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蘊真義——依《成唯識論、唯識述記》正義略顯安慧論師《大乘廣五蘊論》之邪謬 ─ 兼述現觀識蘊內涵、取證初果、親斷三縛結之具體行門



第九章 安慧「廣五蘊論」妄說五別境心所法同時有



五種別境心所法者,謂覺知心相應而轉之五種「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古來多簡稱為「心所」:謂欲、勝解、念、定、慧等五法。此等五種心所有法,唯在六塵境界中運作;不能外於六塵境界而有如是五種別境心所法,別境者謂唯了別六塵境界故。其中欲者,謂於順心之境起希望心,欲求久住久得故,勤心而行,名之為欲。勝解者,謂於所曾經歷之境界,能得證解,決定了知其中境界相,印持於心中,他人不能代以他境言語而誤導轉變之,是名勝解。念者,謂於所曾經歷之境界,憶持不忘,後時復能記憶之,故名為念,憶持是也。定者,謂專注於某一法之意涵而不移動,以覺知心能觀察某一法之了別慧而安住之,令心能不改變而得決定不移;亦謂覺知心於定境能真了知而安住不動,如是制心一處,亦名為定。慧者,謂於六塵境界能作了別,乃至於出世間法能作了別推求,心得決定而不懷疑;以確實了知其境界相故,名之為慧;此慧者,於一般人而言,謂覺知心能了別境界相之智慧,亦謂意識與五識心能了別境界相之了別慧;乃至成長過程中,薰習了知世間種種法之智慧;亦謂二乘聖人修習及親證二乘菩提之智慧,亦謂大乘菩薩修證佛菩提之智慧,乃至佛地四智圓明之智慧。

如是五種別境心所法,通常多指意識心相應者而言,此五種心所法是意識覺知心相應之「心所有法」故,意識於此最相應故、最具足故。意根於此五別境心所法中,則唯有慧心所之極少分,其慧極劣,亦唯能於五塵上所顯之法塵中,唯作法塵上有無大變動之了別爾,其餘皆非意根所能了別者。第八阿賴耶識─ 如來藏心體─ 則於五別境心所法中,皆無一法相應,是故經中每言第八識真心「離六塵中之一切見聞覺知、離一切六塵萬法之思量」,故名無分別心。雖於六塵中皆不了別,然而卻能了別器世間、根身、種子、意根之心行,故名為識,識即是了別故。然因不於六塵境界起諸貪著,不於六塵境界起諸了別,故名無記性心、無分別心,相對於六識心能於六塵中了別,產生了有覆有記性,以此作為區分;亦相對於意根能在法塵上作極少分了別而被意識誤導,產生了有覆無記性,以此作為區分,是故依第八識心體在六塵都無了別、都無執著,相對於六七識的迥異體性而說為無分別心;亦欲因此而令求悟般若之凡夫菩薩能作區分,因此而得易證第八識常住心,是故即因不於六塵中了別,而說為無分別心;因不於六塵、身根、器世間起諸執著,而說為清淨心; 佛及諸菩薩所說第八阿賴耶識為無分別心者,意在此也!

第八識心體,雖於六塵中不作了別,然而別有獨自相應之心所法,能了別前七識所不能了別之法相,故仍名之為識;乃至轉至佛地時之無垢識,仍有其了別性,皆屬無漏有為法之法性,亦是佛地四智之所依、所緣;由於第八識有如是無漏有為法上之了別性故,由有如是外於六塵之了別性故,說之為識。此是為諸已悟之菩薩而說者,以令向上進修一切種智;若為未悟此第八識心體之凡夫菩薩而言,則為使其易於親證此識,而依此識不於六塵起諸分別之體性,說為無分別心。等覺位以下菩薩所有之第八識,云何不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謂同皆離於六塵上之見聞覺知性故,同皆不於六塵而作了別故;未至佛地之第八識,其了別性皆不與六塵相應故。

安慧論師對第八識之體性完全誤會,皆因尚未證得第八識阿賴耶,以致不能現觀其體性所致;由是緣故,安慧論師於其所造之《大乘廣五蘊論》中,妄謂五別境心所法為必定同時有,與法界實相大為相悖,故其所說邪謬,絕非正說。今有安慧論師之謬文為證:【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五是別境,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十一為善,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四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觸等體性及業,應當解釋。】

