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心態——《修正錯誤之學佛心態 始能與正法相應》



附錄六:勿因玄奘菩薩宣說下地菩薩所造論頌,便判定玄奘菩薩之證境同於下地菩薩。



─ 平實導師─

復有人說:「平實居士判定玄奘菩薩是三地心,但是玄奘菩薩卻在解說未入地的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三十頌。從來只有下地菩薩解說上地菩薩的論頌,哪有上地菩薩來解說下地菩薩論頌的?這是不合正理的。可見平實居士的判定是錯誤的,可見玄奘菩薩不是三地菩薩,由此可見平實居士所說的諸地菩薩證量的法,也是不正確的。」

平實答云:「玄奘菩薩是否為三地菩薩?不可以從這個表相上作這樣的認定。上地菩薩有時解說下地菩薩的著作,是常常可見的事態,不足為奇!譬如後世之克勤圓悟大師(圓與圜,二字相通),是親證道種智的人,修證超過當年身任六祖的慧能大師,但是他不但為部分弟子宣演《成唯識論、華嚴經》,有時也會為眾人宣講《六祖壇經》,而壇經所說的般若慧,不過是總相智與別相智而已,並未能說到地上菩薩所證的道種智。但我們卻不可以因為他曾宣講下地的《六祖壇經》,就說他尚未入地。

又譬如今時或後世,也將會有證得道種智的人,常常會有宣講《心經、般若經》的情事,而《心經、般若經》所說的法,只是般若的總相智與別相智而已,並未說到地上菩薩所證得的道種智;我們卻不可因為某菩薩宣講總相智與別相智的經典,就說他的層次一定是只到總相智與別相智,就說他的層次不超過總相與別相智。

又譬如現在與未來世的證得道種智的菩薩,在說禪時也常常會講到古時的下地菩薩所證的境界;而那些被拿來宣講的禪門書籍的主人翁或作者─ 禪宗的許多祖師菩薩們,大部分是只有七住位破初參的智慧而已,我們卻不可因為證得道種智的菩薩曾經用七住位祖師的著作來宣講,就說這位菩薩的般若證量等於禪宗七住位的祖師,就說這位菩薩的證量不超過禪宗的七住位祖師。所以不可這樣主張:『上地菩薩絕不會解說下地菩薩所造的論。解說別人論著的菩薩,他的修證一定不會超過寫論的菩薩的智慧。』如果有人這樣說的話,那其實是昧於事實的,其實是不知事實真相的說法。

又如後世人間的地上菩薩,有時也必然會宣講二乘菩提的解脫智,他們往往會以古時二乘羅漢所造的解脫論作為教材,拿來宣講;然而著作二乘菩提解脫智的論著者,往往只是二乘聖人,在般若慧上來說,證量遠不如地上菩薩;論的作者對於解脫證量的智慧,也遠不如地上菩薩的深妙。但因眾生只見表相,而且崇古賤今,而後代再來的地上菩薩,在捨壽之前也不會明白稱說自己的證境,所以只好以古時阿羅漢的解脫道的論著,作為教材來宣講,容易取信於末法時代崇拜表相、依文解義的佛弟子。

後代的地上菩薩即使說出了他的證境,眾生也不一定會相信,所以只好借用古時阿羅漢的著作,來宣講二乘解脫的智慧,取信於眾生,方便度入佛法中。所以不可主張『上地菩薩不可能解說下地菩薩所造的論。』所以不可主張:『玄奘菩薩既然解說未入地的世親菩薩的論著,那他的般若證量一定比世親菩薩低,或者只和世親菩薩相同。』

如果他們所說的『解說該地菩薩所造論著的人,他的證境就一定是同一地或處於下地。』那麼我們依此道理,也可以這樣說:『能解說八地菩薩所造論著的人,他的層次一定是八地菩薩。解說《瑜伽師地論》的無著菩薩一定是等覺菩薩。』但是事實上卻並不一定如此,解說等覺菩薩論著的人,他的證境可能同於等覺菩薩,也可能遠低於等覺菩薩。

