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影——燈下黑



辨 正 續 貂



感謝 「求教後學」大德,改名「感恩末學」,於《燈影》校對期間再度來函。謹依據出版前 大德再度來函所詢內容,於原答覆書中已曾解釋者,不作別解;所未解釋者,補解如下,共利諸方學人:

再度來函之局部:【【又近來週二公開講述之《楞嚴經》,為宋代以來禪林最重視的修證寶典,其卷八之修證次第,雖與唯識教有開合不同,但是 世尊亦是將「四加行」列於四十一心後、歡喜地前;晚學識淺,還從未見 世尊講述大乘佛菩提道修證次第是將加行位列於七住前?倘若有此教證,是否可請 老師慈悲明示?】】

謹答:

准 大德來函所云:楞嚴為有宋以來禪林中極為重視之修證寶典。然而楞嚴所說者,函蓋極廣,非唯禪宗之明心修證爾,尚函蓋見性之修證密意。然而其中眼見佛性之密意,看似極為分明,其實卻反而因為明說故而成為極為隱晦;見性之事必因明說而更難以眼見故,此非彼諸尚未眼見佛性者所能知之,是故古今諸師多有未解而致錯會者,悉墮凡夫隨順佛性之境界中,永難升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 之層次,更何況能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之境界? 復次,其中所說諸地境界,有時雖不標明諸地名相,而與十地經、楞伽經、解深密經密合,唯有悟後進得初地滿心以上般若智慧之菩薩眾,方能知其深密法義而作教判。其中所言解脫果等,亦密合四阿含所說,然非二乘定性聖人所能知之。

大德所言四加行者,諸經中,少說其定位;而古來諸多菩薩亦少為之作定位者,謂四加行極難定位故。所以者何?謂加行之功,及其加行之位,於未入初地心前,各位皆有加行之實,非唯 玄奘師資所立加行位中方有,是故大多將初地心前之修證過程中,須作較大突破之關卡處,別立加行。是故成論云:「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位無加行義。」見道者則有二種:真見道與相見道。資糧者,則地前所修福德與定慧等,亦皆是資糧,亦皆必須有諸加行,非唯真見道之前也。是故,成論乃依欲入真見道位者必須修除三縛結,故別行施設真見道位前之加行,令學人先行伏、除能取 與所取,以伏除能所二取作為加行;如是觀察能取之 七轉識我,與所取之身根及六塵相等我所皆悉虛妄,於隨後之真見道位親證如來藏時,方能信受與承擔;信受與承擔已,般若根本無分別慧方能現起。

親證阿賴耶識心體之真見道位,是進入大乘佛菩提道之鎖鑰,其證悟功德極大(然除明聞心體所在密意而無自己參究之過程者),超過後時所修之相見道功德,亦因此真見道是進修佛菩提之根本,是故必須先有加行,必須先行令斷我見 與我所貪著,伏除能取 與所取 之後,方有承擔所證阿賴耶識之膽氣,否則必定不能承擔;縱使大善知識令彼親證,乃至助其整理別相智內涵,欲令其發起後得智,其人仍難承擔,久之仍將心疑而還退失,便如舍利弗及王子法才等人,退失十劫後方始成為 釋迦佛之弟子,亦如彼等今時退失於我法諸人。

亦因是故,說諸欲入初地心者,乃是佛菩提道上另一項大突破,得超第一大阿僧祇劫故,必須別有四加行;是故楞嚴於此別設四加行,否則難起清淨意樂,亦難起 增上意樂,則將永難進入初地心也!是故成論雖說:「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然而此四加行之內涵,異於明心前之四加行;此謂明心時之真見道,性雖殊勝,卻唯是根本智所攝,其慧低劣狹窄,不能入地;要依後相見道位所修之後得智具足,即是初分道種智,方能入地,是故入地之前仍須有四加行。

復次,楞嚴所說之明心證真以及眼見佛性之過程與內容,已由 世尊開示明言,是故明心見性之真見道 前不須別有加行。即如余之度眾,於學人眼見佛性之前,但教其作功夫及修福德,緣熟之際,便為引導,只須三、五分鐘,便得令其見性,不須於見性前別作加行;楞嚴亦如是,真見道位等內容已由 世尊明言開示,不須加行。由是緣故,於入地之前別立四加行位,而此四加行內容,復異成論所說內涵,非在伏除能取與所取 著眼,而在入地所須之加行上著眼,故其加行內容異於成論所說;其異處具載於楞嚴與成論之中,今猶可稽,要在人之有無慧眼法眼而辨別之爾,由是故說法無定法。是故成論說「見道位前應有加行」,此語亦不違背楞嚴,入地之前所修加行者亦是相見道位所攝故,初地之入地心亦是見道位所攝故。

復次,初地之入地心位,既仍是見道位所攝,乃是成論所說相見道位 之圓滿位 ,仍然攝在見道位中;由是緣故,楞嚴於始入初地之前,別設加行位,亦合此意,不違見道位前之加行義故;由此異於伏除二取之加行而得入地故,初地之 入地心亦是見道所攝故;由是而說欲入初地見道位者當須加行,此說亦符成論故;所知障中之見道所斷相應惑,其體性極為寬廣故,非是真見道位所得無間惑滅智之根本智所能斷盡者故,要須真見道位後之23 心久劫觀行,方能圓成見道位功德故。入地前尚須修除異生性種子,令具足菩薩性之種性故,亦須加行;為發起增上意樂而發起聖種性方能入初地故,亦須加行;是故入地之前,設四加行,令佛子聖性現起,方能入地而漸成佛道;如是加行之施設,不違佛菩提道,故皆無過。而此與彼,同名加行,然內涵有別;篇幅所限,今且略而不舉。

亦如七地滿心位之由 佛加持,授與「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而入八地初心,以代加行;亦如十地初心位之由 佛加持,而得成為授職菩薩,成滿十地心,以代加行;總因此二關卡極難突破,若非 佛之加持,欲突破此二關卡者,往往久劫困頓之後仍難突破,是故由 佛加持,取代菩薩自己應作之加行,以免菩薩久劫難以超越。如是,一切佛菩提道上之重大突破關卡處,皆須有加行,非唯入地之前,非唯 真見道位前也。是故加行一法,非可侷限於某位中;是故凡有重大突破之關卡處,皆須有加行之實;是故若有經論所作加行分位,互有不同者,不可擅謗為不如法,否則即成妄謗正法也!如是應知。

是故,真見道位前,必須有加行,藉以伏除能所二取,方能承擔所覓得之阿賴耶識心體;是故,十迴向位前,若不作勝妙之加行,則難入地;欲入初地心者,須有極大之勇氣與膽識,故亦須有極勝妙、而為世人所難以推翻之般若種智。是故,加行位之加行等觀行與事行,諸位階中既然皆有,則入地前之加行者,亦可別作建立;此入地心位之四種加行,更難於真見道位前之加行故,必須心極勇猛而不畏一切強權者,必須突破「恐懼身命被害、恐懼身敗名裂」之關卡者方能入地故!雖然此中尚有許多法義應知,限於篇幅,且就此止說。 大德後時若悟得如來藏而不得少為足,進修相見道諸法,將入初地時,自能漸知;此時說之,亦無大用,且就此暫止。

復次,依成論而言,加行位既列在見道位前,然而見道位中有二見道:謂真見道與相見道。 真見道位唯是觸證阿賴耶識心體而起之 根本智,悟後所進修之相見道位,則是 真見道位後所進修之後得智,即此可知 真見道位必在相見道位前,即此可知加行位必在真見道位前,即此可知加行位 必在親證阿賴耶識心之前,即此可知加行位必在七住位前,真見道位乃是觸證阿賴耶識心體之時故,真見道位之般若正觀現前者乃是七住位故,故知伏除二取之加行應在七住位前。

此謂明心真見道位前之加行,必是七住位前之加行,而非欲入初地之加行也!若不如是,則應將相見道 排列於初地通達位之後,則違加行位在見道位前之理;亦應相見道位排在真見道位前,則應相見道位所證智慧為根本智,不應是 後得智;彼等否定我法者皆說真見道位即是初地心故。然而相見道 所觀行之智慧,深細於真見道位無數倍,不應在真見道位前;而經中 佛說般若正觀初現前 之真見道時為七住位,非是初地。若言相見道之後得智,應是四加行位後之真見道所得慧,則成論所設之真相二見道者,即成無義。若依彼等諸人之主張,而言真見道所得之根本智 即應是初地慧,則相見道位所得後得智,即應是二地…等慧,則相見道位之觀行,成論不應將之列在地前,則彼等所說者已違成論意旨。是故,此成論之四加行,異彼楞嚴之四加行,內涵異故,層次異故;便如佛菩提道上之菩薩分位,有52 位者,亦有60 位者,亦有41 位等差別,皆不可相提並論而以此非彼也!

