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心態——《修正錯誤之學佛心態 始能與正法相應》



附錄五:不應以一經一論楷定全部佛法



─ 平實導師─

有人如此質疑:「《華嚴經》曾云:『初地菩薩能至百佛世界,二地能至千佛世界。』但是平實居士所說之初地菩薩證量,卻只須具備《楞伽經》所說的道種智即可,又說只須證得『猶如鏡像』的無生法忍的現觀,就可以成為初地滿心;只須證得『猶如光影』的無生法忍的現觀,就可以成為二地滿心;根本不能像《華嚴經》所說的初地菩薩一樣去到他佛世界。由此可見他所演說的初地與二地證量等修行法門,並不是正確的;可見他所說的地上菩薩的證量與行門,還不是真正的佛道次第。」

平實答云:「如果有人單以一經作為全部佛法,或者單以一論作為全部佛法,來定義佛道的內容,都會像這樣產生以篇概全的過失,都會像這樣嚴重誤會佛法,就會成為鑽牛角尖的人,就會見樹而不見林;在佛法之中就會變成只見局部而不知全體,所說的佛法就會產生嚴重的偏差。所以善知識弘揚佛法時,不可單以一經或一論所說,來解說全部的佛法。何況是這種只以一經一論中的一段經文,來作為無生法忍證量的判斷標準的說法,怎麼會是正確的判教方法呢?

《華嚴經》是 釋迦佛初成佛之後,在菩提樹下靜坐21 天時,為天界菩薩所說的佛道次第,是為住於諸天的菩薩們所說的佛法,不是為人間的菩薩們所說的法,因為那時人間還沒有出家與在家弟子,人間還沒有阿羅漢、菩薩、及凡夫弟子;所以不可將 佛為天界地上菩薩所說的法門,套到人間菩薩頭上來,因為人間與天上的異熟果報境界不同的緣故;因為那些聽受《華嚴經》的天界菩薩們,都是久遠劫前已修入諸地境界的菩薩,與人間初入地的菩薩們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即使是《華嚴經》中聽法的同一地中的菩薩們,有人尚在入地心中,有人則在住地心中,有人則是滿地心,即將進入上一地中,所以他們雖然是同一地的菩薩,各人所修證的境界也是有著種種不同的,所以也不可等視同觀。何況是久已住在天界的地上菩薩們,他們是早已修入諸地境界中的菩薩,證境絕對不會同於人間剛才進入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們;所以絕不可以將天界菩薩所應修的行門,套到人間方才證入初二三地的菩薩頭上來。否則的話,這個人在這一世的佛法修行,將會與實際脫節,將成為空中樓閣,將成為畫餅充饑、幻想修證的愚行。

就像學校中,同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資優班的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普通班、放牛班的學生所學的知識,以及熏習學成的知識結果,是絕對不會一樣的;同樣的道理, 佛為那些很多劫以前早已成就地上菩薩功德的天界菩薩們所說的初地法門證量,與為人間初學地上無生法忍的菩薩們所說的初地行門與證量,一定會有所不同。所以《華嚴經》中為那些多生多世以前就修成諸地菩薩境界的天界菩薩所說的法,與《解深密經、楞伽經》中同時兼顧人間即將修入初二三地的菩薩們所說的法,就會有所不同。

如果單以《華嚴經》所說諸地的證量為準而說,那麼《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卻與《華嚴經》不同,是否意味著《楞伽經、解深密經》說錯了?或者意味著《華嚴經》說錯了? 所以學佛人應當了知:眾生根器千差萬別,諸地菩薩也是一樣,有種種不同的狀況,也有種種不同的居住境界及異熟果報,所以 佛說八萬四千種不同法門以度種種不同根器的弟子。如果單以一種法門作為唯一正確的法門,來說其餘的法門不正確的話,就會成為謗法、謗 佛的重罪,佛弟子們對這種事情,還是須要特別謹慎為妙。

一般而言,在未到三四五地滿心位而發起意生身之前,天界菩薩與人間菩薩的修行法門及世間法上的果報,是大異其趣的,不可一概而論。色究竟天的天界初地菩薩,本已報得五神通,諸方世界來去無礙;特別是華嚴十地品中所說的諸地菩薩境界,那是 世尊上升到他化自在天王宮殿中,與天界的早已成就諸地境界的大菩薩們所說的法,不是為人間初入地的菩薩所說的法。

