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二目:事行之二:功夫



繼續上週講信願行三資糧 — 事行的第二部分 —功夫。台灣推廣念佛法門很久了,有很多人修念佛法門。大家所理解的念佛法門是指持名;也就是在心裡或嘴裡念佛號或者大菩薩的聖號,同時心裡面想佛菩薩。但是念佛已經念了十幾年,甚至長達廿幾年,到今天問他一句:「你念無量壽佛要求生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啊?」這一問,你看我,我看你,叫做「個個有希望,人人沒把握」。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就是功夫不夠,真正精進的持名念佛人,有的信心百倍;因為他念到心裡面時時刻刻都有佛號在。這叫持名念佛三昧。睡覺的時候在夢中,佛號也不斷;醒來第一個聲音就是心裡面的佛號。

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多見。因為沒有功夫,所以心裡面很傍徨。上週四,我到石牌的一個道場去,我在說明無相念佛法門的時候,有個人眼淚一直掉。為什麼掉眼淚?我是心知肚明。結束後,特地找她來問,果然不錯;因為學佛很辛苦,始終不得力,越學越傍徨。學佛目的在求取解脫,可是越學煩惱越多;解脫越來越不可能。為什麼會這樣?那就是逛了很多道場,見了很多善知識,可是學到後來,沒有遇到一種法門能讓她使得上力,因此心裡面很苦惱。聽到我們講無相念佛這麼好,心裡又想:「我那一天才學得會?我真的能學會嗎?」學佛真苦也!所以眼淚直掉。

那就是說,一般人學佛不得力,是因為沒有功夫;而功夫要能學得成,必須要遇到善知識給我們指導,使我們的功夫能夠得力,能夠層層上升,次第前進。

念佛講功夫,參禪也講功夫,止觀也講功夫,觀行也講功夫;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定力。有人一聽說:「念佛也要修定」,就害怕退縮了。有善知識也講:「念佛要修什麼定?念佛就念佛嘛。」但是念佛念那麼久,始終不得力,就是功夫缺乏。功夫缺乏的原因在那裡?在於知見不夠。我們常常說:「念佛要有方便善巧,才能得力。」有的人聽了就說:「這個哪裡是念佛!」他不相信就走掉了,因此就失去了修學的因緣。有信心的人留下來,按部就班就修上去了。本來只想學會無相念佛就好了,卻想不到居然能親見自性彌陀,真是喜出望外。

我們說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須要定力。經由相信念佛法門,以及發願修持念佛法門而起的信力和願力來繫念思維和修持,會產生定力;會修的人從持名念佛裡面也會產生定力。一般人修學念佛法門,是持名念佛,所以我們就從持名念佛來作個簡單的說明。

念佛的功夫,持名是入手的方便。持名的法門是針對末法時代— 尤其是佛法即將失傳,即將消滅的最後一百年的眾生而說的。因此主要是以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和彌陀世尊的廣大願力來做為念佛法門的主幹。因此講持佛名號和繫念思維。

既然由持名做方便來入手、來修學念佛法門的人是最多,那我們就用持名的方法來說明;剛開始有相的念佛 —— 持佛名號,嘴唱耳聽、心念心聽、是兩個層次。剛開始參加共修,一面嘴唱,一面練耳聽,練習久了之後佛號不容易斷。但是佛號雖在,仍會打妄想,同時並進。這時就要轉進,叫做「心念心聽」,善知識告訴我們:「心裡面念佛號的時候,心裡面也要去聽心中念佛號的聲音」。

如此專注於佛號上,心不會去打妄想。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如果善知識關心他的從學者,就會教導大家改為心念心憶。心念心聽時有佛號在,心也在注意佛號,可是不一定在想佛。心念心憶是有佛號在,心裡面也在想佛;借著每一句佛號來提醒我們正在想佛,這才叫念佛。所以嚴格來說,心念心聽不是念佛,是在注意佛號的聲音。當佛號在心裡面不斷重複時,我們想佛的憶念也應當因為佛號不斷而憶念不斷。練習純熟以後,還要轉進,要開始練習著詳細觀察心念心憶的時候,憶佛的念是怎麼一個狀況。觀察到很清楚的時候,就把念佛號的那個念 —也就是把佛號的聲音捨掉,只剩下憶佛,想佛。憶佛想佛才是真念佛啊!此時憶佛不必透過佛號,也不必透過形像,我們把這個境界施設一個名稱,叫它做無相念佛。