復次,真見道位、相見道位及通達位,皆得般若正觀,然而同是般若正觀,淺深有別;乃至佛地亦是般若正觀,而有淺深廣狹及究竟不究竟差別;是故,般若正觀初現前 時,當知即是七住位,不可謂是初地也!唯得根本智 故,未起後得智故。由於欲入地者要須後得智圓滿故,成論自說初地要須真見道後續修相見道,並修除異生性,積累初迴向位等功德之後始得入地故。而成論中說四加行位在見道位前,可知必在第七住真見道位前也!真相二見道俱是見道位所攝故,加行位不可能在見道位後故。如是,成論教證極明,理證上亦復如是,悟後自惟,即知余言之不虛也!

若有人言:「吾曾見有大師主張:四十心位皆屬資糧位。」則當探究彼大師之論著是否為偽論?亦當探究彼大師所言之加行位內涵,究竟同於楞嚴?或是同於成論?然後定奪,方免成就大妄語業而誤己誤人。若其內涵同於楞嚴者,則彼四加行列在地前,乃是正說;若其內涵同於成論之 伏除能所二取 者,則不應列在地前,應當列在七住位前之第六住位末分;伏除能所二取之加行速得成就故,與二乘斷我見之法幾無差別故。若是楞嚴所說之四加行者,則迥異成論所說之四加行也,則當列在40 心後之地前。是故,若有人言四加行者,應當探求彼所說四加行之內涵,而後方可定論。

若不爾者,則學人初始覓得阿賴耶識而得現觀其真如性者,當時雖名真見道 ,雖名證真如,然只須數日數月之觀行,便得進入初地,便可略過十行、十迴向等進修次第,逕入初地,有是理乎? 若此理可以成立者,則《瓔珞本業經》之判教應成謬說,則成 佛語虛妄,或成彼經虛妄,成為偽經,有是理乎?

復次,一切行者當觀:若非親證阿賴耶識心體,有何人能證真如之現觀?有何人能發起般若之正觀?皆無也! 然而親證真如理體之阿賴耶識心,因而發起般若正觀時,若名十迴向位滿心者,余絕不能苟同;異生性尚在故,如幻觀猶未現觀故,陽焰觀及如夢觀皆未證得故,初分道種智猶尚不能發起百分之一,何況能得初地入地心所得之初分道種智?

復次,且觀《大般涅槃經》所載, 佛說眼見佛性者,亦不過十住位爾。今觀明心而證真如者,較於眼見佛性輕易十倍以上,焉得位在眼見佛性者之上?焉得便超見性者20 心以上?豈有是理?豈非意謂《大般涅槃經》中 佛所說者虛妄? 是故,若謂成論所說伏除能所二取之四加行位,列在四十心後者,余絕不能苟同,異於 佛旨故,如是四加行之內涵非是楞嚴所說之四加行內涵故,不應列在四十心後之地前故。是故,若有人將楞嚴所說四加行,列在地前之40 心後,余必贊成之,不違 佛說故;若有人將成論伏除能所二取之四加行列在40心後之地前者,違 佛所說,余絕不能苟同。若有人所說法理,違 佛所說者,不論彼菩薩之名氣如何廣大,余仍依止 佛說為準,不依止如是祖師或菩薩語。

所以者何?謂前明心真見道之證真如,若可以是初地心者,則後相見道之進修所起後得智,應成初地滿心或二地心也,則違如幻、陽焰、如夢、鏡像、光影……等現觀之證量次第也!彼真見道者尚無能力現觀如幻、陽焰、如夢三觀,何況能現觀鏡像、光影等現觀?故知成論所說「伏除能所二取」之四加行位,不應列在40 心後之地前,應當列在第七住之位不退前,此時已因斷除我見我所而能引發般若之正觀故,般若正觀現前位即是真見道位故;觀乎明心之易於見性多倍,故當列在十住位前故,經中具載 佛語,謂見性者唯在十住位,豈可易於見性十倍明心者反在見性位之後?明心真見道既在十住位之前,四加行位豈有可能位在40 心後?此理易明,不應混淆也。

今觀楞嚴所說四加行者,絕非明心親證真如體性之真見道位中所能獲得者,謂楞嚴所說之四加行果,迥異成論所說伏除能所二取之內涵故。譬如楞嚴卷八所說:「是善男子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木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如是境界,絕非伏除能所二取者所能獲致。亦如隨後 佛說:「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如是境界相者,必須已經親證真如理體,並作相見道位等加行者,方能獲致;乃是接近《瓔珞本業經》中所說之真正中道第一義諦觀者,即將入地也!絕非真見道位之相似第一義諦觀所能獲致之境界相,豈同成論所說「伏除能所二取」之純在斷我見我所上用心者?斷我見與我所等貪者,乃是解脫道之修法,非如楞嚴四加行之在發起地上菩薩功德上加行者,焉可將成論所說之四加行列在地前之40 心後?無是理也!真見道位所證者唯是相似即佛位爾,楞嚴所說四加行者,卻是能令行者獲致分證即佛位之觀行也!如是迥異之法,焉可混作一譚?

是故,若將成論所說之四加行,列在第七住位;將楞嚴所說四加行列在地前之40 心後,方是正理;此位雖仍在勝解行位中,然而已能示同佛行,即是《起信論》中所說解行位:「菩薩如是發心之時,則得少分見佛法身,能隨願力現八種事:謂從兜率天宮下來、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轉法輪、般涅槃。」此楞嚴所說加行位菩薩之加行內涵,迥異成論所說四加行故,乃是成論之相見道位 等加行所攝者故。是故,若將成論四加行之內涵,列在地前之40 心後,則成違 佛經旨之說,余則不能認同之也!如是,楞嚴與成論之四加行內涵有異,學人應知,不應混為一譚,不可隨於古今大師錯誤之教判而轉也!當完全依 世尊在諸經中所說之聖教為準的。

再度來函局部:【【2. 據《成唯識論》卷九:「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猶明與暗定不俱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俱成失。」故綜合以上《成唯識論》中 玄奘菩薩開示:若不能斷分別起二障種,則非是「真見道」,若能斷分別起二障種,則非七住菩薩,而是初地菩薩。當知非有七住菩薩能斷除二障中見所斷種,而且七住位於初地前,起前唯有漸伏而無斷種 ,七住菩薩既然沒有斷種能力,又如何能成立七住位為「真見道」?】】

謹答:准 大德來函所言:【【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 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 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二真見道(二種真實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如是,異生性障,依阿賴耶識心體中所含異生性種子而立。然而異生性種子有二,非 大德未悟之人所知:一者為煩惱障之見道所斷者,二者為所知障之見道所斷者。依此則有密意存焉:

謂二乘人之見道─ 斷我見─ 而成初果人時,唯斷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所生 異生性種子,不能斷除俱生之煩惱障中異生性種,故有楞嚴中阿難尊者之幾欲毀破重戒,俱生之異生性障未除滅故,唯斷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故。復次,佛菩提之真見道位,雖斷盡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 異生性種,然而猶不能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子,要待後相見道位中之繼續修除也;佛菩提道中之見道所斷分別生異生性種,要至初地入地心,或性種性圓滿具足之十行位滿心以後,方能斷盡故,所知障之見道內涵極廣大故,尚有歧路異見等分別所生之異生性種,及貪瞋所引生之俱生異生性種,要須真見道後之23 心多劫修行方能圓成故,非唯分別所生者故;然而俱生之異生性種者,要須相見道位之久劫修行方能除斷故。