能到他化自在天宮聞佛說法的地上菩薩們,都是過去多生多世早已修成諸地無生法忍的菩薩,都是過去佛的遺法弟子,都是修行已經無量劫的菩薩;至少是前一世已成地上菩薩,往生色究竟天而報得意生身、報得五神通的菩薩。他們是『念念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六十華嚴卷22 十地品)』的天界地上菩薩;或是早就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而證無生法忍的戒定直往的天界菩薩,所以他們『念念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那不是人間依解深密與楞伽經法義進修的戒慧直往、此世才入初二三地的菩薩們的境界,所以不可等視而觀。

人間的戒慧直往菩薩,大多不是過去多世久已證得諸地境界的菩薩;如果不是往世已曾修得四五六地境界的人,就不曾獲得天界地上菩薩報得的五通與意生身,就不能去到他佛世界。或者往世修得初地二地境界,而不曾迴向往生色究竟天,因此不曾獲得天界地上菩薩報得的五通與意生身,那他們縱然往世曾證得初地二地乃至三地未滿心的無生法忍智慧,也仍是必須依《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的道次第而修的,也仍是須到三地滿心位才有三昧樂意生身與神足通,才能去到他佛世界的,他還是無法依照《華嚴經》的內涵去修、去證、去得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去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等。除非他已經具足四禪八定之後,又能親遇 佛之化現,指導他修學華嚴法門中的這種世間有為法密意,或遇六七地菩薩示現指導華嚴法門中的這種世間有為法密意。否則仍須依無生法忍的道次第而進修,到三地滿心時才修證這種世間有為法,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而去到他佛世界。

因此人間的地上菩薩,未到三地的滿地心之前,還在三地的住地心時,大多仍須依《楞伽經、解深密經》的道次第與內容而修─ 都是專修無生法忍而不修證禪定與神通─ 要到即將滿足三地心時,才開始修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然後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而去到他佛世界。因此大部分的人間地上菩薩,在還沒有滿足三地心之前,捨壽時都會往生色究竟天,去獲得天界的地上菩薩所得到的『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現種種神通』的報得有為功德,依此而探討這些有為功德得證得法門;證得之後再來人間,就比較容易攝受眾生。

但是往生天界之後,再回來人間時,所經時間極為長遠,在他重新回到人間之前,人間眾生將失去法依止;所以,只有慈悲心特重的人間菩薩,才會不顧自己的世間有為法上的利益,不求生天界,不以獲得來去諸佛世界的世間境界作為首要目標,而肯在人間正法即將斷絕時受命重生於人間,繼續在人間被障重無知的新學菩薩所輕賤,辛苦地住持人間正法,與眾生的邪見乃至機淺的佛弟子的邪見奮戰。

依《楞伽經、解深密經》佛旨以觀,人間的戒慧直往菩薩,修到初二地及三地的住地心時,仍然不能像天界的初地菩薩一樣面見百佛、到百佛世界……等。如果迴向天界,捨壽後不再還來人間,那他生到色究竟天之後,就可以像《華嚴經》所講在天界所講的初地菩薩一樣,面見百佛、到百佛世界…等等;也可以在回到人間之後,發起極廣大心而出家勤行精進,獲得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這是他的報得異熟果,而不是修得的境界。

如果不迴向往生天界,而繼續在人間住持正法、護持正法,就必須像《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的一樣:修到三地住地心即將圓滿時才開始修學四禪八定,然後才開始修學四無量心,得要到即將滿心之前才開始修學五神通,到三地滿心位時,才能配合三地的無生法忍而發起三昧樂意生身,才能來往萬佛世界、面見萬佛……等。

甚至有的鈍根菩薩像《楞伽經》所說的一般,要到四或五地滿心時才能發起這種意生身,才能到他佛世界面見諸 佛世尊。這些道理,具載於《楞伽經、解深密經、華嚴經》中, 佛語具在,如今仍可加以檢閱校對,並不是平實個人自己隨意編造的。如果只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功德,作為判定地上菩薩的標準,那就意味著《楞伽經、解深密經》的佛語虛妄,那就是說《楞伽經、解深密經》的說法錯誤,那就成為謗法、謗佛的惡業了。

所以人間的戒慧直往地上菩薩們,如果還沒有修到三四五地滿心的話,還沒有意生身能到諸佛世界時,不必為此而懷疑自己的道種智的證量;只須檢查自己的道種智……等法,是不是符合無生法忍的智慧?只須檢查自己是否具有地上菩薩的『增上意樂(十無盡願)、除異生性、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如果符合,也有無生法忍的般若智慧,那就不必自己懷疑了,何必去管他人肯定或否定自己的閑言閑語呢!

