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自在——公案拈提集錦



第五三五則 投子孤負



舒州投子山 大同禪師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與人為師。」又問:「見後如何?」師曰:「不與人為師。」

問:「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如何是一大事因緣?」師曰:「尹司空為老僧開堂。」

問:「和尚未見先師如何?」師曰:「通身不奈何。」曰:「見先師後如何?」師曰:「通身撲不碎。」曰:「還從師得也無?」師曰:「終不相孤負。」曰:「恁麼即從師得也!」師曰:「自著眼趁取。」曰:「恁麼即孤負先師也。」師曰:「非但孤負先師,亦乃孤負老僧。」

星雲法師云:《…演藝明星中的大牌,也有人說那是名牌;有信用的商家,也成為名牌;學校辦得好,成為名牌的學校;一所幼稚園辦得成功,也是名牌;乃至名牌的雜誌、名牌的茶館、名牌的飯店、名牌的寺院、名牌的花園、名牌的工廠等等,不一而足。世間的人事,是不是名牌,大眾很容易評鑑;但是對於一些消費品,是不是真的名牌,就很難鑑定了。把物品做成名牌容易,把道德做成名牌,把學問做成名牌,把自己做成名牌,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既要名牌,就一定要高難度的名牌;名牌是修練而成的,名牌不是買來的東西。名牌的東西,品質也不見得就真的高人一等,然而能成為名牌,必然也有它引人之處。不過,流行的東西不名牌不重要,最好是自己做個名牌吧!》(香海文化事業公司《迷悟之間》第四輯,頁218~219)

平實云:星雲法師一生劬勞、奔波各洲,目的即是將自己塑造為宗教上之名牌,將佛光山塑造為世界廣聞之名牌,如今已經成功。慈濟亦復踵隨其後,開始向世界名牌之目標進發,開始作國際化之事與業,欲獲取德蕾莎修女在世界上所得之同等名望;是故近年台灣經濟雖然困窘,產生大量貧民難以維生現象之際,慈濟仍繼續向世界名牌之國際化目標前進。由是緣故,台灣之許多壯年青年,近年來因景氣不佳而失業,難以維生而自殺之案例不少,以證嚴慈濟廣大之人脈與組織,豈有不知者?而竟未能救濟之,任令自殺以了寶貴之生命,仍繼續向國際化邁進── 注重他國之救貧等事,此亦是欲求成就世界名牌之心態所致也。

「把物品做成名牌容易,把道德做成名牌,把學問做成名牌,把自己做成名牌,就不是容易的事了。」然而星雲數十年來努力經營,將自己做成了名牌,亦將佛光山做成了名牌之後,果然如星雲自己所說者:「名牌的東西,品質也不見得就真的高人一等;然而能成為名牌,必然也有它引人之處。」是故,佛光山固然已成名牌,然而其內涵與品質,果真高人一等?答案絕非肯定,卻是否定者。然而佛光山之星雲等人,對部份初機學佛者而言:「佛光山能成為名牌,必然也有它引人之處。」

如今平實將逐年拈提星雲法師個人之「修證」內涵,供養佛教界一切學人。即如此輯中所拈提者,學人讀已,自知佛光山名牌之品質。然而佛光山名牌之品質雖然低劣,卻有引人之處:本山道場廣大,金碧輝煌;分院遍布全球各大洲,環境清幽復又皆極輝煌華麗(詳見人間佛教電視台報導佛光山之日本道場:本栖寺實景。佛光山於世界各國所建寺院,大概如是);星雲其人夤緣政治勢力,又自設電視台而廣宣傳,復擅於社會人際關係之營謀,是故名聲廣大。由有如是諸多因緣,是故仍有引人之處,能吸引不知內情之初機學人,對此名牌產生迷信,故於了知內情者漸次離去之時,仍有新人前仆後繼,不斷投身於佛光山之護持行列中。

名牌自己,若對自己深具信心者,則應只作推銷自己名牌之事即可,不必貶抑非名牌之平實、不須貶抑非名牌之正覺同修會;然而佛光山名牌,卻恐懼非名牌之正覺同修會品質超勝,便作無根誹謗之語,如是破壞非名牌之信譽。今時平實被星雲法師之無根誹謗所逼,不得不舉示佛光山名牌之品質,證明平實之言絕無絲毫造假之說,皆是如實而說;今由諸大師與諸學人共同檢核,名牌之事實真相,便致大白也!

名牌之營造,實不可取;星雲卻教人應將自己打造成名牌,全屬世俗事相之法,與佛法之解脫道證量無涉,亦與佛法之佛菩提智無涉,何須以一生數十年寶貴之修行時光,用來刻意打造虛幻不實之佛教界名牌與國際名聲?如斯而行,卻與佛法之修證,完全背道而馳;如是名牌者,顯示佛教界之一項事實:越是名牌,品質越是低下。越是名牌,越是不肯安份修行;將本應用來修行之時間與錢財,用來打造名牌者,則是越發遠離佛法修證者,則是佛法修證品質越發低下者;反而遠不如安份守己、老實修行而非名牌之諸多小法師、小道場也。一切學人於此真相,應須留心,以智辨別。是故,佛法般若之修證首要,乃是求證禪宗開悟明心之境界,由是緣故,便舉投子孤負公案,共諸大師學人說禪:

舒州投子山 大同禪師,因一僧問:「牛頭法融禪師未見到四祖的時候,是什麼境界呢?」投子禪師答曰:「當別人的師父。」那僧又問:「見到四祖以後又是什麼境界呢?」投子禪師答曰:「從此就不敢再當別人的師父了。」

牛頭法融禪師見四祖前,乃是以定為禪,專在意識心上用功,是故顯現許多定境,招來鳥獸銜花供養,四方聞名,因此多諸學人拜以為師;牛頭法融卻不能了知自己正墮於意識心中。後來四祖聞其名聲,乃往見之,為其說法,方知此乃意識心修行所成之定境,不能了得生死,只成個世間聖人,於了生死一事,於法界體性之實相修證上,終非正法,乃盡捨之,不復顯現定心境界;以為一切境界皆空盡,便是四祖所說之般若境界,如是之故,鳥獸悉皆不曾再見其復現定境神異境界,乃不復銜花供養。

然而牛頭禪師如是境界,卻又墮於一切法空之空無見解中,同於今時印順、星雲、心定、昭慧、傳道……等人,皆以緣起性空、一切法空之斷見論,以如是頑空觀念之證解,作為般若之證量。由於認定一切法空即是般若解脫,故認為一法不立即是佛法,一切法皆空即是般若,從此不肯再讓人拜以為師(編案:牛頭法融禪師見四祖等事,詳見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第九十九則「牛頭怖佛」公案)。

且道:牛頭見四祖前之與人為師,及見四祖後之不與人為師,投子如是二答之語,意在什麼處?豈是專言與人或不與人為師者?莫錯會!錯會者,小心投子晚間入夢來賜爾三十棒;夢中正挨棒時,莫怪平實未曾先言。

復有僧來問:「諸佛出世,只因為一件大事因緣而來。如何是那一件大事因緣?」諸佛出世之因緣,詳見《法華經》所說,謂「開、示、悟、入」佛之所知所見也。經中具說佛之所知所見者,乃是真如心也;佛地之真如心,即是因地之第八識如來藏心修除二障習氣種子後所成者也。是故諸佛示現在人間時,悉皆欲令大眾親證此第八識心。投子禪師聞此僧問這一件大事因緣,便開示曰:「尹司空(司空為古時官位之名銜)為老僧開設法堂。」

只如諸佛出世之因緣,乃是為令眾生證得法界體性之真實相;投子禪師竟說「尹司空為伊開設法堂」,即是諸佛出世之因緣。 且道:投子禪師說者,究竟是不是? 若是者,是在什麼處? 若不是者,因什麼道理說伊不是? 爾星雲大師既是名牌道場、名牌大師,可還道得麼?試道看! 若是真能會得者,平實今後不再拈提大師!料爾星雲大師亦將不敢再無根謗余也!親證如來藏者,已親證知一切種子皆在自心如來藏中記存故,由此證實因果之不虛故!

有僧上問:「和尚您未見翠微無學先師時,是什麼境界?」投子禪師答曰:「通身都不奈何。」那僧不解投子之機鋒,又問曰:「那麼後來見了先師以後又怎麼樣呢?」投子禪師答曰:「通身都撲不碎。」那僧卻不懂得直下薦取,又問曰:「有沒有從您的師父那裡得到什麼?」投子禪師更答曰:「終究不孤負他老人家。」那僧完全不曾領解投子禪師言外之意,更又問曰:「若是這樣的話,就是從先師那裡得到法了!」投子禪師見伊根本不知言語上之機鋒,乃進一步指示曰:「你可得自己用眼睛去看取。」那僧懵懂,又問曰:「若是這樣的話,那您當時可就是孤負先師了。」投子禪師見伊問得越發遠了,便訶責那僧:「你非但孤負了先師,也真的是孤負老僧了。」

學人學禪時,自心如來其實隨時分明現前,然而使盡吃奶力氣參究之後,卻又個個皆道不知,正是通身不奈何。及至悟得,方知通身撲不破,假饒諸天天主合其神力為一大力,亦不能撲破之。此事雖然要因師悟,卻是自己原來本具之境界,非從修禪而得,非不修禪而得。一切學人皆當自己著眼薦取,莫要辜負平實諸多老婆言語。 且道:通身不奈何底,在什麼處?爾星雲法師既是臨濟法脈傳承者,對於座下學人,應當有以教導,且道:在什麼處? 爾若欲會,來問平實者,平實但答:「通身撲不碎!」 一切學人若有所問,平實悉作此語,更無二語,未審星雲大師還知平實意在何處麼? 若能真實知得,便見投子禪師如在眼前! 若不會者,且以白土燒個名字牌號送來,平實甫接得,當場望地上撲碎,且要教爾會去!

頌 曰:

通身是飯餓死人,頭頂沒水渴死漢;

未見先師不奈何,見後何曾相違犯?

造名牌,燒名瓷,通身分明眼自暗;

燒成名牌且摜碎,空手相見亦璀燦。(調寄鷓鴣天)

(由公案拈提第七輯《宗門密意》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