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在線閱讀 蕭平實導師著作

中國網在二會期間,針對二會復興中國佛教文化的主題,於「中國訪談」演播室採訪本會親教師之訪談報導,表達弘揚中國傳統佛教文化之看法

中國網在二會期間,針對二會復興中國佛教文化的主題,於「中國訪談」演播室採訪本會親教師之訪談報導,表達弘揚中國傳統佛教文化之看法,敬請各位同修上網點閱收看,並廣為介紹親朋好友一同收視。

訪談報導之網址請點閱:

http://fangtan.china.com.cn/2015-03/12/content_35036368.htm

主持人:〈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各位的收看,在2015年全國兩會即將閉幕之際,《中國網—中國訪談》——聚焦中國傳統文化,邀請了致力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覺教育基金會董事—余正文老師和余正偉老師—走進《中國網—中國訪談》演播室,暢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歡迎兩位老師作客我們節目。

余正文老師:主持人好。

余正偉老師:主持人好。

主持人:那麼,首先呢我想問一下,因為現在正值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兩位對於2015年兩會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余正文老師:我們從整個2015年兩會的工作報告來看的話,內容函蓋的層面是非常的廣,其中包括政治的層面,經濟的層面,文化的層面,還有社會的層面。因為,其實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基本上是以儒家(孔子)為首所慢慢開展下來的,而且至今仍然繼續在融合的一個文化的系統。孔子的治國的理念,就是以《周禮》還有《禮記》為最主要的治國的軌則,至於在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有著很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觀念、基本的思想,也就是我們這個「本體論」的思想,本體論的思想是從儒家開始一直到佛教引入中國,甚至於一直到宋、明的理學,都是在這個本體論上面去探討這部分的問題,那當然這個在每一個時期對於本體論的一個融合,其實都有著不同層次的融合進程與結果,那這個部分以後我們如果有機會的時候,我們再來繼續討論這一部分的問題。就譬如我們的閩南文化裡面,在在處處顯示出我們這個中國文化的脈絡;像我們從這個庶民的文化,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文化,其實已經深入到整個庶民的基層文化中了。從我們這個布袋戲(也就是我們稱的木偶戲),從木偶戲裡面的一段台詞就已清楚的顯示出來,欸這個是很有趣的,它提到:「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主持人:我對於閩南話是聽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余正文老師:這個意思就是說,從這段台詞其實就是已經凸顯出我們是「釋、儒、道」融合的一個文化,所以在這個部分我們認為說,就如同我們習主席所說的,這個弘揚中華的傳統優秀文化這一部分的進程,如果要加快腳步的話,尤其在這個中國傳統的佛教文化裡面,要能夠趕快讓它復興起來,那這樣子的話,我相信對於我們兩會的這個工作報告所標示這樣子的一個工作重點,乃至於工作的方向,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主持人:是!正文老師說了很多方面的感受,那正偉老師您的感受是什麼呢?

余正偉老師:對於平常在弘揚這個佛教文化的我們來說,我們會覺得在今年李克強總理他重新強調習主席所說的四個全面,其中的第一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已經不只是說在物質上面的滿足,不只是在有形條件上面的具足,而是包括了其中這個特別講到的—文化軟實力—顯著的增強。那怎麼樣叫作文化軟實力呢?習主席之前就有講過,要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過去的這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對於我們的中華文化已經喪失了自己的信心,從一百多年前開始甚至有人主張「我們中國應該要全盤的西化,過去的一切包袱要全部都把它丟掉」,可是這一百多年來,我們看到了些實際的例子,並不是說把過去的一切丟掉,美好的前途就會到來。所以呢,我們發現習主席,發現李克強總理,他們在這些事情上面是非常、非常用心的,也非常的感佩他們所兼顧的不只是說你有沒有錢、有沒有飯吃這麼簡單,而是為了要讓我們中華民族可長、可久、可深、可穩固百年的基業。

主持人:剛才在我們探討中的一個關鍵辭,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那麼,我特別想知道二位是如何定義中國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對二位來說意味著什麼?