是故,此理在 大德來函中所舉成論文中已有說明,自是文簡意深,導致 大德讀之不解爾:「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既須具足斷盡二種見道惑已,方能斷盡,可知七住位唯能斷除煩惱障中見所斷種,當知不能斷「盡」所知障中見所斷種,唯能斷其少分,要待後時多劫進修相見道之一切觀行已,方能斷盡,是故七住菩薩未能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應斷盡之異生性種,未曾進修相見道功德故,要至十行位滿心或初地入心時方能斷盡。此理極明,自是 大德未悟般若,亦未證得初分道種智,故於成論文意自生誤會,不能深解其意。

成論隨後又言:「二真見道 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已經明說:菩薩之斷盡見道所斷二障異生性種子者,要須二種真實見道(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之真見道)「具足」時方能斷盡,方能發起聖性。大乘之真實見道者,非唯能斷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亦能分斷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故;然要相見道滿足而入初地心之見道位時,方能斷盡所知障中 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全部種子。是故 大德所說:【當知非有七住菩薩能斷除二障中見所斷種,而且七住位於初地前,起前唯有漸伏而無斷種,七住菩薩既然沒有斷種能力,又如何能成立七住位為「真見道」?】非完全是正說也!七住菩薩已斷盡煩惱障中 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故,亦已少分斷除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故,此是一切已經明心而證阿賴耶識心體之人所能現觀者故,唯除否定阿賴耶識心體而退失佛菩提智慧者。

大德誤以為「見道明心時即可斷盡見道所斷之二障種子」者,咎在誤會成論所說二種真實見道之內容所致,亦咎在不解二障中之異生性種子差別所致,亦咎在不解俱生與分別生之異生性種故。俱生之異生性種者,乃是因於根本煩惱中,四所引生之瞋慢等相應之異生性種也。此非 大德所知者,然因此中義繁,且略不言。

當知佛菩提道之見道有二:真見道與相見道。圓滿具足此二見道時,方是初地,方是具足見道功德者。圓滿具足此二見道時,或圓成菩薩性之十行位滿心時,方能斷盡二障相應之見道所斷異生性種子;非是七住位明心而得真見道時便得一時斷盡,要待後時進修相見道位功德之23 心等許多劫數後,方能斷盡初地見道位所斷之所知障中見道所斷所有異生性種子也!於前真見道位中,唯能斷除極少部分爾!然猶有俱生之異生性種要斷,非唯分別所生者應斷也。是故彼等諸人今時謗法謗余者,乃是難免之事也!尚未斷盡後相見道進修位所應斷之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故,何況尚有俱生者未斷?

所知障中所應斷者,非如解脫道上之見道唯斷煩惱障相應之分別生異生性種子也!所知障相應之異生性種子極深細廣大故,非是二乘聖人見道時所能一時斷除者故,亦非菩薩真見道之 多剎那中所能斷盡故,要須後時進修相見道,而在多劫之後方能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應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子也! 唯除尚未進入三地滿心位以前之菩薩,為胎昧所障故,此世復從資糧加行位及真見道位起修,而在一生中圓成真見道與相見道功德,而在一生中斷盡二障中之見道所斷分別所生之異生性種子。 大德若能將前 真見道與後 相見道之前後次第與內涵,如實了知;若能進一步將煩惱障中見道所斷異生性種,及所知障中見道所斷異生性種,加以詳實了知,則知余諸書中所言,及成論中所言,悉皆正確無訛也。異此,則不能真知,仍將存疑不解也。

是故當知分別所生異生性二障種子內涵:謂分別所生(俱生者要待入地之後漸次進斷)之異生性種子有二種,一者煩惱障相應之異生性種子,二者所知障相應之異生性種子。前者體性淺窄故易斷,於二乘菩提之真見道位即可斷盡之;後者體性寬廣深細故難斷,佛菩提之真見道位 唯斷少分,要待悟後進修相見道位觀行時,久劫方能漸斷。於第十行位時心之前剎那時,能斷盡分別所生異生性種;入地前剎那時,方才斷盡分別生之異生性種;所知障中之分別所生及俱生之異生性種子,極為深細,故難斷之,迥異煩惱障中之見道所斷異生性種也。此非 大德未悟之前所能知之也!乃至佛菩提之見道者,若未深入相見道位中久修習者,亦難知之!

是故,悟後未入初地之前,性障重者、私心重者,皆仍有可能現起所知障中分別所生之異生性種子,復因私心或性障所障故,引生俱生異生性種子現行,再造墮落三惡道之業行也!是故 大德函中所言:【當知非有七住菩薩能斷除二障中見所斷種,而且七住位於初地前,起前唯有漸伏而無斷種,七住菩薩既然沒有斷種能力,又如何能成立七住位為「真見道」?】所質非是正難也!不能切入正題故,不能正問關鍵所在故,不解成論「分別、俱生、二障、見所斷種」等四義故;此中義繁,篇幅所限,今略不論。是故七住菩薩之真見道位中,非唯漸伏異生性而已,亦有見道當時頓斷無餘、同於聲聞初果者,主要差別在於煩惱障相應,與所知障相應之分別所生者有異故。

再度來函局部:

【【3.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末):「論:煩惱障中 至 地前已伏

述曰:下文有二,初明二障伏斷位次,後釋妨難。初中先明煩惱障,以體性粗,三乘共斷易可見故。分別種子不論二乘,說菩薩者,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位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今簡於相,唯真見道。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

謹答:如是論文所說,與余說無異, 大德卻不解義。謂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體性粗故,斷抑不斷,易可得見,故說煩惱障相應之見道所斷異生性種子,為三乘見道所共斷者;是故聲聞初果所斷之煩惱障中見道所斷異生性種,菩薩於佛菩提道之真見道時亦已同時斷盡之,是故說為「分別所斷、三乘共斷、易可得見。」然而所知障中之見道所斷異生性分別種子(分別相應之種子者謂意識貪瞋分別所生之異生性種子也),則不與二乘共論,其體性深細寬廣,極難斷盡,唯有親證法界實相心體之阿賴耶識時,方能初斷少分,而猶未能盡之,非諸二乘聖人所能斷其少分者;是故要待真見道位後之相見道位中,多劫進修相見道諸法之後,「於極喜地見道初斷」,此時方能斷盡;是故成論中說「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位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意在此也!

然而初見道時之真見道位,非不斷之,唯是初斷少分而未能盡,是故成論云:「 真見道中唯取 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此謂真見道位明心之時,唯得根本智無間惑滅智,此無間惑滅之智,乃說初明心時之多剎那間所起無間滅惑之智,此智粗淺,唯能斷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而不能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然而此無間惑滅之智,雖然只是根本智,雖然其智粗淺,唯斷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極少分異生性,而此極少分異生性卻不是相見道位所能滅除者,必須是觸證阿賴耶識心體之多剎那無間之際所得根本智方能滅除者;然後要依此無間惑滅智為基礎,方能進修相見道位諸法故。此位由多剎那間證得無間惑滅智 故,初斷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子,而未能斷盡,要在後後時之相見道滿足時,方能斷盡。成論之意如是極明,詳細思之,當可知也!然若未曾如實了知真見道與相見道之同異者─ 未曾發起初分道種智者,則往往誤會, 大德於此不可不知也!