這一段話,其實是為那些還沒有入地、而且心中疑蓋未除的新學菩薩們說的。如果是真正入地的戒慧直往的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們,以及還沒有入地,但是心中疑蓋已除的菩薩們,都不須以這些話來攝受他們,因為他們的善根已經足夠讓自己不退失於真正的菩提正法,因為他們會遍閱諸經之後,再詳加比對研討,然後才會作成結論,就不會落入以篇概全、以管窺蠡測的管見中。所以他們自己會有正確而深入的見地,不會像那些讀經時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的人一樣,也不會像那些只聽他人一面之詞的人一樣,完全相信他人似是而非的說法。

如果有人只用『是否能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等有為法上的是否具足,來判定人間的戒慧直往初地二地三地菩薩,而不是以無生法忍的智慧來判斷人間的地上菩薩,那麼這種人其實是好樂有為法、注重有為法的俗人,就不是注重無生法忍的學人,那就不是真正修學佛法的學人了;這一類人絕不是曾經數十百劫久學佛法的菩薩,在大乘佛法中都只是修學佛法三、五劫的新學菩薩。

如果只用『是否能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等世間有為法的境界,就可以判定無生法忍、就可以判定是否入地的話,那麼目犍蓮尊者能飛過上方而到無量數佛土的某一佛世界,他的境界應該可以算是七八地的菩薩了吧!然而世尊卻不授記說他是幾地的菩薩,只說他當時是三明六通的俱解脫大阿羅漢,仍然不是大乘法中的地上菩薩。所以諸地的證量都是以般若智慧的無生法忍作為判定的標準,而不是以『是否能到他佛世界…』等世間有為法的境界,作為判定的標準。

譬如《楞伽經》中佛開示說:親證八識心王、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五法三自性、二種無我法者,即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薩,純以無生法忍的般若慧作為是否入地的判定標準,不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法有為法功德,作為判定果證的標準。

又譬如在《解深密經》卷四中, 佛曾開示:初地滿心菩薩是『正性離生』,不以是否具有能到百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而作判定標準;二地滿心菩薩,則是能夠在『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完全是以無生法忍智慧的導致戒行絕對清淨,而證二地滿心果位(這是猶如光影現觀的功德,能隨己意而改變自己的七識見分為清淨心,也能用這種現觀的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內相分為清淨境界,所以能絕對清淨、身處五濁惡世中也能不犯眾生),不以能到千佛世界等有為法而定位之;三地滿心菩薩是以即將滿心時的修證四禪八定、五神通…等世間等至等持、辦事靜慮等功德,加上圓滿聞持陀羅尼的無生法忍智慧,而得滿心位之果證;到此地步,人間的三地滿心菩薩才能發起『去到萬佛世界面見萬佛…』等世間有為法功德。

由《解深密經、楞伽經》中的佛道次第及內涵而觀,就可以知道:人間初始入地的菩薩們,或者幾世以來都不求生色究竟天的人間初地至三地住地心的菩薩,都是不能去到他佛世界的,也都是不具有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的人;因為他們都在無生法忍上用心,至今還不曾修過、或者是才剛開始修證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等世間有為法,要到未來的三地即將滿心時,才修證五神通等境界,才有神足通等世間有為法的境界,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因此才有能力去到他佛世界面見百佛…等;或者必須是生到色究竟天的戒慧直往地上菩薩,依色究竟天報得的神通力及色界天身等異熟果報,才能在初地二地及三地未滿心前,有能力去到他佛世界面見他佛。所以戒慧直往的初二三地人間菩薩,在未曾修證四禪八定及修得五神通之前,根本就不可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哪有能力可去他佛世界面見諸佛呢?