余正偉老師:「中國傳統文化」一般來說,我們在世界上從來看不到一個像我們中華民族一樣能夠長久存在的!在外國有很榮耀的羅馬帝國,但是如今又何在呢?曾經有過很偉大功績的埃及帝國,不是也是轉瞬灰飛煙滅了?只有中華民族,從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到現在,我們從來沒有改變消失過,世界上各式各樣的人事物來來去去,但是我們始終都在這塊土地上面,這是非常特殊的一點。也就是說,中華文化它有它的悠久性,為什麼能夠那麼悠久?正代表它有它的獨創性。

那在中華文化當中,它的特色就是不斷地吸收新的元素,然後又能夠保持自己的獨創性而能夠悠久;如果一個文化它是沒有核心的,那就很容易被外來文化侵略之後就改變了。向來一般而言,影響我們中國文化最深的大概就是儒道釋——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文化;這三個文化看起來是不相干的三種文化,竟然神奇的在中華文化裡面不但融合在一起,而且呢變成益發的強大、益發的茁壯,最重要的是,它讓中華民族得到了幾千年來不斷地自我充實的這個感覺。

主持人:正文老師還有補充嗎?

余正文老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元素,所謂國跟家其實只是一個縮影或是放大的這樣子的一個概念;所以因為這樣子,讓我們這整個的中國文化,幾乎就是圍繞著這個主軸,所以我相信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弟,只要是到海外去的話都會想要落葉歸根。那這個落葉歸根,其實就是源自於我們對於家庭的緊密度、家族的緊密度,是這樣子的一個信仰,但是其實說這個只是信仰也不對,因為這是一個倫理、道德、制度的最主要的一個根源。

主持人:其實通過這個問題的交流,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意義非常重大,那麼我想問一下二位是在哪些領域,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

余正文老師:我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的社會很有影響!雖然它這個社會影響還有它的意義非常的重大是沒有錯,但是我還要提出另外一個看法,也就是現在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目前現代社會的影響,它所能產生的這樣子的一個影響力,其實是在遞減的,這個也是我們最擔憂的地方。因為,這個〔現象〕對整個全球的人類其實不是好的事情,那再以整個社會學的理論來講的話,從社會學的理論來講有兩種最主要的理論,一個是社會功能論,一個是社會衝突論。那,我想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也就是我們要讓國家能夠更進步的話,我想這個社會功能論,基本上就是著重於整個國家機器的一個體制,還有法治的這樣子的一個規範,乃至於我們在這個國家機器體制底下的每一個人、每一分子,都必須要去遵守這樣子的一個體制,遵守這樣子的一個規範,這個就是社會功能論最主要的一個體現。那當然,這個也是社會僵化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基本上,社會學家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到最後是趨向於一個功能論與衝突論的一個融合。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一個功能性的體制來幫忙它的話,那這個社會必然會趨向於崩解,但是如果是一個過於陳舊老化的一個體制而不知道改進的話,那這個社會也是會被淘汰掉。

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另外一股力量的一個),提出一個競爭乃至於繼續地讓這個社會能夠推動的一個力量;那這個部分,我個人看法是覺得,如果能夠把我們習主席所提的這個「恢復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再融入西方的這一部分的思想的話,其實這個是好的事情。所以我們這個意思,不是說西方這些近代的所有思想都不好,不是這個樣子,只是說它在發展過程裡面造成了一些偏頗的狀況,如果能夠透過我們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幫忙這樣子的一個對於西方文化的一個消融,讓它能夠融合到我們的中國文化裡面去的話,我想那這對我們的這個現代社會的影響跟意義,才會是真正能產生它的作用。

又,因為文化真正要能夠導入民心,就只有透過教育,因為教育是百年樹人,只有透過教育你才有辦法真正讓我們這個文化的根,也就是我們習主席所說的「我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還有魂」,那如何讓我們的這個文化變成我們的根還有魂,那就必須要透過教育了。那這個教育必須要多元,多方面的從我們中華文化這樣子的一個元素裡面,去探求「中華文化裡面能夠幫助我們走出去」的這樣子的一個元素,如何去完成這樣子的一個工作,這個是我覺得在這整個對現代社會的影響跟意義必須應該要去注意的地方。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了這個教育、文化,其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提到。那麼,二位覺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國傳統文化會帶來怎樣積極的影響?