這無相念佛雖然無相,卻不是真實無相;因為還有個意 —— 在思念、在想念的心相。如何才是真實的無相念佛呢?那就要透過體究念佛的階段才能到達。要到這個階段很不容易;因為一般的人,尤其是持名念佛的人,比較安分守己,沒野心;但是相對的,根器也就比較小,往往把自己壓得很低。聽到無相念佛法門,就說:「我是什麼人?我那有可能修這個法門?那是大菩薩的念佛法!」這就是說,心性比較脆弱、懦弱。

有的人,心性雖然很強,但是不在發大心上面去堅強,而在執著我見上堅強,聽到無相念佛法門就講:「沒有這念佛法門啦!騙人的啦!這一定不是念佛法。」一腳就踢開,兩掌就往外推啦。那就是知見不夠。知見夠的人,聽到無相念佛法就會喜歡,很快就相應了。知見夠的人他心裡面會想:「我試試看,大不了三個月、半年受你騙,如果試過了,真的不行,是騙人的,那時候再離開也還來得及嘛。」所以如果有人聽了就不信,也不肯練習,這就表示他跟這法門無緣。有緣的人就會試著修修看,等到無相念佛學會時,就會信心百倍。因為功夫有了,就知往生極樂一定沒問題了;所以他就想:「講這個法門的人,真的沒騙人。我應當要再深入探究」。

現在既然修到這地步了,接下去究竟要如何進修?接著他會去尋找善知識的著作;像蓮池大師就曾談到如何體究念佛?淨土祖師也有講到很深入的地方,尤其晚期的著作,雖然份量不多,但是講得很深入。念佛人到這地步就知道要體究念佛了,然後就開始涉獵一些體究念佛的知見,知見有了,可以憑藉無相念佛的功夫開始去體究。

體究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弄明白了,「原來這就是自性彌陀」,但是不能見到佛性,這一階段我們稱之為果地無相念佛。三結斷的緣故叫做果地無相念佛。因到此地步,信心更堅強,就想如何可以見實相?實相是有可見的,雖然說實相無相,但實相又無不相,一切相又莫非實相。然後又開始體究。辛苦地體究很久之後,終於見到佛性,稱之為親見自性彌陀,這時才叫實相念佛。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但是這樣的修行過程,必須要有方便善巧使定力迅速增強。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個念分析出來,移到日常生活中來。因為要分析它!靜中比較容易,所以坐下來念。心念心憶分析很清楚之後,把佛號捨掉,心裡面只有憶佛的念,然後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飯之中、做事情之中來;這是一種方法。但是我們講無相念佛法門這個功夫呢?還有另外一個方法 —— 從拜佛裡面去增強它,效果特別的迅速。這個方法留到後面,談到無相念佛的階段再說明。

在這個部分我們要說的是;功夫是應當先有信力,然後產生願力,有信力與願力,才可能有功夫,因為沒有信和願的力量就不可能付諸於實行,去鍛鍊念佛的功夫;所以要學念佛功夫之前,先要有信,然後發願;我信這個法門,不管是信「心念心憶」的法門或信「無相念佛,體究念佛、實相念佛」的法門,或信有極樂世界,信有 彌陀世尊的慈悲大願。一定要先有個信,信了之後發個願:「我將來願意到極樂淨土去,我願意修學到這個次第」。這樣的願發起之後,才會產生動力。

凡事都有動機,如果沒有動機,不可能產生力量;所以先由動機產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學念佛法門,才會全神投入。因此信、願和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信有願有行,力量才會強。但有信有願而沒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話,信力也會衰弱,願力也會跟著衰弱,三者互相影響。一般念佛人的信力和願力比較微弱,就是功夫修行不得力。所以,願意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修的話也不錯,因為姑且一試之後,功夫上手了,信就強了,願力也跟著強了。