除非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以後,親證初地的無生法忍果,當下就可以去到百佛世界。乃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而未曾明心之前,就已經可以去到無量數的他佛世界了。這種境界,與初地二地三地的無生法忍是不相干的;譬如目犍蓮尊者尚未進入大乘初地心,尚未明心、尚未親證大乘道之時,便已經能夠去到上方無量世界,只是為了想看見佛的不見頂相之頂,因此得以面見上方無量世界的另一尊佛。然而卻因為距離此世界已經太遙遠了,不知如何回到娑婆世界來,還得靠著持唸 釋迦世尊名號,才能回到娑婆來。

目蓮尊者能去到上方無量數佛世界中,當時卻仍然不是入地菩薩,仍然是大乘法中的賢位凡夫,未入七住位中,這是經中所載的事實;所以入地或者未入地,是依無生法忍的般若實相智慧作為判定標準的,不是依能否到他方世界的有為法境界來判定的。

此外,佛在他化自在天王宮中所說的六十華嚴的十地品中,所說的初地菩薩能到百佛世界等境界,是許多種初地菩薩中的一種,並不是六十華嚴中的一切初地菩薩都證得這種境界的。六十華嚴如今還在,仍然可以檢覈平實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華嚴經中具說:必須是已成初地的菩薩,後來具足了許多功德,又再發起大心,再加上捨家出家之後,又能勤行精進,方能證得。所以華嚴十地品經文中所說去到百佛世界的初地菩薩,乃是種種初地菩薩中的一種,而且是最後的滿地心中的一種;並不是在家的初地菩薩所能證得的,也不是一切出家的初地菩薩所能證得的;更何況《華嚴經》的經文中所說的初地菩薩,還有入地心的初地菩薩、住地心的初地菩薩,都是不能證得這種境界的;我們難道可以因此而說那些還沒有證得這種境界的《華嚴經》中的各種入地心及住地心中的初地菩薩們,都不是初地菩薩嗎?

由此經中所載的真實典故,可以證實一件事:是否能去到他佛世界,並不是初二三地菩薩的必具功德;入地心的菩薩以及住地心的菩薩,以及不能出家、不發大心,以及出家發大心後卻不能勤行精進的初地菩薩,都是不能證得這種來去百佛世界的世間功德的;必須是初地滿地心的菩薩,又發大心,而且出家精勤修行之後,才能獲得的,並不是入地心及住地心的出家菩薩所能獲得的,也不是滿地心的在家菩薩所能獲得的。如今《華嚴經》還在,還可以加以檢查與證實。

然而二乘三明六通的聖人,迴入大乘而尚未明心之前,還只是六住位的菩薩罷了,距離初地還很遙遠,便已經有此能力了;只須具有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便可以做到,與一二三地的無生法忍修證無關;所以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們,可以來去諸佛世界,卻都仍然無法成為地上菩薩;都要等到以後明心了,再進修佛菩提而親證無生法忍以後,才能算是地上菩薩。所以,不應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作為判定地上菩薩的唯一標準;所以地上菩薩的證量,是依無生法忍的般若智慧而說的,不是以能去他方世界…等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來界定的。

而這種去到他方世界的能力,由人間往生到色究竟天的初地菩薩,雖然已經報得這種可愛的異熟果,仍然遠不如三明六通的二乘大阿羅漢─ 譬如目犍蓮尊者─ 所以不應該以這種世間有為法的功德,作為衡量人間初地到三地未滿心的菩薩的唯一標準,而應該以無生法忍的智慧功德,來衡量人間的初地至三地菩薩。因為人間的菩薩是要到三地的住地心時,才開始修學能夠引生這種能力的四禪八定的,才開始修學能夠引生這種能力的五神通的;因為他們並不往生到天界而獲得這種色究竟天中報得的可愛異熟果。

生到天界的地上菩薩們,他們在色究竟天中如果不修四禪八定及五神通,因此未曾發起三昧樂意生身的話,回到人間時仍然會失去這種報得的可愛異熟果,所以當他回到人間時,仍然不能獲得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果報。也就是說:必須是三地滿心位以上的地上菩薩,才會有這種來去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功德。

即使是人間的初二地及三地未滿心菩薩,往生色究竟天之後,雖然獲得這種依報莊嚴,但是如果沒有實修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的話,回到人間時也會因為人間依報的緣故,而失去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境界,失去親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的世間有為法功德;還是要進修三地所應修證的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等法,才能在人間時也同樣擁有這種去到他佛世界的功德。