余正偉老師:古人說「教者教心」,我們雖然說教育分成很多很多的科目,但實際上它離不開的就是一個哲學,離不開一個人他的「心」;因此,〔各種科目〕即使他讀到了最高的學位都叫作「哲學博士」,所有的博士都是哲學博士!那剛才也呼應正文老師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和意義,也就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和意義。比如說,這幾年在街頭大家會發現,很多人他不一定信佛,他甚至什麼是佛教都不知道,但是他的手上會綁一串念珠,然後閒著沒事就用手在那邊捏一捏、摸一摸,這代表他是喜歡這個東西,他是樂於這件事情的。不管你信奉什麼宗教,這一些文化的影響,已經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那這些部分,就是正覺教育基金會最努力,也是花最多的人力、時間、金錢在作的部分。

主持人:好!

那麼,我們知道中國呢,也有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比如說四大發明,絲綢、瓷器等工藝製作品都在輸出,對世界文化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那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那麼二位覺得當今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怎樣更好地走出去呢?

余正偉老師:我想,這個地方與其談走出去,不如談走進來!當我們自己的文化如果優秀,其他的國家、地方就自然而然會來學習。想想看,我們中國附近的日本、韓國、東南亞不都是如此嗎?中華文化它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叫作攝受性,也就是在民族學裡面所說的同化(assimilation),還有涵化(accumulation)。意思是說,當兩種文化相遇在一起的時候,彼此會產生的互動與合併,這個合併對我們中國文化來說,幾乎就是任何一種文化,來到中國都會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會非常和諧地、非常快樂地融為一體。那在歷史上面,希臘文化它可能裡面有著埃及文化的元素,有著巴比倫的元素;印度文化有雅利安的元素,有伊朗的元素;但是呢,它們都是存在一陣子之後,漸漸就消失了。

主持人:剛才正偉老師說到了很多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事情,那麼我們也可以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的喜歡穿西式的服裝,越來越多的喜歡喝咖啡,越來越多的喜歡拉小提琴。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那麼是不是這些就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種衝擊和影響呢?我想聽聽二位怎麼看?

余正文老師:我想這一部分可能必須要對「文化」這兩個字下個定義,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去瞭解文化。我們先對文化這兩個字下個定義,從人類學家跟社會學家來講,文化就是一群人共同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規範、風俗、習慣等等,這個就是文化。

所以這個也就是說,我必須要再一次地去讚歎、呼應我們習主席所說的,要恢復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政策是非常有智慧的。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其實是代表著整個的中國文化的一個主流的價值系統,這個主流的價值系統這一部分我們必須要維繫下去,那也就是說因為我們有這樣子的一個主流的價值系統繼續維繫下去。再來就是說,有我們這樣子的一個——雍容大度的這樣子的一個文化風格,任何一個文化進到中國文化全部都是融入到這個裡面去的,那這個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主流價值沒有丟失掉,縱然是就像我剛剛所說的,現在的中國文化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一個挑戰,但是所慶幸的是,這個隱隱約約地這樣子的一個主流價值,它是深入了我們的民心,只是說它是正在朝向崩解的路。但是,我們是希望這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真正的全面的復興,而不是只有在這個形式上去復興這一部分的文化。那這一部分,就是主持人您剛剛所提到的,譬如說小提琴,這個其實從我們整個主流文化來講,它只能叫作音樂文化,乃至於藝術文化。那這些音樂文化、藝術文化,您看,在整個中華文化為主的一個體系裡面,我們幾千年來已經融入了多少這種文化?所以,我們不怕這些東西的侵入,我們怕的是主流價值被顛覆,也就是說西方社會,因為一神教所帶動的資本主義的極端個人主義,這個會顛覆我們的主流系統價值的文化。

那這一部分會影響到我們習主席真正要去推展的—復興中華文化—這樣子的一個主軸,乃至於會去影響到我們中國的傳統佛教文化的一個復興。那如果,中國的以儒家為主的這個優秀文化,遇到掣肘、遇到障礙,乃至於中國傳統的佛教文化遇到打壓、遇到障礙,那勢必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復興會造成很大的變數,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在這個地方一直要去呼籲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必須要讓我們整個的中國的主流文化的價值系統能夠真正的去落實下來,能夠去扎根。那主持人您也說,這一次的這個全會裡面,有提到說很多的教育問題,但是其實老實說,我覺得應該是要再往更深層去扎根、去落實,也就是說文化這一個形成它是長時間的,那這個長時間必須要經過一個文化的認知,有了文化的認知以後你才有辦法經過文化的認知形成文化的內化,其實說穿了就是我們人類創造文化,文化再來形塑我們人類的行為、風俗、習慣。