至於人們常常說的:「願力不敵業力」,這句話其實有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我們要先探究:「業力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業力雖然不是東西,但影晌我們非常的大。業 ——一般人都想得很神秘複雜,但它一點也不神秘,一點也不複雜。簡單的說——習性、慣性,就是業。

我們過去生貪慣了,生氣慣了,無明籠罩慣了,所以這一生也是一樣照那個習慣去做。如果我們今生聽聞正法,精進修行;剛開始心裡面會產生衝突,一方面會覺得:「喔!這香腸好好吃也!這臘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我還一天到晚要吃眾生肉,不是間接殺害眾生嗎?」起衝突了,心裡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說,要捨口腹之慾,跟要修念佛法門之間衝突了。然後經過很久的掙扎、進進退退,終於有一天下定決心從此不吃它,從此精進。那就是說,經過這一段時間的鍛鍊之後,貪口腹之慾的慣性,漸漸被消除掉了,這就是業的改變。

一個人慣常於打打殺殺的江湖行,喜歡動不動就瞄你一眼。你如果回瞄他一眼,他就將你「白的進、紅的出」。這種人長命的少,因為習性一直不改的話,被殺的機會一直在增加。因為過去生大多是這樣,所以怨家債主很多,總是會相遇的。今天決定要改邪歸正,棄惡遷善。可是那一些怨家一天到晚來騷擾,忍不下時,兩方就打上了,殺上了,這習性很難改。你要饒他,他不饒你,所以江湖行,要退出來很難。能夠退出來的人,真正值得佩服,因為這種習性根深柢固,深不可拔。這個習性就叫業力。

所以「業」,有的很難轉,有的很容易轉,所以說,有定業有不定業,又有共業不共業;定業之中又有不定業,不定業裡面往往轉變又成為定業。在千變萬化之中,就要靠我們自己堅定心志,想辦法去把這習慣改變過來。當一個人改過遷善之後,下定決心遠離一切惡緣;改名換姓,到很遠的地方去了,誰也不認識他,過新的生活。但是要過新生活之前,自己的習慣要改,習慣如果不改,這個業還是在。習慣改了,業就從定業成為不定業,從共業轉成不共業。這個時候我們說,他的業消除了或減輕了。

念佛人也是一樣,要想讓信和願能夠不被業所影響,要靠功夫;功夫修學成功的時候,心裡面很篤定的知道走對了路。從此就會覺得世間的那一些跟解脫往生不相干的東西,其實不重要。因此貪戀那些事情的心,開始降下來、開始淡化。淡化之後願力就不受業力所轉,可以照自己所發的願,一直前進。然後信就越來越強,所以增強信力和增強願力,要靠功夫;但要修學功夫,卻須要升起信力和願力,此三者互相影響,使得我們念佛層次的升降受到影響。

所以我們說信願行的這個「行」很重要,若能依我們所說的知見和方法去行,就能夠產生功夫,所以能夠轉變業力。因此,聽了之後要去做;聽了不做,那叫學問,叫做常識。聽了之後去研究今天講什麼?上週講什麼?以前講什麼?加以分析,然後弄出一門學問來,叫做世間學問,跟解脫不相干,跟往生極樂也不相干。聽了之後要思維、要繫念,然後付諸於實行,這樣功夫才能成就,念佛的目的才能達成;所以行門的功夫非常重要。

但是有的人福報不夠,無法修行,因此前面所說的三福淨業和功夫的行,兩者要並進,不可光要修功夫的行,前面的三福淨業不修,那就「不行」;不肯修三福淨業,福報不夠,就無法修深妙的念佛法門。有的人過去生修了很多福報,今生不修福還可以,但有的人過去生從未修福,今生也不肯修福,只想修功夫,就會出問題。不修沒事,一修怨親債主通通來了,精神就開始恍惚,最後就錯亂。這個人是福報不夠,福德做得不夠。所以事行的二個部分:三福淨業跟功夫,要齊頭並進,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