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理論與入門



第三節 禪淨修學略述



一般念佛人大多執持佛號,散心念佛。雖然稱為念佛,但大約是打妄想的時候居多。較精進者,發覺妄想時,便趕緊回到佛號。真正精進的人,是念佛時不但心中默唸佛號,也同時憶念著佛。最後是念佛時,佛號不起,心中仍是念佛,進入無相的境地;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念佛念到無佛可念」,行住坐臥皆在無相念佛之境界中,這便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初步入門。此時一心不亂、淨念相繼、無佛形、無佛號。仍念佛不捨;得嘗法樂,無比輕安。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經通於禪法,自然能看話頭、參話頭、參公案,豈非禪淨互通?

若念佛人,從拜佛、稱名念佛,進入無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嚴大定,當攝取修定之知見,並詳閱《楞嚴經》;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中無相念佛,並在每天固定時段打坐之時無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漸漸深入楞嚴大定而證得諸種念佛三昧(註四)

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於日常生活中執持佛號或固定一咒而心中念念不捨,並於每日固定時段打坐一至二小時,坐中合掌或作手印,專唸佛號或咒語;起初是口唱耳聞,心心不離佛號或咒語,不急不徐,專念專稱;散亂之心,漸漸統一,安適自在,無牽無掛。有智之人,此時口中仍然安詳唱唸不輟,而心中不再憶念佛號咒語之聲音,漸漸就會進入定中(入時不知入,出時始知方才入定),失卻時間與空間。此時雖然口中猶在唱唸佛號或咒語,其實心已入定。亦有持名唸佛者,於止靜時,心念心聽,漸次統一,佛號不起,安住於憶佛之一念相續,終於泯然入定。這種境界亦是定力足夠而又具備修定知見的人方能做到。到此地步,則淨土通於禪定。

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層次;若理一心,則與理相應。也就是親見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謂「西方不離方寸,彌陀即是自性」,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境界自然現前,這是禪的悟境,若非禪淨修學,必不能得。行者不論是參話頭、公案、機鋒,抑或是因參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質莫非是禪。雖然發禪方式各各不同,而見道之後所得境界其實相同;參究入理之過程亦無差別。是故主張禪與淨土互補互助,不需分別彼此。

茲抄錄雲棲祩宏禪師(即蓮池大師)《彌陀疏鈔》卷三之部份原文於後,行者可於此一窺全貌:

【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令返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其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又道:【參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則參之別名,總是體究追審之意。但看「念佛是誰」,以悟為則而已。又古人云:看話頭,不得卜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裡。但只恁麼看。此要言也。】

以上所錄蓮池大師之參究念佛、體究念佛,從初參「念佛是誰」,到悟境現前,在在顯示禪與淨土之間,是何等親密。不管是從念佛悟入,或者由參禪悟入,其本質都一樣是禪。不論是在此世界念佛悟入,或往生極樂世界後聞佛菩薩說法悟入,其本質亦莫非是禪。而兩者悟後之境界亦無二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