但是在他初回人間,而且尚未加修四禪八定及五神通而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之前,我們卻不可以因為他回到人間時失去這種有為法上的功德,便說他不是地上菩薩。此外,三明六通具足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時,雖然還沒有明心,也沒有見性,更未入地,便已經具有這種功德了,但是他們卻仍然不是地上菩薩,因為還沒有證得大乘的無生法忍智慧。所以,是否入地?要看他是否有無生法忍而作判定。

又譬如龍樹菩薩…等人,他們都是地上菩薩,但是也都沒有能力去百佛世界,所以他得要去極樂世界,仗佛加持而進修三四五地…等功德;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因為他們還沒有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功德,就說他們不是初地菩薩呢? 戒慧直往的人間初二三地菩薩,得要修到三地滿心位時,四禪八定具足了,五神通也具足了,才能在發起意生身之後而發起輪寶,而獲得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

亦如天軍阿羅漢,根本未入初地,卻能自在的前往兜率內院面見彌勒尊佛,受學大乘佛法。然而人間的龍樹初地菩薩卻到不了欲界天,不能去到彌勒內院,也不能去到距此娑婆世界最近的他佛世界,更別說是華嚴所說的飛過百佛世界了,但是我們卻不可以說『龍樹菩薩不是初地菩薩』。否則便成就誹謗賢聖的地獄罪了!

此外,依據華嚴十地品的經文所說,初地菩薩如果不是滿心位的話,如果不是捨妻棄子而出家的話,出家後如果不是勤行精進的話,或者出家後勤行精進而不知方便善巧的話,也還是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及輪寶的,也仍是無法證得這種面見百佛、飛過百佛世界的境界;即使是出家而有方便善巧的話,也還須勤行精進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忽然在須臾之間得百三昧而得見百佛…等等。在他還未發起這種能到他佛世界的功德時,我們是否就可以說他還不是初地菩薩?

所以,這種世間法上的有為功德,並不是在家的初地菩薩所能成就的功德。乃至初地菩薩出家以後,修至滿心位,縱使勤行精進一世,是否就能在須臾之間得百三昧、飛過百佛世界……等?也還須衡量各人的福德莊嚴與定力慧力,絕非每位初地滿心的出家菩薩都能達到這種世間法上的境界,所以我們絕對不可用這種境界的有無,作為判定初地果證的標準。

此外,依佛教史上之文獻記載,也對這一點可加以檢校,證實平實所說無訛。雖然佛教史上的地上菩薩,大多不能去到他佛世界,然而我們卻不可因為歷史上無人能夠如此,便說:歷史上的所有菩薩都是不曾證得初二三地般若證量的人。絕不可說那些地上菩薩都未入地。

所以,依據《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五地滿心位以上的菩薩,必定具有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如果沒有這種功德,絕不會是五地以上的菩薩。但是,是否能去到他佛世界等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卻不可以作為衡量初地到三地未滿心前的菩薩的標準;如果單以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事相,來衡量人間的戒慧直往菩薩,就會有許多的過失,就會違背諸經中的佛語教誨,也會因此而成就誹謗聖者的大惡業。所以在《解深密經、楞伽經》乃至《華嚴經》中, 世尊完全是以無生法忍的般若智慧,來界定諸地菩薩的境界,根本就不以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來作界定的標準。

乃至《華嚴經》中明載: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境界相,也只是種種初地菩薩中的一種,也不是說所有的初地菩薩都有這種世間法上的功德的。《楞伽經》中更明說:未到三地滿心前,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乃至有人要到四五地滿心時,方才發起三昧樂意生身。未曾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之前,初二三地的人間菩薩們,是不能自己去到他佛世界的;乃至未捨報前,想要自己偶而上升此界的兜率天彌勒內院,都做不到。

如果有人單獨以這種天界地上菩薩的依報標準,作為衡量人間地上菩薩的尺度,而不是以無生法忍的智慧功德,來衡量人間戒慧直往的地上菩薩,那就表示這個人是個看重世間有為法功德的人,還不是通達初地無生法忍的人,還沒有進入初地的入地心中;因為獲得通達位的初地無生法忍的人,是通達地上無生法忍般若的人,絕不會違背《解深密經、楞伽經、華嚴經》的佛語聖教。所以,主張『應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境界,來判定是否入地』的人,是屬於往世學佛以來不久,尚未經歷很多劫努力學佛的人;在大乘經典所說的法中,都只是新學菩薩,不是學佛已經很多劫的久學菩薩。

