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與毀法———覆上平居士與徐恒志 網站毀法二文—



附錄二 、『中華佛教在線』http://news.fjnet.com 所刊之文:



徐恒志老人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的第二封信2002-6-10 (上網日期)河北。最近幾年來,臺灣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在大陸漸漸傳開,甚至有些佛教團體開始籌資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學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於對法的尊重,年初,劉東亮居士特將自己得到的一套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寄給徐老恒志先生,請他作判斷。徐老的答復,本站曾於二○○ 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以《徐恒志居土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為標題發表,對學人識別蕭平實的錯謬起到了積極作用,最近劉東亮居士又公開了徐老寄給他關於此問題的第二封信件,並通過本站提供給大家。以下就是徐老的第二封信:

東亮仁者慧鑒:

《無相念佛》和上平居士之批判文章,均已收到、拜讀。上平居士出於摧邪顯正,救人慧命,為法忘軀地進行抨擊,十分有力,不勝敬仰!下面略敘所感,供仁者參考,實因太忙,未能評述,至為抱歉。

一、關於無相念佛,蕭先生把「憶佛念佛」作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圭旨,故多次提醒大家不要持佛名號,也不要觀佛形像,要求先拜佛,隨後入於憶想。至於如何離名號、形像而憶想,概念上含糊不清。我覺得全事即理,由口業、身業落謝到意業,使下手有方,否則憶佛易成空話,故《佛說阿彌陀經》以執持名號為方便,使下根人伏惑一心不亂,往生凡聖同居土(李炳南居士說:「『伏惑』亦能一心不亂」),中上根人往生方便有餘土及實報莊嚴土,使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今不令持名,便失去了下手方便。且「憶」乃是「別境心所」中的「念」心所,仍非無相,必念極「憶」忘,根塵脫落,才入無相念佛而達實相念佛,證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的境界。但實相念佛,已是禪淨不二,修而證者不多,為適應廣大根器,似不如從持名念佛下手為宜。

二、蕭先生竭力批評古今大德知識,一個根本原因是對離念靈知無所了知,誤認此「知」即是意識,因此一概斥之為「常見外道」,從此一錯再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其狂慢程度,出人意外。

其實真心與妄心,如水之與波不一不異,粘著即成意識,脫落即成靈知,且「本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起信論》說由根本無明起「三細六粗」的枝末無明;唯識也以六識為「分別依」,七識為「染淨依」,八識為「根本依」互相依存,故說「淵深七浪境為風」,波濤、細浪、微流,行相不同,實為一體,故六識、八識,分而不分。至於離念靈知,唯佛能證,等覺以下,無明未盡。此靈知,或曰「靈知不昧」,黃檗禪師名為「精明本體」,蓮池大師名曰「靈明洞徹」,祖師也叫「靈光獨耀」,其實都是假名。蕭先生慢心未息,思惑未斷,竟然目空一切,令人匪夷所思。

又所謂靈知者,靈是體,知是用,非解知、了知、識知,是證後所知。《圓覺經》云「『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皆指「證知」、「妙用」。凡夫著於見聞覺知,粘縛不放,故成為妄;聖人無住生心,無知無不知,故成妙用,故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圭峰禪師說:「但以空寂為自心,勿認幻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故妄想分別,離道彌遠。知訥禪師亦說:「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逆境起貪心;真心則無知而知,平懷圓照,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又真心無迷悟,能所、先後二元對待諸法,而能善分別。正如《維摩詰所說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即印光大師所說:「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三、蕭認為「見性」、「聞性」等乃因緣所生法,因此把它們作妄心解,實際上是非因緣,非自然的不生不滅法。《楞嚴經》言之甚詳。祖師門下杜絕名言,應機施教,或曰妙心,虛靈寂照故;或曰無盡燈;照彼迷情故;或曰吹毛劍,截斷根塵故。總之,妙體虛寂,絕諸戲論,但若昧諸名,則觸處成礙,欲益反損。

四、蕭謂修心必須從第八識下手,其實並非一概。禪宗離心意識參,掀翻八識窠臼,固有可能;而大乘止觀等,皆是從第六意識的慧心所依止淨心修止觀,從流溯源,逐步深入轉為妙觀察智,六七識若轉,五八識則隨之而轉,六祖所謂「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管見如此,未必盡當,書奉參考。餘不一一。

請諒察。順頌

德健!

愚朽

徐恒志合十

公元二○○一年四月五日 清明

(承寄蕭先生著作共十三冊,我年老少看,覺得還是璧還仁者為好,以便仁者閱讀,不必到北大去借。收到請復。並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