所以文化的認知必須要形成一個共識,那這個共識就是必須要透過教育,那這個教育就能夠讓我們去形成我們所有中華民族的一個共識,這樣子才能夠讓我們從這個底下去扎根,才能夠真正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真正能夠又長、又久、又遠。

主持人:我知道二位也是長期在致力於中國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在這裡想問一下二位,能不能給我們簡單的大概回顧一下,過去所從事的主要的公益項目,尤其是在大陸所作的公益項目有哪些?

余正文老師:在整個(大陸地區)我們正覺所作的這個公益項目裡面,其實是非常的多,最主要的是其中有兩大項這樣子的一個公益行動,就是我們四川的這個綿陽大地震(汶川地震),那個時候我們總共捐了一千八百萬的台幣;另一個是我們雲南的地震,雲南地震我們捐助了這個三百六十萬的台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陸陸續續想要在這個地方去開展,其實這一部分我們雖然作的很多,但是我們很少談這部分的問題,因為我們認為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惟有對教育扎根,這個才是真正能夠去改變基層一個思想,讓他們都能夠人心向善。所以,其實我們在導正民眾的這個錯誤的觀念,就是透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於在弘揚佛教文化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裡面,其實也都一直在作這部分的工作。

而這部分的工作其實都是不著痕跡的,也不容易讓人家去發現它的重要性的,但是我們想這部分的工作其實遠遠勝過於金錢的一個幫助,縱然我們在金錢的援助上面作了很多,但是我們正覺教育基金會乃至於我們正覺同修會,對於這個中國文化的落實跟教育,其實這個更是我們所深切期盼還有深切的關注的最主要的一個議題。

主持人:在這裡還是要感謝二位對於公益事業的付出,那麼尤其是我們知道在這些公益項目中,有很多令二位感動的故事,我想問問正偉老師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

余正偉老師:我們現在的教育,大家都在談要教育改革,但是所謂的教育改革它似乎只是在技巧上面、在方法上面、在工具上面,而沒有人去提到這個真正教育核心的改革。那我跟正文老師,平常都是在作這個佛學教育的,我們看過太多太多人心的變化,一切的變化及不上人心的變化,人心可以變善,人心可以變惡;當一個人他如果能夠去改變他自己過去的缺點,什麼叫作缺點?缺點不只是說一些喜怒哀樂的問題而已,而是說在佛教的世界觀裡面,教導我們看清楚自己,看清楚這個世界,到底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到底自己是怎麼回事!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改變自己。那再譬如說,有一次我現在的一個學生,他本身是當年在臺灣考高考的這個榜首,後來到美國去了以後,非常順利的一路上就拿到了博士學位,然後也順利地進入了德州大學當教授。可是,他一路順利地求學、生活,從他五、六歲開始一路順利到三、四十歲,最後順利的當上教授,但是他發現說:「我在幹什麼?我滿足了什麼?小的時候滿足了父母的需求,長大了滿足了身邊人對我的期盼與需求,我的頭上終於冉起了光環,我要的一切都有了,我好像作到了人上人,可是我到底在幹什麼?」這樣的生活對他不但沒有帶來快樂,反而讓他覺得,越來越覺得:「我在幹什麼?如果人生活到八十歲的話,它我已經過一半了,接下來這四十年難道還要這樣子過嗎?」所以他就一直在尋找,包括他走遍了全世界,走到世界各個角落裡面去到處去尋找,到底他要的東西在哪裡?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就是因為不知道,只好一直在尋找。

那後來,然後就在因緣際會下開始了佛學的修習,他才赫然發現:「原來我過去的四十年在追求的,就是看清楚自己,就是佛法的引導,原來佛陀在兩千多年前的教導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能夠解決我這一切問題的答案的。」那這些我想可能是我自己覺得最感動的部分。