由是故說: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子,於斷除我見之時立時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子,於前真見道時唯斷少分,要依其後之相見道加行功德,方能在始入初地心 時斷盡;初地 入地心位,函蓋真見道之明心七住位及相見道等23 心故。如是辨正已訖,惟願 大德於此辨正過程中,能得深入二道法義,多所進益,以求大乘佛菩提之見道。

由此可知:彼等如是說者,完全悖逆 佛說,非是正理之說,乃是自意妄想之說也!彼等若聞余於此書中再度破斥其謬說,必將再生瞋恚;因瞋恚故,必將再度私下作諸破壞我法之種種身口意行,如前對我正覺同修會所作種種破壞、抵制、誹謗、否定之行為。如是作已,隨即成就三惡道業種,名為「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未除盡者」。由彼等諸人現前可見之事例中,可證余所言者皆是事實: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於彼等親證第八識阿賴耶心體之後,尚且不能頓除,何況能除俱生異生性種?故說唯能除盡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異生性種。

由是故說: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寬廣深細而難斷,必須悟後23 心之無數劫進修已,方能斷盡;非如煩惱障中見道所斷分別生異生種之狹窄易斷、之見道頓斷也。是故一切佛弟子,於學佛過程中,於所未曾聞之深妙法,莫隨意加以誹謗;於真善知識,莫因所求不遂故,便隨意誹謗及抵制破壞其法,否則將使自己出言誹謗當時成就嚴重破戒罪行,將使自己出言誹謗當時頓失聲聞戒與菩薩戒之戒體,捨壽後非唯是墮落餓鬼畜生而已,此是地獄罪故;捨壽後之無量世中,十八地獄皆須一一親歷,其中長劫尤重純苦,種種長劫純不可愛受,皆須自己長劫無數劫承擔,無人可以替汝也! 由此可知: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所生異生性種極為寬廣深細,非至初地之入地心前,萬勿自認為已經斷盡也!至於無餘涅槃位中之第八識心體自心種子流注者,須要極多篇幅方能說之,此書已達四百餘頁,且暫略而不表,待後時宣說成唯識論或瑜伽論時,有緣另說。

復次,上來所說者,唯是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未含修道所斷之異生性種也!當知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雖然易斷,然而修道所斷之俱生異生性種仍未斷除,要待後時進入修道位中,斷除貪等煩惱時,乃至五下分結悉斷時,方得斷盡,未入三果不退位時,悉未斷盡也。是故,若人見道之後,不論其見道為斷煩惱障之解脫道見道,抑為斷所知障之佛菩提道之見道,見道後皆尚未斷除修所應斷之異生性種也;何況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極為寬廣深細,迥異煩惱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之狹隘?乃至煩惱障中修道所斷之異生性種,仍遠不及所知障中見道所斷之分別生異生性種之寬廣深細,絕對不可等視齊觀也!

復次,學佛之人,往往墮於唯尋 真如不變 之過失中,不能自知其過;此乃未悟之人所最常犯之過失。今者隨余修學已久之人,竟不能自知此弊,因研究佛學之人所造書籍著作邪思,受人蠱惑,加以不須明言之私心,然後推翻余法,否定第八識心體所應有之「能變生萬法」之功德,一心尋覓純真如之體,而不知第八識心體有變與不變二義,不知阿賴耶識有能轉變為佛地真如之能變性,不知真如即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之所顯性,而一心追求本來不變、永遠不變之真如體,以為因地中有如是永遠不變之真如體,與將來成佛之時完全一樣,則將永遠偏離真正之佛法,此即是古時已有之唯立不變之過失也。

即如 永明延壽《宗鏡錄》卷五所云:「是以諸教皆如來藏為識體,故知心性即如來藏,此外無法。唯識論偈云:『又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明知天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 ,但後釋之人『唯立不變』,則『過歸後人』。以要言之,總上諸義,皆是真妄和合、非一非異,能成一心二諦之門。」 永明延壽禪師如是一段言語,其實亦已明示彼說之邪謬,而證成余法之正確也!

何以故?謂 永明如是一段文中,已經依《起信論》之意而明說一心二諦故,而《起信論》所說之一心二門(諦)之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非唯如是,而且明說如來藏乃是含攝於阿賴耶識心體二門內之一法故。詳如前舉起信之論文可知!復次, 永明已說:「故知心性即如來藏」,如是一句中既已言「即」字,則是已經明說真如心性即是附屬於阿賴耶識心體之法性故,即已說明真如即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之所顯性故。由此可證余法之正確無訛也!彼等竟敢以此證明其法錯誤、證明余法正確之文句,私下流傳,用來否定余法,顛倒乃爾!真令人百思難解也!

復次,宋朝時之 永明禪師,在此一段文句中,既然指斥「唯立不變」之人,可見今時彼等諸人專在真如永不變易一法上用心者,欲在阿賴耶識之上別覓不變易之真如法體者,其實古已有之,非是現今彼等諸人聰明新創者也!是故宋時 永明方有如是指斥之語也! 唯立不變者,意謂專在真如永遠不變一法上用心者,今觀彼等諸人初時不斷主張:「同修會所證的阿賴耶識心體之上,另有一個層次更高之佛地真如存在,這個真如是永遠不變的,現在就已經和成佛的時候一樣的;像這樣永遠不變的佛地真如理體,才是將來成佛時的真如,這個真如在現在因地就已經存在了。而阿賴耶識心體只是從這個真如出生之性用,所以阿賴耶識是有變易的法,是生滅法。」此等說法,正是 永明延壽禪師所指斥之 唯立不變 之邪見。

永明禪師指斥說:「後來解釋唯識論頌之人,因為建立真如不變的思想,所以『唯立真如永不變易』的理論,這個過失應歸責於後來解釋 世親菩薩唯識論頌之人。」便如今時彼等諸人,將阿賴耶識心體所蘊含之種種法性全部否定,全部說為生滅法,乃至猶如今時彼等諸人之將阿賴耶識心體亦否定之,以此邪見而誤導眾生,彼等諸人因此而於阿賴耶識心體不能生忍,初離去時堅決主張:「 真如是永遠不變易的,在因地時就已經是這樣;現在因地時的真如,與將來成佛時的真如,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就是應該在阿賴耶識裡面去把未來佛地的真如找出來。像這樣證得佛地真如的時候,才能算是真正的開悟。同修會所證悟的阿賴耶識並不是真如,他們想要將阿賴耶識經由三大無數劫的修行清淨而轉變成佛地真如,還是落在 有變易法 上面,和惟覺、聖嚴法師等人想要將意識意根變成真如,是同樣錯誤的;差別只是他們要將意識意根變成真如,而同修會是想要將阿賴耶識變成真如。所以同修會和惟覺聖嚴他們一樣,都是錯誤的,所以同修會的開悟並不是真正的開悟,他們並沒有找到真正的真如。」這就是 永明禪師所指斥的「唯立不變」的邪見。

但因後時余舉經論破斥之,又以理證破斥之:「若今時即可覓得佛地真如者,則應一悟即成究竟佛,則 佛說悟前悟後修行52 位階之次第,便成錯誤之說,則成謗法謗 佛。」由是緣故,彼等今時已不敢再作此言論,不敢再言「尋覓佛地真如」,而改言「尋覓初地真如」;然而彼等今時修改為尋覓初地真如,仍然有過,謂 佛說欲至初地者,須以親證阿賴耶識心體為基礎,須以阿賴耶識心為真如之體,再歷經悟後進修23 心以後,方才可能進入初地。依此 佛語聖教觀之,絕無可能一悟即入初地;非唯 佛語如是,成論亦具說分明;但彼等諸人至今仍然不肯反省己謬,仍然對人主張:可以一悟即至初地;仍然認為:現在今時即可因為覓得初地真如,而在證悟時成為初地菩薩。是故彼等至今仍然繼續否定阿賴耶識心體,妄誣為生滅法,欲離阿賴耶識心體而別覓真如。卻不知真如只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所顯示之自性,是故經論中說真如是「識之實性」;由不能了知此一正理的緣故,仍然否定識體,仍然想要在阿賴耶識心以外別覓真如,仍然想在今時一悟而獲得初地之果證;想要逃避相見道位等23 心修行之過程,而在一悟之間立刻成為初地菩薩。

這種邪見,並不是今時才有,古時宋朝已經多有如此類人。若不是有許多這一類人在否定真如理體之阿賴耶識心體, 永明禪師怎會作此唯立不變之斥責?永明禪師如是斥責:「但後釋之人『唯立不變』,則『過』歸後人。」今依 永明之旨,則知佛法中不可 唯立不變 ;則知真正究竟法界實相之心體,必是攝藏能變與不變二法具足者;若缺一法,則非圓成實性,則永無成佛之時,乃至永無進證初地之時;是故若缺一法,則違背「唯識性函蓋二門」之正理,則非真正之佛法也!則成有缺陷之佛法,依之而修者永無成功之日。