《成唯識論》中聖 玄奘菩薩曾就安慧論師之謬說加以辨正云:【有義(此有義者即是安慧之說也):此五定互相資,隨一起時必有餘四。有義不定(此有義者是另一家之說),瑜伽說此四一切中無後二故;又說此五緣四境生,所緣能緣非定俱故。(以下始是聖 玄奘菩薩所說也)應說:此五或時起一,謂於所樂,唯起希望;或於決定,唯起印解;或於曾習,唯起憶念。或於所觀,唯起專注,謂愚昧類為止散心,雖專注所緣,而不能簡擇,世共知彼有定無慧;彼加行位少有聞思,故說等持緣所觀境。或依多分故說是言,如戲忘天,專注一境起貪瞋等,有定無慧;諸如是等,其類實繁。或於所觀唯起簡擇,謂不專注,馳散推求;或時起二,謂於所樂決定境中,起欲勝解;或於所樂曾習境中,起欲及念。如是乃至於所觀境起定及慧,合有十二;或時起三,謂於所樂決定曾習,起欲解念;如是乃至於曾所觀,起念定慧,合有十三。或時起四,謂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前四種;如是乃至於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後四種,合有五四。或時起五,謂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具起五種。如是於四,起欲等五,總別合有三十一句。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爾墮心及藏識俱,此類非一。第七八識,此別境五,隨位有無,如前已說;第六意識諸位容俱,依轉未轉皆不遮故。[0028c19] 】

上來《成論》之第一小段所舉他家之說:【有義:此五定互相資,隨一起時必有餘四。】此乃安慧師徒所主張者。針對安慧所主張者,《唯識述記》註解云:【述曰:此師(安慧論師)意說:「此欲等五,若一起時,必有餘四;相資之時,方(甫)作用轉,五必俱生;若一不起時,餘四皆不起。」此安慧義,西方共責。論說四境能生欲等,如何此五定可俱生? 又:「若有境,非曾所受;但聞此勝名,即生希欲」,如何有念?不專注故,如何有定? 不印是非,亦無勝解,故必不俱。 彼言四境能生欲等,約欲等五行相增說,謂欲但於所樂境增,故偏說之,非實於中無細餘四故必相資。[0431a29] 】

語譯如下:《《述曰:此師(安慧論師)之意乃是說:「此欲、勝解、念、定、慧等五個心所法,如果有一個現起的時候,必定會有其餘的四個心所法隨同現起;五個心所法互相資用之時,方能有作用運轉故,所以五個心所法必定同時俱生;如果有一個心所法不生起的時候,其餘的四個心所法皆不會生起。」這是安慧所主張的道理,卻是被當時西方所有的論師們所共同責備的。在《成唯識論》中曾經說過「一:於所樂唯起希望。二:於所樂、決定境中起欲。三:於所樂、決定、曾習境起欲。四: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界起欲。」等四種境界中,都各能出生欲心所法等,顯然是有時起一,有時起二,有時起三,有時起四,有時五法俱起的,安慧等人如何可說「此五別境心所法一定是同時俱起的」? 而且,如果有某一種境界,不是以前曾經歷過的;只是聞說這個境界的殊勝名稱,就生起希望進入這種境界的欲心所,當知念心所不必一定與欲心所同時而起,又何必同時有念心所才能起欲心所?安慧如何可說五法必定俱起? 又:正當心散亂而不專注的生起亂欲的時候,如何有「決定性」的心所法同時生起可說?所以欲心所不一定會和定心所同時現起,所以安慧說「五法必定同起」的說法,是錯誤的。 又:於此所聞之殊勝境界相,尚未經歷而無勝解,不能理解其境界相是否為正確之境界,對此所聞之境界相,也還沒有勝解,雖然心中生欲而想親證,但並沒有「勝解」這個心所法出現,仍然可以有欲心所生起,所以欲與勝解這兩個心所法,也不必一定同時現起,所以安慧說五法必定同起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五別境心所法,並不是像安慧師徒所說的一定同時現起。 《成論》中所說的四境能生欲等五種心所法者,乃是約欲等五種心所法的種種行相,而作增說;這是說欲心所唯於所樂境界上才能起心增上,所以偏說四種境界相上生起欲心所的道理,是說欲心所只能在所樂的順心境界上面而增上生起,所以偏說之;並不是說確實在五種境界中沒有其餘的四種心所法,所以方便的說五法必定會有互相資助而生起的現象,並不是說五法一定會同時生起。》》