這就好像阿含諸經裡所記載的:佛弟子說了某一個法之後, 佛卻以這個弟子所說的法取來加以宣說,然而卻可說得極為深妙,令人大受法益乃至證果;又如 世尊常常將外道所說的法取來宣說,卻說得比外道更為勝妙;我們絕對不可以因此就說『 佛的智慧一定比那個弟子低』,絕不可說『 佛的智慧與外道相同或比外道低。』

同理,也不可因為有時弟子能將其師之法加以廣說,勝妙於其師所略說之法,便言弟子之證量超過於師;亦不可因為有時佛弟子所說之法勝妙於 佛所略說之法,便言弟子之證量超過於 佛,不可因表相而判定故,必須依各人證量之實質而作判定故。譬如《中阿含經》卷六《教化病經》所載:

《長者坐已,尊者舍梨子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坐起去。是時 世尊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 世尊遙見尊者舍梨子來,告諸比丘:『舍梨子比丘,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實慧,所以者何?我所略說四種須陀洹,舍梨子比丘為長者給孤獨十種廣說來。』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舍梨子尊者雖然能將 佛所略說之四種須陀洹,加以廣說,聞之更勝於 佛,吾人仍不得謂言其證量超過 世尊。是故若言上地菩薩宣說下地菩薩所造論頌,則其證量必定同於下地菩薩者,則此一經中事實,亦應解為:舍梨子比丘之證量超過世尊。此若不然,彼亦應不然,理必如是故;是故一切學人,皆不得言:『玄奘菩薩既解釋、弘傳世親所造論頌,則其證量必定同於世親,或低於世親。』否則便有臆想情解之大過,所說即成非如實語。

又如今時證悟之菩薩,有時也會取用智者大師的著作,來宣講佛法;此如平實早年也曾宣講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未來也可能宣講他的《釋禪波羅蜜》和重講《童蒙止觀》;但是智者大師其實並沒有悟得如來藏,所以沒有實相般若的智慧,只有相似般若的智慧,所以是五品弟子位的賢人;但是已經證悟的菩薩,卻也可以拿智者大師所造的禪定方面的著作來宣講,藉智者大師的著作,而將般若的真正智慧及禪定正修之法門,正確如實的宣講出來,然而這位後世菩薩的智慧卻非昔年的智者大師所能知之。

如果有人主張:『這位菩薩宣講智者大師的著作,那他的證量一定比智者大師低,一定不超過智者大師。』我們聽了就知道:這個人不懂真正的佛法、不懂佛法的道次第、不懂方便與善巧。所以不可作這樣的主張:『上地菩薩不會去解說下地菩薩所造的論。所以世親菩薩未入地,玄奘菩薩解說他的唯識三十頌,就是未入地的人。』

如果有人這樣說,貶抑了玄奘菩薩的證量,便有大過失:一者成就證量上的大妄語,因為他已經藉此而表顯了自己的證量超過玄奘菩薩,或者暗示自己的般若證量同於玄奘菩薩;這是因為只有上地或同地的菩薩,才有能力評論同地或下地菩薩的證量的緣故。二者成就誹謗聖者的惡業,因為他其實不知玄奘菩薩的證量,卻故意貶抑聖者玄奘的證量,因此而成就了誹謗聖者的口業。這種人絕不是具有道種智證量的人,絕不是真正具有深妙般若智慧的人。

此外,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三十頌』,其實是依古印度無著菩薩得自 彌勒菩薩所傳的《瑜伽師地論》的論意而造的頌,其實本是等覺菩薩 彌勒所傳的一切種智法門,世親只是加以簡化、加以扼要的編成總持而已,這首總持頌文的本質,其實仍是等覺菩薩的法義,怎可因為總持的頌是『未入地』的世親菩薩所造的,就說頌中的法義也是下地菩薩的境界?這種說法,根本就不正確!

一切通達般若中觀、般若種智的人(初地的入地心及以上的菩薩),都不會說這種話的。所以,現在有人這麼說:『上地菩薩不會去解說下地菩薩所造的論。所以,世親菩薩既然尚未入地,玄奘菩薩解說他的唯識三十頌,就是未入地的人,就是未入地的菩薩。而平實居士判定玄奘菩薩為三地心的摩訶薩,這是不正確的。』像這樣主張的人,就是還不曾通達佛菩提的人,就是還沒有證得道種智的人。因為一切通達位的初地菩薩們,一切獲得道種智的初地菩薩們,都不會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