真正之唯識性必定函蓋二門:真實唯識門與 虛妄唯識門 。真實了知此二門者,方是真正懂得唯識性相 之人也!今者彼等唯立不變─ 唯立永不變易之真如門,則是排除虛妄唯識 一門,成為有缺陷之佛法;又將真如從識之實性上剝離,則是不懂真實唯識門者,則將永無真如可證也!如是則已證明彼等諸人根本不懂 唯識性相也!由於不懂唯識性相故,是故便唯立真如不變之邪見,以此邪見而誹謗正法,而排除增上慧學中極為重要之虛妄唯識門,亦因此故而違背真實唯識門,則是雙違唯識性之正義;違背虛妄唯識門者,則無可能圓成真實唯識門故。

是故成論卷八說:「三、唯識真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卷九中又說:「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 」已經明言:唯識真如之真實唯識性 者,函蓋第八識心體之真如性永不變易,名為淨唯識性;亦函蓋第八識之集藏生死而流注一切種子之虛妄性,名為染唯識性。具足如是真實唯識與虛妄唯識二門者,具足如是淨唯識與 染唯識二門者,方是增上慧學中唯識性 之真實道理。彼等卻是渾不知此,唯立不變真如,認此其中一法即是唯識性,卻又外於唯識性所依之阿賴耶識心體,欲再別覓唯識性真如,乃是嚴重誤會唯識性、嚴重誤會唯識相之人也!嚴重誤會唯識性相之人,卻來與我相諍,妄謂唯識性相如何、若何,皆成空言妄語,只成「假語村言」,遠不如《紅樓夢》中之「賈雨村言」,賈雨村所言紅樓中之種種夢事,尚有許多根據而非全憑空口徒言故。

所以者何?謂唯識性絕非如彼等諸人所說之「高於唯識相」故。此謂唯識性既然函蓋虛妄唯識性與真實唯識性,則知 唯識性非是最究極之法相,應當真見道 證悟明心之後,進修相見道 等唯識相諸法,方能次第滅除唯識性中之一門:虛妄唯識性。是故唯識性中有染有淨,非是彼等諸人所說之純真無妄也!是故唯識性之階位, 玄奘大師建立為真見道位之所證者;唯識相之階位,建立為證得唯識性後進修唯識相之23 心及初地之入地心,是故唯識相之層次遠高於唯識性,唯識性中有染有淨故,唯識相進修之後能漸除染性故。

是故成論如是說:「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謂菩薩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時,現觀阿賴耶識恒顯其真如性 :於六塵萬法、於器世間、於根身…等等一切法,皆無執取、皆無所得,皆因末那意根之作意與思而執取身根…等法,故令持身及顯現六塵萬法…等。如是現觀阿賴耶識心不取種種戲論相,方得名為實住唯識性者。如是真見道位中現觀阿賴耶識心即是真如所依之理體,故說 阿賴耶識心即是真如 ;如是現觀真如依阿賴耶識心而立其名者,即是初證真如之人。

然而實證真如之體阿賴耶識心以後,卻發覺阿賴耶識心體之中,含藏著七識心相應之種種執著與戲論相等種子;此諸種子皆屬虛妄之法,皆與七識心相應而不與阿賴耶識自心相應,然亦含藏於阿賴耶識心體之中,而由阿賴耶識所出生,故名唯識所生;由此等種子及現行皆屬虛妄法故,故名虛妄唯識性,故名染唯識性。合此二門之具足了知,方是如實了知唯識性 之人;若缺一門,唯知真實唯識門者,尚且不得名為了知唯識性 之人,何況彼等現在因地便欲實證果地之 真實唯識性者,乃是誤會唯識性極為嚴重者,焉可說為懂得唯識性者?

由是緣故,真見道乃至相見道位滿足之初地心中,其唯識性仍有一分要待進修以後方能滅除之染唯識性故;初地心起尚有所知障中俱生之異生性種子故,尚有所知障及煩惱障中俱生之習氣種子待除故;未至七地滿心位前,仍有煩惱障中之習氣種子待除故;未至佛地之前,仍有異熟性待除故,異熟性亦是廣義之 虛妄唯識、染唯識性所攝故。是故,唯識性有其變易性,非是永不變易者;是故唯識性中之虛妄門,要待相見道位及地上階位之地地修除,要至佛地方得圓滿真唯識性,方得除盡虛妄唯識性。

由此故說:彼等所說「唯識性是究竟法,唯識相非究竟法。唯識性比唯識相更高 」者,乃是不懂唯識性相者之說法也! 如是,唯識性相之究竟義,彼等不知不解,嚴重錯會之後而以己意妄自作解,卻無自知之明,卻敢用來否定余所弘傳 佛之正法,卻敢用來誤導四眾學人。如今因彼等之否定余法故,余今不得不舉以說之,便顯彼等不知唯識性中有變 與不變之義也!變者謂虛妄唯識門,不變者謂真如門 ;謂阿賴耶識心所顯現之真如性,永不變易;能生一切無漏有為法之性永不變易,能生有漏有為法之性可以變易。此中尚有極多可以申論之細密法義,篇幅所限故不說之。由是故說:唯識性相尚非淺悟之人所能知之,何況自作聰明之彼等諸人?更何況是尚未悟得第八識心體之印順、昭慧、性廣及四大法師等凡夫?縱使皓首窮經以終,彼等仍無可能知之!要待今日平實據理依教而陳述之後,始得聞知。

由於彼反叛我法之諸人,悉皆墮於永明禪師所斥唯立不變之邪見中,是故大膽否定阿賴耶識心體本有之持種性、受熏性、種子流注性、持身性、了別身根之六塵以外之了別性…等性,而大膽否定 佛說阿賴耶識心體可以轉變成佛地真如無垢識之正理,違背《起信論》所說佛地真如之緣起門正理,便依如是邪見否定阿賴耶識心體之真如性,別立另一想像中之真如理體,欲求證之,欲求一悟即成究竟佛,或如後來改言一悟可證初地真如而成初地菩薩。由如是邪見故,大膽否定阿賴耶識心體,別行建立另一不可知、不可證之真如實體,說之為絕對不變易之法,作為能出生阿賴耶識之心體,正是 永明所指斥之「 唯立不變」之人也!如是而衍生之種種大過失,皆不在論主 世親、 馬鳴二大菩薩,亦不在 龍樹菩薩,實在彼等誤會論意諸人,實在偽造《釋論》而託名 龍樹之人也!

彼等諸人由於否定阿賴耶識心體之故,由於不承認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示之真如性故,亦由於所建立「外於、上於阿賴耶識心體」之真如,已成第九識而有種種過失,乃是妄想所得法,本無其體而必定永無可能親證之故,余今已可斷言彼等諸人將來必墮常見見中:求證初地真如而永不可得之後,必須錯認離念靈知之意識心作為佛地真如,返墮常見之中。除此以外,別無真如可證故。

然而彼等諸人後時必定假藉經論文句而作是說:「佛地真如與五別境等心所法相應故,吾人所證之離念靈知即是佛地真如。」然而余今為免彼等後時墮此邪見,預先建立及破斥於此,便作是言:「佛地真如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者,乃是常恒不斷之法,是故 佛無眠寐夢想,無垢識 體恒常住不斷而時時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故;而汝等所證之離念靈知,則是意識相應而夜夜斷滅、眠熟即滅,於正死位、悶絕位、無想定中、滅盡定中、無想天中皆必斷滅之法,非是第八識心體相應於五別境心所法,焉得便是佛地真如?」如是預先建立及破斥質問已,彼等將來便不致於墮於大妄語業中,親證佛地真如者即是究竟佛故。

彼等諸人礙於面子遮障故,未來極難重新回歸阿賴耶識心所顯真如,則難免成為別覓真如之不可救藥者。唯除後來捨卻面子,殷重懺悔。若不肯捨棄面子而作殷重懺悔者,經中說如是人即是一闡提人,否定阿賴耶識心體之人即是一闡提人故。一切正經正論中皆說阿賴耶識心體即是如來藏故,如來藏正法即是菩薩藏故,彼等如今所舉證之經論中亦皆說阿賴耶識心體即是如來藏故。

