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理論與入門



第一章 緒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源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此經乃是修定學禪者必讀經典,簡稱《楞嚴經》。經中二十五位菩薩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後由 文殊師利菩薩評論,認為對於此世界眾生而言,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法門最為殊勝。

唯時至今日,去聖日遠,而社會型態亦逐漸轉變為繁忙多事的生活方式,再要尋求以前農業社會的那種安閒清靜生活似難可得。是故現代人若修耳根圓通法門,每日最多亦不過一至二小時而已。除非善修靜觀之人,並能尋找到若干方便善巧之方法助行,否則不易成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在《楞嚴經》中之評論,認為是僅次於 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法門;末學以為此法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而這個念佛法門在近代也得到許多人的提倡,不乏教界大德著文敘述或發行錄音帶。

末學以禪為宗,初期摸索多年不能得入。蓋因執行業務極為繁忙,心識散亂。雖然每日抽空打坐,至多亦不過一小時。稍有所得,亦只是靜中的工夫;才下蒲團,紛然失念,是故,連個禪邊亦摸不著,遑論參禪。直至一九八八年末,修得此無相念佛法門之後,才算找到禪門所謂的「無門之門」。自一九八九年五月起,開始參禪,憑藉此念佛圓通之工夫,鍥而不捨,睡不知眠,食不知味,達十八個月之後,才能進入禪門。

近代人參禪之所以不能得力,多因定力不足所致,尤以動中工夫之缺乏為甚。且舉話頭禪為例:依《虛雲和尚開示錄》所載:

「什麼叫做話頭?頭,就是未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是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換句話說,必須有能力安住在一念未生之際,才有可能看話頭。也就是說,必須有能力看見自己所參的那一句話的前頭,才叫看話頭。若是嘴念或在心中默唸,或以心識推敲「念佛是誰」,就叫看話尾,因為「念佛是誰」這一句話已經過去了。所以虛雲和尚說:「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於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

行者若有看話頭的能力,即有能力參禪。若猶不能,便應趕快增強定力,修學動中的工夫,使自己具備在日常生活中看話頭的能力,再來參禪,可使道業迅速增益。

公案與話頭,是二而一,需有一念不生之工夫始得。是故,虛雲和尚又說:「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人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做不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

接著又說:「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作』;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又說道:「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其實都一樣;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就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末生前,就是話頭。」

從以上虛雲老和尚的開示,便知參話頭、參公案,皆需具備一念不生的工夫才叫參禪。而這一念不生,是對一般人而說的。真有這種工夫的人,便知其實是「一念相續不斷」。

禪門是無門之門,強調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果念念之中不離語言文字、心識思惟,如何能悟呢?即使有幸在具眼禪者的逼拶引導下得悟,也大多不能保任;不過幾十分鐘、幾個時辰或幾天之後,悟境就退失了。其故安在?在於定力不足,也就是動中工夫不夠。

對於修淨土的人而言,動中工夫一樣重要。現今,修淨土法門者極多。不論持咒、持名、修十六觀,若缺乏動中的工夫,便不容易成就。

偶見持名唸佛十幾年的老菩薩,被問及:「有沒有把握往生極樂淨土?」時,往往面色凝重,不敢答話,似乎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心中篤定而有自信者,究有幾人?經中明載:「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說:「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執持阿彌陀佛聖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私下打量自己念佛之時,能不能十念之中達到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發願往生,或修得一心不亂的工夫?平時若猶不能,何況臨命終時,諸苦逼迫呢?於是心中徬徨憂慮,不可終日。

念佛人如此,持咒、修觀的淨土行者亦復如是。其根本原因乃是缺乏定力所致。三藏十二部:佛所說者為經,主要是教人修定。(律是佛所說戒,論是菩薩說慧)所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在在莫非教人修定,可知定力的重要。若具備定力者,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並非難事,何懼不能往生呢?而這種動中及靜中的工夫要如何修?依末學之經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是最好的方法。

此外,念佛應當從有相到無相,由權宜入實相。是故念佛人應當了知念佛有三種:

一、念化身佛:即《佛說阿彌陀經》所載持名念佛。若得持名念佛三昧,感應時即見阿彌陀佛化身。

二、念報身佛: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十六觀之修法。若得觀想念佛三昧成就,便見阿彌陀佛報身莊嚴相好,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乃至極樂世界之依報莊嚴。

三、念法身佛: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憶佛念佛」無相念佛。若得無相念佛成功,因「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但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必可得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也。若未見性,但能善解方等經典之義趣,而於第一義,心不驚動,迴向往生者,可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中生也。雖未見性,亦不解第一義,但能不謗大乘,深信因果,而發無上道心者,亦可得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下生也。(註一)

但上品下生人在極樂世界修行時間極長遠,所得境界亦復遠遜於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行者當自審察。

所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若無更殊勝之法門時,當「老實」持名唸佛。若有勝於持名唸佛之法而有幸得聞,當求殊勝之法,以求上品上生;莫以上品下生或中、下品往生為足。心大之故所見則大,謂之大念見大佛,非大聲念佛也。

又:念法身佛非僅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一法,尚有多法亦屬念法身佛,皆是無相之念佛法門。限於篇幅,僅舉《佛藏經》(《大正藏》經集部第二卷)所載部份經文為例,可窺一斑: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也)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復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復次, 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

「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實念佛。」

以上所錄皆是實相念佛的境界。若佛子悟明心性後,見佛無身根相貌,無一相可得,而隨順眾生持名唸佛者,便可道:「一句佛號概括事理。」若未見性、動輒便道:「一句佛號概括事理。」便是妄語。何以故?念佛之事與理、二俱未明故。本書所述無相念佛法門則以權宜善巧之法幫助行者從有相到無相;乃至部份行者隨其善根慧根因緣,有朝一日得入實相念佛境界,非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