所以五別境心所法,有時會同時生起,一時具足五別境心所法而共同運作;但這意思並不說五別境心所法在所有的時間都一定會同時生起,大多的時間是有次第性的或二、或三、或四、或五的生起現行。由此可知,安慧師徒對意識相應的五別境心所法的了知,並不正確。意識覺知心的心所法尚且不能如實的了知,更何況是更為深細難覺的意根的心所法的了知呢?意識與意根之心所法都不能了知,又如何能了知他所未曾親證的第八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法呢?由此可知安慧法師等人,根本只是一個未證二乘菩提的凡夫,當然更是未證勝妙的大乘菩提的凡夫俗子。像這樣不能如實了知三乘菩提的凡夫俗人,卻當起論師、造起論著而流通天下,以求世名而破大乘正法,用來誤導當時及後世廣大眾生,此種破壞正法的愚行,絕不是佛子應有的本分。

如是事實,佛弟子大眾多未能知;後代的今日,更有無智的愚人印順法師,不能分別安慧的邪謬知見,用安慧所造的邪見論著,作為教導眾生的教材,豈是負責任的作法?豈是有智慧的人?沒智慧的人,不負責任的人,卻身任導師之責,卻以導師身分而主張佛學院必須教授小乘安慧法師的謬論:《大乘廣五蘊論》。以其著作等身而且領導台灣佛教數十年之導師身分,將安慧之《大乘廣五蘊論》邪論,強行規定為佛學院所必須教授之教材;如是誤導佛學院中的出家二眾與在家二眾,以邪論取代正論而教導未來的佛門龍象,豈無壞法破法之因果?豈無誤導佛門四眾之因果?

誤導在家二眾,其過尚小,也就罷了;誤導出家二眾,其過極大。何以故?謂在家二眾多不出世弘法,大多非以弘法度生為專責,唯除極少數在家二眾。然而佛學院中之出家二眾,大多以終生弘法利生為職志,被誤導之後,將來必定轉又誤導更多眾生。又因為出家二眾身披福田衣,身現僧寶表相,多為初機學人所共歸依習學者,若被誤導在先,轉又誤導眾生於後,則廣大在家二眾必將隨其同入安慧師徒之邪見中,久後必定共同成為抵制正法、破壞正法之龐大勢力,令正法難可弘傳。今日之印順法師等人崇尚安慧之《大乘廣五蘊論》謬見,數十年來經由所影響之各大佛學院課程,所誤導出家二眾者已不在少數,當然也必定同時誤導佛學院中之在家學佛者。

今日正覺同修會中之蔡岳樺退出同修會而否定阿賴耶識者,即肇因於安慧法師所造《大乘廣五蘊論》將阿賴耶識歸類於識蘊中,令蔡居士與楊居士等人迷信安慧之邪論,而誤以為阿賴耶識真是生滅法,即因事相上之不滿故,而以此前曾在佛學院中所薰習之安慧邪見為歸,便取安慧之邪說謬論作為教材,用來否定最終心阿賴耶識如來藏正法,用來誤導隨其修學之人,即是現成事例也。凡此皆是早年就讀「佛學院」時,因印順法師選定安慧《大乘廣五蘊論》邪論為教材,致被誤導而依於先入為主之觀念,種下疑見仍不能斷;加以事相上之不滿,便有如是否定阿賴耶識之作為,而欲廣弘安慧之邪見論著;若究其因,印順以佛教界導師之身分而規定佛學院必須選修安慧之《大乘廣五蘊論》邪見,實是遠因也,先入為主之觀念極難消除故。

又因佛學院之課程中,先為出家二眾灌輸安慧之邪見,後來則有知見錯誤之出家二眾出世領導弘法事務;彼等若無正知見,若不肯虛心理解正法異於佛學院所教課程之緣故者,往往正在破壞正法、正在廣造「以邪見取代佛法」之大惡業時,卻又同皆以為自己是正在弘揚正法、正在護持正法,誤將破法認作護法。如是錯誤知見久熏習故,長時難以轉易,其勢難消,惡業難以轉滅,後世將受何等苦楚之果報?何時方能再回人間?將來久劫再回人間時又如何能有福德可修正法?將來修習正法時又如何對治往昔無量世以來所薰習之破法習性種子?又如何能再薰習正法?正法妙義一向迥異自己往世所薰修之無數邪見種子故。誠恐未來再回人間時,甫聞正法已,又將因為往世久劫所薰之邪論種子現行故,又再誹謗正法,再受三塗惡報;如是輪轉不絕,難可出離三惡道,更何況能修學正法?能親證三乘菩提?真可謂求證無期也!思之誠可哀憫!

是故應使今時後世一切佛弟子眾,都能了知正量部之安慧師徒等人所造《大乘廣五蘊論、破大乘論》之邪謬所在,有以轉易,方免不慎造作破法之重罪也!苟能如是舉證而說,廣令佛門四眾悉能了知此一事實,令一切佛弟子以後皆可避免如是破法重罪者,方是真實護持正法者,方是修集真實功德、福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