復次,真如必須是所顯法,而非所生法,方能成就同為第八識之理;理證上如是,教證上亦復如是。所生法者,譬如51 心所法,譬如色等11 法,譬如阿賴耶識所生之大種性自性等七種自性,及餘種種自性…等,凡此皆是所生法,從阿賴耶識心體出生。所生之法,若是心體者,則必列在八識心王之中,而與能生之阿賴耶識心體同列於心王法中,是故七轉識亦列在心王法中。所生之性用,若非是心體者,則不可列在心王法之內,而列在心所法…等之中;或如阿賴耶識所生之七種性自性等法,則不攝在五位百法中,然而亦非心王法,卻又真實存在如是自性,而可被證悟者多分或少分現觀之。然而由阿賴耶識心體出生之法,若是心者,必定歸類在心王法之內,不能外於心王法而歸類之。七識心王即是如此,由阿賴耶識心體出生之後,與阿賴耶識心體同屬心體,是故歸類在八識心王之中。

今者,彼等諸人既主張真如是出生阿賴耶識心之法體,既主張阿賴耶識是真如之性用,則應了知:此一真如必是心體,方有能生阿賴耶識心體之用;阿賴耶識被出生後亦是心體,則知能出生阿賴耶識之法必定是心體,則知 真如必是第九識心體。真如既是心體,則成九識心王而非唯有八識心王,則墮八九識並存之嚴重過失中。真如若非心體,則無可能變生一切法中之任何一法;三界內外能變生任何一法者,必是心體故,心體以外別無能變生諸法之理體故。而今彼等狡辯而言: 真如非心亦非識,與阿賴耶識非一非異,故是同一識 。若真如非屬心識者,則非是能變生任何一法之心體,則彼等所說真如出生阿賴耶識之性用者,已成妄想之言。若是能出生任何一法之法,則必是心識,不可言「能生阿賴耶識之真如非心亦非識 」也。真如若能出生阿賴耶識,則真如應歸類在心王法中,則百法明門之心王一位中,應改為九識心王,而非現今之八識心王也!未審彼等諸人,於此有何辯解?

是故,百法明門中說:真如是所顯法,而非是所生法。是故說為「四所顯示故」,要由四位94 法和合方能顯示真如性故,是故若如二乘定性無學入無餘涅槃已,則永無可能證得真如。《成唯識論》中多處皆說:「真如是 所顯法,非是所生法。」真如必須是識體之所顯法,方能與阿賴耶識心體同為一識故;若非是識體之所顯法 ,則不可能與阿賴耶識為同一識也!真如既是所顯法,既非所生法,則不可能如七識心王有轉生他法之作用,是故真如不能出生任何一法,更不可能出生阿賴耶識實體,如是說者方是正說。今者彼等諸人不解如是深妙正義,卻說「真如是能生阿賴耶識」之有作用法,益發顯露其不能真解佛菩提道,益顯彼等誤會唯識性相已至極為嚴重之地步也。

是故成論卷二中說:「然諸無為(真如無為等六種無為法)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顯性故,如色心等。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是故成論卷二說真如乃是阿賴耶識心體之所顯性:「空無我所顯真如」。是故成論卷二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 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是故成論卷二說:「初地已上菩薩,已證二空所顯理故。 」是故成論卷七說:「『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是故成論卷八說阿賴耶識心體:「二空所顯真如為性。」是故成論卷九又說:「謂此(此字謂第一能變識之阿賴耶識心體)真實,顯非虛妄,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是故真如是識體之所顯法,而非所生法,沒有心體之性用,不能出生任何一心一法,只是第八識體所顯示之真實如如自性,是故真如無作用,是故真如不能出生任何一法,唯是色心等多法之所顯性,當知絕無可能出生阿賴耶識作為其性用;是故真如只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之所顯性,並不是能出生他法之法體,所以彼等諸人妄說真如是出生阿賴耶識性用之法體 ,乃是妄想之說也!真如既只是第八識心體之所顯性,只是第八識心體所顯示之清淨性、如如性,而無任何作用可生任何一法,故非能生阿賴耶識心者,則彼等諸人今時其實已無任何一法可以作為依憑。

由是緣故,彼等諸人今時後時唯有一路可行:私下回歸阿賴耶識心體而不聲張,然後故弄玄虛,說自己能排除阿賴耶識性,安住於阿賴耶識心體之真如性中,謂之為證真如。然而如是作為,乃是不誠實之行為, 永明禪師亦已預先破斥在先:「但後釋之人『唯立不變』,則『過歸後人』。」而彼等諸人悉皆不能免除其過也!亦復不能排除阿賴耶性也,彼等一直心存高證果位之想而被慢心所障故,阿賴耶識性要至八地入地心時方可斷盡故,此是修學佛道已過二大阿僧祇劫以後之事也。彼若不信余言,堅持已經滅除阿賴耶識性,唯住真如性者,即成大妄語罪,非是有智之人也。由是緣故,說彼等諸人將來悉皆不能不回歸阿賴耶識心體正法,別無他途可行。

如是等人,皆是心量狹小之人,或是膽大妄為之人。前者乃是不敢承擔善知識助其親證之法,一旦被人質疑自己所悟是否真悟時,便不敢承擔,便退縮其心,對於自己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之證境;由於信力慧力福德不具足故,不敢承認是證悟,是故遭人質疑恐嚇為大妄語時,便生退失之心,自我否定。由是緣故,心量狹小之人,不可令其證悟阿賴耶識心體也! 後者則是增上慢心,親證阿賴耶識心體之後不能滿足,不肯按部就班次第進修,欲求免除悟後起修之辛苦過程,冀望一悟即可成佛,或如後時之冀望一悟即可進入初地心位,心欲上於他人。

由此以觀,便知土城和尚廣欽老人之睿智也!已經深知此末法時期學人之根機狹劣或心性狂傲故。廣老自身既不識字,則無能力引經據典而攝受悟後生疑之人;因是之故,不敢傳授證悟之事,寧可覆護密意而歿,終不濫傳一人。余今則是由於愚癡 及濫慈悲故,總以為學佛者皆如自己一般心性單純,一心欲助人證悟,乃至緣未熟者亦強令悟入,是故,今有搬磚以砸自腳之後果,亦受等覺菩薩警告為濫慈悲。確實是咎由自取者也!復有何言? 今始方知:廣老實非多慮。余今親遇,不能不自責:咎在自身早期之濫慈悲及無智無意辨人,總以為大眾必皆同余之信而不疑故。由是緣故,今當確實依 佛菩薩之吩咐:欲助人證悟之前,必須先觀察其人之福德、慧力、信力、性障深淺、菩薩種性等事。

然今迴觀彼等諸人,始終不能跳脫於余所略說之「八九識並存等過失」一文侷限,睽諸彼等迄今所說之真如者,不論彼等如何狡辯為同屬第八識,卻始終墮於第九識之本質中,唯除後時承認真如即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之真實性。若不爾者,不論彼等如何遮掩,終究不能跳脫於八九識並存過失之侷限也。假饒再與50 年之功,彼等仍將無法突破此文之侷限,仍須偷偷回歸阿賴耶識心體正法也!除「識之實性 」以外,別無真如可知、可證故。

云何余作是言?謂如契經所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至此位中名達法界,住極喜地,生如來家,自知不久成無上覺。」如是經文所說者,正是指阿賴耶識心體也;彼經所說真如者,自始至終皆是指稱阿賴耶識心體故;彼經現在,今猶可稽故。

以此緣故,余作是說:「否定阿賴耶識心體之人,皆無資格可與他人談論唯識性與唯識相, 唯識性相皆依阿賴耶識心而說故,唯識性與唯識相皆以阿賴耶識心作為理體故。」以此緣故,更作是說:「否定阿賴耶識心之人,皆無資格可與他人談論如來藏;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心故。」今者彼等諸人,否定阿賴耶識心體之後,則彼等所說之真如與如來藏等,即墮虛無想像之妄想法 中,尚無法界實相理體可證,云何而有般若智慧?云何而有唯識性與唯識相可言?唯識之性相皆以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作為理體故。由是緣故,我說 彼等諸人今已落於空亡之中,難生正慧,不可得度;唯除後時公開懺悔,回歸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捨棄唯立真如不變之想像虛妄法。

所以者何?謂《起信論》所說之真如緣起門,方是真正佛法;論中所說「清淨阿賴耶識心體中之二障無明種子究竟盡已,轉依真如性而成無垢識,名為佛地真如」者,確是正法之理。若人不欲依《起信論》真如緣起門之法而行,則永不能淨除第八識心體中所含藏之二障種子,如何能成就佛地之不變真如?是故,在因地時唯立真如不變 者有大過失,正是彼等諸人今時之所墮也!必須兼顧真如緣起門之正法,方能免除如是大過。是故勸彼諸人:「當以《起信論》中所說真如緣起門為正說,依之而次第進修佛菩提,乃至成就究竟佛道,莫違 馬鳴菩薩《起信論》之正理。」

若人欲證得初地真如者,亦當以《起信論》所說之親證阿賴耶識如來藏心體為歸,轉依阿賴耶識心體之真如性、涅槃性,淨除心體中所含藏之二障種子,轉依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現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次第修除異生性,進修道種智及入地所須之福德,然後方能進入初地,彼時之阿賴耶識心體方名初地真如也!不可如彼愚人所說:「初地真如可由一念相應慧而證知,一悟即可成為初地菩薩。」不可如彼愚人之欲在今時即證初地真如也!