因為他們還是看重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而不是看重無生法忍的一切種智的功德,背離了 世尊正法智慧的精神所在;所以他們不以無生法忍的證量來判果,而是以有為的世間法上的證量來判果。這些人如果未來想要親證地上菩薩境界的話,依《華嚴經》所說,必須具備下列福德,才不會退轉於菩薩正道:『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具備了這些福德資糧以後,並且還要『為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才能在善知識攝受護持下,漸漸進入初地。

所以一切的人間菩薩,都應以《華嚴、楞伽、解深密》諸經所說的無生法忍的證境,作為衡量人間菩薩的標準,不可單以華嚴所說天界的地上菩薩種種功德中的最後一種─ 譬如來往百佛世界等有為法,作為衡量人間地上菩薩的唯一標準,否則將會成就謗法(謗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不正確)及謗賢聖的嚴重過失。凡我佛門四眾弟子,於此皆應通會諸經佛旨之後,謹言慎說,以免後世嚴重果報。」

復有人言:「龍樹菩薩能去到海龍王所住的龍宮中,取回《華嚴經》而弘傳於人間;從這件事實而觀察,他也有可能自己有能力去他佛世界。所以你說他沒有能力來往他佛世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平實答云:「就好像中國古時的無著禪師,他並沒有神通力,根本不可能得見文殊師利菩薩;然而他卻可以在五台山中親到別人所不能到的般若寺,親見別人所不能見的文殊菩薩(詳見《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記載,及拙著《宗門正義》舉述)。然而無著禪師這種經歷,卻是文殊菩薩所加持示現,無著禪師才能親到、才能面見,不是無著禪師個人的能力所及;所以不應該因為他能親見文殊菩薩,便說他有神通力,便說他有文殊菩薩的神通證境。

同理,龍樹菩薩能去龍宮,並不是他個人有這個能力,而是佛弟子海龍王,為了讓天宮及龍宮都有的《華嚴經》,能弘傳於人間,利樂廣大佛子,所以用他的神通力,使得龍樹菩薩能去到龍宮取得《華嚴經》,今天才能有這部經典流通於人間而廣利學人及人間的諸地菩薩。因此,不可用龍樹能去龍宮的事件,來認定:他可能也有能力自己去他佛世界。

此外,《華嚴經》是 釋迦世尊尚未在人間弘法之前,在天界所說的法,當然不可能由人間的佛子們從 佛親聞而結集成就,當然應該從天宮或龍宮所保存者,轉而流通於人間。如果龍樹自己有能力去到他方世界,那他可以自己去天宮中取經回來人間,根本就不須要海龍王的加持而去龍宮取經;可是他終究還是得靠海龍王的加持,才能去到龍宮取回《華嚴經》。

如果他能自己隨意去天宮取經,能自己隨意上升天宮聽聞彌勒菩薩說法,那麼我們因此而說:『他可能有能力自己去他方佛世界』,這還稍微講得通,否則根本就講不通。這個道理,有智慧的學人們,一聽就懂;只有沒智慧的人,才會自己打妄想、鑽牛角尖,一味的斷章取義而不能自拔於偏見妄想。

所以一切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都不應該單以一經一論之言,來作為判定今世往世菩薩證量的標準,都應該綜合諸經諸論之真正意旨,通達諸經論中之意旨以後,才作判定,才不會產生誤解正法、妄說正法及誹謗賢聖證量之大惡業;何況是只將一部經中的一小段文字,用來作為判斷菩薩證量的標準?那是偏頗的作法,是很危險的作法。

如果單以《華嚴經》中的一段文字,作為判定今世往世菩薩的標準,而將前面多段經文所說初地各種境界的法義修證捨棄不說,那就更會有嚴重之偏差,一切佛弟子於此都應該特別謹慎才是。由此緣故,平實持別籲請所有弘揚佛教正法之法師與居士:應綜合諸經諸論前後全部經文真意,而作判教之標準,勿單以一經一論中之一段經文,作為佛法而弘揚之,勿單以一經一論之法義而非議他經他論所說正法── 除非他經他論已證實是偽經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