主持人:好。那麼我們之前也聊了這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問題,現在還是想請兩位老師結合自身的經驗,給我們建議一下中國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將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這個方向和方法,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余正偉老師:主持人問說這個「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走出去」,在大乘佛法來講,菩薩他的生命,他的生生世世(未來所有的生命)都是在為所有的眾生服務,也許今天這位眾生是他的家人,也許今天這位眾生是跟他同一個鄉村的鄰居,也許這一位或這些眾生是跟他同一個國度,甚至是同一個地球,或者呢是根本了不相干,那麼直至成佛的時候,他都必須要為所有的眾生盡他能盡的一份力量。

主持人:嗯!那正文老師呢?

余正文老師:我想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對「走出去」先下個定義,是什麼東西要走出去?但是,我是覺得這個東西歸根究柢,還是得要歸根到我們的整個中國文化的這個核心價值,才不會流於空泛。也就是說我剛剛所提的問題,我們是希望什麼東西走出去呢?如果我們只是希望說這些subcultural〔次文化〕的這些東西走出去,那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頂多就是幫我們多賺幾個錢進來,那我們真的只是要這個東西嗎?我想我們應該不是這麼的狹隘,眼光也不是這麼短淺,我們是希望能夠履行這個社會主義的一個核心價值,也就是「世界大同、天下為公」,那這個是讓我們中國文化的這個和平思想能夠走出去,那這個部分我想應該也要呼應我們兩會的工作報告裡面所提出的這個「一帶一路」,一帶一路這樣子的一個理念,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一個理念,只是說一帶一路要如何去推動,那在推動的時候它的內涵是什麼東西?那當然一帶一路所推動的,最主要是偏向於這個經濟的一個導向,它雖然是偏向於經濟導向,但卻是希望能用文化來包裝經濟,我並不反對用文化來包裝經濟,但是我是希望在用文化包裝經濟完了以後,再度的用經濟來(支持)包裝文化,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能夠以一個泱泱大國的風範,把我們這個文化的底蘊去廣傳,猶如當時的漢唐文化,透過海上絲路,透過陸上絲路,能夠廣傳到西域乃至於廣傳到南洋。

譬如海上絲路的部分,甚至有明朝的鄭和下西洋,這個也是絲路的一個很典型的過程。所以,鄭和下西洋其實具有政治意義,也有具有經濟意義,那這個當然在宣揚國威的過程裡面,我們是希望能夠把這個中華文化這樣子的一個真正的底蘊呢,能夠帶入這「一帶一路」這樣子的一個弘傳的過程裡面,才能夠真正有別於美國的這個軍事的聯盟。基本上美國跟友邦的一個聯盟,是以軍事為前提再導入經濟的,那我想我們「一帶一路」的這個理念,這個正是呼應了我們這個儒家的一個傳統思想,還有我們中國愛好和平的一個思想的根源,所以這個是對的!

如果能夠從這樣子的一個角度進去的話,那我們必須把我們真正的社會的主流價值能夠帶進去,例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道路剛開始,這就是一個能夠把文化傳播出去的蠻不錯的一個方法,只是就看你怎麼運用了。可是,我現在看目前我們的兩會裡面,沒有我們的文創產業的一個工作的內容。我大概瞭解了一下文創產業的一個狀況,大部分都是偏重在工藝產品,也就是說從聯合國的教科文的組織裡面他所提到的。文化創意產業最主要函蓋三個概念:一個就是這個文化產品,一個就是文化產業,再來就是智慧產權,函蓋了這三個層面。那它的文化產品大部分都只是偏重在以現在的媒體、科技去包裝;對我們的文化產業這個其實如果從我們長遠的發展來講,這個是屬於淺碟子文化,過於浮泛,但是這並不是說不能作(我的意思不是說這個不能作),是能作但如果要作的話,我們必需要往更深層的底層去扎根,這樣子才有辦法讓我們的這個中國文化的底蘊,真正的能夠傳播出去。

那中國文化思想真正的這個主流價值要傳播出去,一定是必須函蓋三個主流價值系統,一個就是儒家,一個就是道家,一個就是集其總成的佛法(佛教的文化道統)這樣子的一個體系,這樣子才有辦法真正把我們的文化主流價值的觀念能夠帶到友邦去,那也才能夠讓友邦真正因為我們的中國文化的一個薰陶而得到利益,我想這個也是我們自古以來,中國對友邦所做的一個和平的一個外交方式,並且大部分都是朝這個方向,所以我們非常贊同這樣的一個方向。

余正偉老師:我可以補充這個正文老師說的嗎?