復勸教界學人:當以彼等棄我而去之後,自行創造佛法者,今日顯露自身敗闕之現象,作為殷鑑,莫復犯之。所以者何?謂彼等諸人,因背後某大佛教團體之支持故,出面作此愚行已,今已成為 騎虎難下 之局面,難可善了,絕無能力收拾殘局;唯有坐困愁城之中,再作生死圖存之困獸苦鬥與掙扎,勢必無力為繼,此後唯能在事相上對余作諸無根誹謗等事,不能再於法義上起而辨正,亦不能於弘傳正法一事有所作為也。彼等諸人今日陷於如是窘境,而彼背後運籌唯幄之某大佛教團體,則坐收漁人之利,竊竊心喜,彼大佛教團體欲分裂我同修會、欲損傷我同修會之目的已經達成故。

然而如是背後運作之事,諸多護法金剛善神,以及諸 佛菩薩豈皆未之見耶?故說彼等諸人如是明造否定阿賴耶識之破法大惡業,及彼大佛教團體背地運籌唯幄以破根本正法諸行,皆是愚行也!唯能在今世 一時 之事相上得利爾,非唯數月後被余出書辨正而顏面喪盡,抑且導致後世多劫之不可愛異熟果報,更為害自身未來無量世之道業,今時雖因損害我會正法而有三五個月之歡喜心情,卻又有何可喜之處?用是提示彼等諸人,速能返觀如是事實,盼能了知自己已被私心慢心所矇蔽,了知自己已被彼大佛教團體所利用。了知此等事實已,方能作為日後攻錯之石也!若肯聽余言,肯取攻錯之石,方可救藥,方可免除嚴重破法之重罪也!否定阿賴耶識心者即是謗法者故,阿賴耶識心體即是如來藏故,阿賴耶識心體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源故,菩薩藏以阿賴耶識心體為根本故,否定菩薩藏之根本者即是一闡提人故。

復次,彼等諸人私下常對僧眾而作是言:「蕭老師把正法傳給我們法師以後,就可以退隱了,他還要建根本道場弘什麼法?他把正法傳給法師以後就可以早日退隱了,何必再出來說法?」以此言語,意欲造成余與僧眾之對立。(註:後詳)

然而彼等諸人都不自思:他人若隨彼等證悟明心之後,彼等頗能助益他人進修初地種智?自己尚且不能安忍於七住位所證之阿賴耶識本來無生無滅之法,七住位之忍尚且不得,何況能助人進修初地?

復次,助人證悟明心之後,彼等可有其人能助人眼見佛性?彼等諸人,自身尚且不能眼見,兀自否定眼見佛性之證境,何況能助他人眼見?

復次,今日若有人猶如彼等諸人,出面否定阿賴耶識心體,若有人如彼等諸人亂言唯識性相,若有人猶如彼等唯立不變之法而誤導四眾佛子者,彼等諸人之中,有何人能出面辨正之? 自己尚且嚴重誤會,自己尚且亂說唯識性相以誤四眾,何況能辨正之?

復次,日後若有佛教中之某大團體,出之以利誘,彼等頗能拒絕之?頗能摒棄而不與之共和稀泥?今時尚且不能拒絕,與之共和稀泥,致有今日之法義辨正,鬧得台灣佛教界各大道場無人不知、沒人不曉;奢言後日,豈非空言?

是故,退隱山林雖然一直是我年青至今常所思冀者,至今心中仍常掛念而不能成功,為有多事尚未完成故,為利佛教正法鞏固,及利今世後世學人所應註解經典等事,皆尚未能完成故。而彼等諸人雖欲成為余之接班人,終究無此能力、亦不肯遠離鄉愿之心;故我不斷推遲退隱之時間,至今不能成滿己願。是故,余之退隱時節,要觀因緣成熟與否,方可決定;若所應作者尚未完成,便顧己利而退隱山林,異日何顏以謁 世尊? 復又如何面對今時正在進修初地種智之眾多同修?復又何利於今時未來全球佛教之振衰起敝?

由是緣故,余多年來努力培植法師,欲令正法回歸寺院緇衣之中,卻屢遭挫敗,咎在彼等退失之法師二眾觀念不正所致。凡我佛門出家僧寶,於此正法若有私心及身分之妄想執著者,則正法欲在末法之季回歸緇衣者,必將極為困難;非是平實不願為之,而是多年來不斷努力之後,終究仍被此次事件中之出家緇衣所壞,於今唯能期盼如是現象不再重演,期盼未來繼續培植出家緇衣之心願得以達成。

一切佛門僧寶,若不能修正錯誤之觀念,而繼續與藏密和稀泥者;若不能修正錯誤觀念,繼續與諸大法師之常見見和稀泥,繼續與星雲、證嚴法師之世俗化佛教和稀泥者;若不能了知末法時之正法多在在家菩薩中,若不能接受華嚴53 參中,證悟之在家菩薩遠多於出家菩薩之事實;若不能接受華嚴經中地上菩薩及等覺菩薩大多示現在家身之事實者,於此若不能接受而欲求改變現狀者,則應當奮發圖強,努力提升出家僧團之證量,如是方屬正途,而不應在余之是否早日退隱、由自己接班一事上用心也。

若欲提升出家僧團之證量,回復出家僧團之尊貴者,則應早日修除身分之執著,應早日修除「與在家菩薩老師互別苗頭」之不善心態,當早日修除出家身分執著之心態,方是真正之出家人也;若心中有出家身分之執著,若有一絲一毫欲與自己之老師別苗頭之心態者,則必致使自己之證量不能提升,何況能勝出於所親近之在家菩薩? 所以者何?地上菩薩之所以大多示現在家相者,皆因已經修除出家身分之執著故,而出家之自己今時尚且執著出家身分故;地上菩薩之所以大多示現在家相者,乃因已經捨棄常欲為人師、常欲勝過他人之慢心故,而自己今時欲勝隨學之菩薩老師,已顯己之性障仍重,證量粗淺。由如是正理,出家法師若欲振興僧團者,千萬勿在事相上用心,當全心全力於慧證上及修除性障、培植福德等法上用心;時至 自然達成超勝於在家菩薩之目的。若是心存欲勝在家菩薩之想者,則必使自己之證量永遠不能提升,如是空想究有何益?不如下心起而精進修之,不想而自能達成此一超勝之目的,豈不快哉!

