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五目 無相念佛人從有相到無相的一般過程



上週談到無相念佛是一種名稱、施設,此階段的無相念佛還不是真實的無相,所以稱它為一種施設。學無相念佛者首先須除掉慢心。有些人靜中的功夫好,就輕視無相念佛這門功夫。雖然這門功夫容易學,但是仍須先除慢心;如果有慢心就不可能來學此法門。例如有些參禪人認為念佛法門沒什麼了不起,而不願意學;甚至我們講無相念佛和持名念佛不同,有多麼殊勝,他們還是不願意來學,而認為參禪是最高無上的。其實,高上與否是人的施設,學佛應該要知道的是;怎麼樣去證入佛法的境界裡面去。參禪固然能夠悟得真如佛性,可是參禪者若無功夫的話,也是表面看來是在參禪,其實與禪了不相干,因為沒有功夫的緣故。而無相念佛這門功夫學會了,就會懂得如何去看話頭;會看話頭之後,漸漸就會懂得怎麼去參話頭,乃至怎麼去參公案,這樣才是真正參禪。所以,無相念佛法門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未法時代的有情眾生來參禪。有人覺得廣泛閱讀經典、能言善道,並著作一大堆談論佛法的書籍,以此為貴,所以不肯學無相念佛的法門,這也是因慢心而生障礙。

還有些人是疑心的障礙:懷疑究竟有沒有無相念佛這個法門。因為念佛通常要有名字、形像,沒有名號形像如何念佛呢?甚至懷疑這個法門可能不是佛法。那是因為功夫不夠的時候不能真正的體會淨土三經、五經(尤其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念佛真正的意旨,誤以為有相才能念佛、而起了懷疑。有懷疑心之故,就不會修學無相念佛這個法門。

學無相念佛法門還要儘量消減覺觀攀緣的心:一般有情眾生總是喜歡攀緣於覺觀,由見色、聞聲、鼻嗅、口嚐、身觸、及意知法中生起攀緣;因覺觀攀緣的關係,而使五欲之法、善惡之法,根深柢固地盤據在我們心中,這樣縱然不起慢心疑心、來練習這個法門,也將始終學得不是很好。

此外還要有定、慧的知見:知道佛法三無漏學大約的意旨,及以妄止妄的道理。譬如:打坐時數呼吸,從一數到十,週而復始;每一個數目字的聲音就是一個妄念,數到十,共有十個妄念。以這十個妄念將日常生活中無盡無數的妄念統一起來,成為不統一中的一種統一現象。若有定的知見,就會知道一到十的這些數目也要捨掉,住於一種沒有妄想妄念而定於一種清明的境界之中;若定的知見不夠,就會執著一到十的數目字,數了一年、五年、卅年,甚至要往生了還這樣數,這樣就是不會修定。例如,修定有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要會隨宜應用。

念佛也是一樣,剛開始持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無量光佛」。六字洪名就是六個妄念,因為所念的無量壽佛畢竟不等於無量壽佛,只是我們所施設的聲音而已,一句佛號六個聲音即是六個妄念。

念佛不在求快,有時念佛把木魚敲得很快,是為了對治心地特別散亂的人而設的一種暫時方便;心喜歡打妄想和攀緣時,就把木魚敲得很快,讓大家幾乎跟不上,這時必須要全心全意嘴巴念、耳朵聽,妄想就不見了。若有定的知見,就知道這只是一種方便,接下來應當漸漸慢下來;要慢,定力才會出現。念佛得力時,聖號就會愈念愈慢,此時一個呼吸念三句聖號(即十八個妄念),變成一個呼吸念一句聖號,即剩下六個妄念;如果到後來三、四個呼吸才默念一句聖號,那就是一個呼吸剩下比一多一點的妄念。所以若有定的知見,就知道要由快到慢。到了很慢,定力出現時,就會覺得念聖號太造作、太粗糙了;就會起念把聖號放下而保持想佛的念,這時就是無相念佛了。因此,要學這個法門之前要有定慧的知見,知道以妄止妄的道理,知道學佛法應從散亂到專一,從專一中進入到清淨的狀態,從清淨進入真實的狀態,從真實中觀照一切法的實相,這樣才是知道學佛法的真實道理了。

念佛人從有相到無相的念佛過程,若有定慧知見和善根的話,通常由持名念佛入手;若聞善知識說「應心念心聽」時,共修時就會口念心聽,平常心裡默念聖號、心聽聖號,讓心不散亂。心念心聽方式會有二種演變過程,第一種是專心地聽心裡所唱的佛號,最後佛號不起,而入定中。這時心不想佛、無佛號,外面是什麼也不知道,如睜眼瞎子,這是未到地定。用手在他眼前揮動,他亦不能覺知,這是偏於定而不憶佛所產生的狀況。等外面突然產生一個特別大的聲音或自己起一個妄念才出走,這時又恢復心念心聽。此種入定也會有嘴巴還在唱佛號、心已入定的情形。

第二種是慧的知見夠:心念心聽時,會檢討我有沒有在憶佛想佛,還是只在聲音裡頭?這樣觀察時發覺心念心聽時,其實是偏定而憶佛的念較少,於是改為心念心憶。因為念阿彌陀佛的目的在求生極樂世界,若偏於修定而心裡沒憶佛的念,有可能不相應,所以改為心念心憶。此時心不聽佛號,只是藉著心中唱佛號來增強憶佛之念。過了一段時間,覺得佛號在心中,念也在心中,佛號會影響到憶佛之念不清晰,產生干擾;這時因有定慧知見,而將佛號捨掉,一心來憶佛,此即是無相念佛。有了這個功夫之後,會將它運用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之中,即一切時中念佛都是無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