︰《修大乘人知一念無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無明以打破無始無明而見本源自性,乃擒賊先擒王之法也。》(5-59、10-56)

又云:《佛性與根本無明、一念無明,乃從無始以來俱有的,佛性、一念無明俱是無始無終的。》(7-29)

辨正︰修大乘佛法的人除非像此師一樣誤解佛法,否則不會說一念無明不可以破。因為大乘法中有許多大乘經典都說要破一念無明。例如《楞伽經、圓覺經》都說要斷事障。事障就是四住地煩惱,就是一念無明。

《維摩詰經》菩薩行品也說︰「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又云:「菩薩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云:「菩薩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勝鬘經》云:「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十地經》也開示菩薩應斷一念無明進入八地。《楞嚴經》也開示一念無明的各種煩惱應該要斷。諸大乘經開示菩薩應該要斷除一念無明之處甚多,我們無法一一枚舉。所以一念無明應該要斷除。

但是在斷一念無明之前應先求明心見性,免得成為菩薩聲聞,那就不容易成佛。所以《維摩詰經》云:「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復能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悟後起修,應該要修除煩惱習氣,斷盡一念無明,而明心見性應該要在斷盡一念無明之前完成。此師雖然處處說法講︰「一念無明,無始無終,斷不了。」但是他在註疏《楞伽經》的時候又講︰「中乘斷一念無明,證辟支佛果是也。」卻又自相衝突了。

第三則某師云︰《此言聲聞所以被自共相境界所漂轉者,以彼但斷四住煩惱而未破無始無明故也。》(2-237)

又云:《 心解脫者斷一念無明,落於空執,則香消矣。 》(9-226)

辨正︰此師的許多開示語錄書中以及他繪製的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的表解之中都說一念無明不可斷,是無始無終的。例如他說︰「起一念無明,妄動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無始無終的。」(7-73)另一本書又說︰「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的。」(1-12)

但是他註疏《楞伽經》和《維摩詰經》的時候,因為經裡面說應該要斷一念無明,所以他又隨著經文說一念無明是可以斷的。所以有這兩則的開示,但是卻和他自己所說的法,自相矛盾。有時說可以斷,有時說不可斷,莫衷一是,令人無所適從。如果一念無明可以斷盡,不是斷而復起,即是無始有終,不是無始無終了。我們已經發給諸位影印的表,諸位自己去加以分別判斷,詳細閱讀對照就會明白。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 以上由郭○○ 居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