復次,台灣之佛門出家僧寶,二十年來,常常存有二種不良心態:我是僧寶,汝是在家信徒。我是汝所歸依之上師,汝須完全聽命於我。如是心態,不利於出家二眾之修行道業,阻障出家二眾之修除性障,不利於出家二眾之提升修證層次,亦不利於佛教未來之發展。 所以者何?前者謂:若不能修除如是心態者,則將使自己之性障難以消除,則永不能消除煩惱障上之煩惱,則使僧團之解脫道證量不能提升。是故當除如是心態,當作是想:若非在家居士之努力護持,焉有今日台灣佛教興盛之表象?若非在家居士之努力護持,今日台灣豈能有眾多出家僧寶住持佛法? 是故在家出家四眾弟子,猶如唇齒相依,不可以此輕他、以此非彼,唯除法義辨正;法義辨正非屬是非言論故,非屬輕他重己故,乃是護持正法、令正法之弘傳得以回歸正道故。

後者謂:佛教未來之發展,端賴出家與在家四眾之共同發展,不可唯繫於出家一方,而使其有機會在個人崇拜上用心,否則必將難免台灣三十年來之被四大法師全面籠斷,令多數小法師失去發展之空間,令佛教全面走向常見化與世俗化。若能使二者平衡發展,便可由一方導正走向歧路之另一方;猶如今時平實出而導正四大法師之走向歧途,令彼等不能公然反抗,而唯能在私下背後作種種分化與抵制同修會之動作。如是則能令佛教之未來,得有較為健康之生存及弘傳之空間。審能如是,方是今時未來佛教四眾弟子之福也!

是故,我諸佛門出家二眾,應當努力修除聲聞僧之心態,應當努力奮發精進求證正法;乃至進而求證種智,提升證量,方有能力出世荷擔如來家業,方能導令出家僧寶法義修證衰敗之現象得以改善,方能使出家僧團振衰起敝,回復僧寶之尊貴本質。若能如是棄捨身分執著、棄捨聲聞心態、努力修除性障而進修種智者,則今時出家二眾,欲於此一世之中成就初地入地心之果證者,尚不難得,何況十住十行等位?若能如是,則出家僧寶之尊貴本質,不求自得,亦是勢所必得,何須汲汲於提升出家僧寶身分等事相上用心? 苟非如是,而繼續與四大法師和稀泥,而繼續與藏密喇嘛和稀泥者,而繼續存有自己身分尊貴之想者,則欲提升僧團尊貴之實質者,絕無可能;則與心中亟欲提升僧團尊貴地位之想法,完全背道而馳,難可成功。唯有努力修除性障、努力修除出家身分之執著,努力進修種智;如是能令自己之我執斷盡,能令自己之道種智生起,此時心中雖不作尊貴之想,而尊貴之實質已經自然生起,四眾弟子自然傾心順服,不必自己在此事相上用心。如是方向者,方是今日僧寶二眾所應努力者,亦才是能夠成功提升僧團形象與實質之不二行門,不應專在逼令平實早日退隱上用心,不應專在與居士互別苗頭上用心。

如是修正心態,遠離身分與聲聞心態之執著已,精勤進修大乘菩薩法要,然後方有可能致令出家僧團提升形象,回復古時之尊貴。若不爾者,繼續與藏密和稀泥者,則將使世人輕視一切佛教僧寶;若不爾者,則將難免繼續與四大法師夤緣而共和稀泥、共同沉淪,對於出家後之自己、對於在家信徒、對於佛教之現在與未來,究有何益?平實今日因此大變故,不得不苦口言之,不得不重藥 針砭;雖然此時聞之逆耳,一時難以接受,然而此言確實是苦口良藥,惟願我佛門出家二眾,平心靜氣、理智思之:平實所說者是否有理?如是道理對於僧團品質之提升是否有益? 余今亦以此世所造護法、弘法之一切功德,迴向早日圓成此世應作之任務,迴向早日退隱續修禪定,迴向早日出家為僧;余若得償出家之願者,對佛教之未來發展確有大利故。

對我會中已明心之人,更有 佛語相贈:「阿難!或有一人瞋惱者結纏。阿難!謂人瞋惱者結纏:彼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彼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已,便於眾中起如是諍。謂此鬥諍不益多人,多有人苦,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天人生極苦患。阿難!如是鬥諍,汝於內外見而不盡者。為斷此諍故,汝當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今以如是 佛語,勸諸學人:當敬己師、當親見法、當護正戒。除此以外,更當勤求方便,更當學極精勤,廣發正念與正智,令自己能於難信難忍最極平實之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能起絕對之忍,能使自己永不退失對於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之忍。若一切已悟之人皆能如是者,則無今日彼等諸人退失阿賴耶識心無生忍等事也!若一切人皆能如實見法、普能敬師、皆能護戒者,則我佛教尚無教內相諍之事,何況能有教外所加之法難耶?故此普勸大眾:當敬師、當見法、當護戒。

再次感謝 大德昨日及此前之來函,二函中具述彼退失我法等諸人所立宗旨,令余能藉以宣示正法,救護隨彼諸人修學妄法之四眾佛子;唯除不讀我書者不受我救。雖然 大德不必即是隨其修學者,亦不必即是真實信受彼法者,然而 大德前後二度來函所說者,卻完全同於彼等諸人私下妄誣我法者所說宗旨。由是緣故,今有此書之出版,非唯能利彼等四眾諸人,亦能廣利末法中今時與後世諸多學佛之人,此乃 大德與余共成之佛法盛事也!以此當知 大德之功德無量也! 大德既不便明示真實身分與地址,余今唯有再次於此書中深致謝意!然因 大德再度來函時改名「感恩」故,今於文末復有一言好意相勸:當速離汝所依止某大佛教團體,今後莫再受其利用,免成共業! 所以者何?謂 大德以後若再度受命所為之事,是否皆能猶如此次事件之轉成功德?頗難冀望也!

書至此處,已是總結之時,且回歸本書主題,作此預先聲明:爾後 大德或彼等諸人,若再來函而不具真名及地址者,除非別有因緣,余皆不再作覆;此書中所辨正者,彼等已皆不能正式一一作覆故。彼等諸人對於此書所作辨正諸義,及拙文《略說八九識並存…等之過失》所辨正之義理,若不能一一作覆,重又尋文逐義而不斷來函質疑者,余若再為之一一作覆,則成無義之舉。是故彼等若再有函文質疑者,應請其先就此書及拙文《略說八九識並存…等之過失》先行一一作覆,然後為彼再作辨正回覆,方可不違世間道理。

若 大德後時第三度來函,已書具真實法名或出家前之俗名及明確地址者,則將由會中親教師為作略答,不廣分別。余亦因時間所限,故不再作覆。此因彼等退失我法諸人,由某大佛教團體之暗中支持資助,因此共同掀起對於本會之法義質疑、及誹謗正法等風波,至此已無大波,已可結束,不須更造多事。真金已因此故益顯其真,正法已因此故益顯其妙;教界大師與諸學人閱此書已,兼讀《略說八九識並存… 等之過失》一文,已能了知法義正訛;是故彼等暗中聯合某大佛教團體,於此以前掀風作浪等等事行,由了義正法之威德力所制服故,至此已經風平浪靜,不能復生任何大浪,亦無能力破壞正法。彼等之影響力,既然至此已無餘勢,正法之弘傳已無餘憂,故當就此停住,令余回歸正法之弘傳與進修。

余若再因 大德或他人之不斷來函而一一作覆,而不以此書辨正彼等法義之內涵,不以拙文辨正彼等法義之內涵為主題者,則無意義,亦將令余弘法之進程不能依次第進行;則亦將必須因應 大德或任何人之棄置先前辨正主題,未能完成先前辨正之主題,便又不斷來函而一一出書作覆,則將「永無了期」也。若真如此,則余原計劃中,為我佛教之長久廣弘,為欲廣利今時及後世大師學人,所當註解了義經典論典等工作,將隨之全面永遠停頓,亦將永無完成之日,則成今時與未來佛教界之大損失也!是故若再有來函者,請書明真實地址與真實名諱,並以原來辨正之法義為主題,然後為作略覆;異此,則皆將作廢函處理之。謹此預先聲明。

平實 又及。時在2003/4/25

(編註:平實導師並無意願籌建本山道場,認為本會資金短缺,當急之事為建立第二三講堂,以供每週二聽經者可以免除極度擁擠悶熱之苦。此前曾有籌建本山道場之事者,實是彼等諸人積極推動者,平實導師雖持消極反對之態度而不斷推遲時程,然因向來對他人護持佛教等事皆持隨喜態度,最終仍不得不隨順彼等諸人之意願而為。所幸後來未能成功,才能有現在第二、三講堂,供大眾使用,否則,現在聽經時仍須受極度擁擠悶熱之苦,亦不能因應新增共修班次。去年十月已將本山道場計劃改為籌建可供禪三使用及供常住法師安單之小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