有三件事情是現在世界上非常缺乏,而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所擅長的,也是我們本來所具有的傳統文化。

第一個就是家庭本位,剛才正文老師已經講過了,傳統的中國可以說一個人乃至於到整個國家,都是以家庭在支撐,這剛好呼應到我們現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那實際上呢,中國人一向認為國之本在家,這也是現在西方文化已經崩解掉部分,就是沒有以家庭為基礎,而中國文化是用家庭來串起整個國家,來串起整個世界。

那第二個部分,我們就叫它作有情的宇宙觀,或者說有情世間;剛才所說的家族觀念,其實也就是佛法裡面大乘菩薩所努力的。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生生世世和所有的眾生互為家人、互為親戚、互為眷屬來利益別人,而最終當他功德圓滿之後,他才能夠成佛。那有情的世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中國人一向認為,在我們的身體以外的世界,它並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世界,不只是一個物質、一個工具。比如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從儒家開始,就認為天地萬物和我們人類本來就應該是感通的,而不是利用或者仇視的,它的基礎是建築在一個「情」上面。

也就是說我們對萬物是有感情的,而不是像現在有些偏差的想法,認為說環境就是讓我們利用的,結果把環境全部都利用完了之後,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人跟物之間有情,就好像人跟人之間有情一樣,甚至物跟物之間也是要建立在有情之間的情這個字上面,這樣子的世界才能夠更加融洽與長久。

譬如說,大家都很喜歡的一首陶淵明說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是所有自古以來中國人心目中想要的世界,就是人類跟環境不但達到平衡,不但達到互利,而且是有感情的,而不是冷冰冰的利用。

那第三點呢,我們可以建議的事就是德。以德為本,重德的精神,這也是現在追求物質世間的西方主義世界裡面很缺乏,而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樣重新建立的。彷彿好像人跟人,人跟環境之間只有利益,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卻告訴我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仁、失去了道德,那麼他就算擁有再多的這些物質,都只是一場夢罷了。

那站在 佛陀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這個世界也不外乎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如來藏所生,世界本是此心所生,又怎麼能說我們利用它,或者誰來利用誰呢,就是呼應了有情。一個人如果失去對於自己本心如來藏的依止與追求的話——失卻本心所行一切皆曰魔業,意思是說忘失了自己的本心人,就變成像是一具行屍走肉了。

余正文老師:我可以再補充一下。我想,在我們想要讓整個中國文化走出去,目前比較迫切、比較須要關心的,應該是我剛剛所提的「文創產業」的這樣的一個發展的一個方向,那這個其實從英國提出創意產業開始,全世界都把整個文創產業視為一個經濟發展的無煙囪工業,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產業的發展方向。那在這裡提供一個概念給大家參考,也就是說像現在的韓劇,還有韓風,韓國現在幾乎把他們的文化透過戲劇的包裝,也透過這個戲劇的衍生商品的一個包裝到處地傳播。所以,我是覺得通過行銷手段去做文化的傳播,並不是不可以,像這個韓國所用的手段,最主要的就是在文創行銷手段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這個one source multi-use概念,也就是說透過一個(這某一個產業)去衍生出很多的衍生商品出來,這個就是one source multi-use。所以我就要提供一個思考的一個方向,就是說:我們為什麼不把我們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把它拍成影片?因為媒體的傳播速度是最快的,那這部分的影片當然必需要包括我們傳統的優秀文化。也就是當然必需要函蓋,譬如說像我們玄奘大師的一個求法的過程,乃至於他所弘揚的一個佛法的一個內涵等等,那將這個內涵把它拍成影片,完以後再透過這樣子的媒體的一個包裝,來形成的一個風潮就是one source multi-use,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這一個影片形成一個風潮以後,再把它製成一個個周邊衍生商品,那周邊衍生商品在我的角度來看(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樣想),在我的角度並不是要去賺這部分衍生商品的經濟效益,而是希望透過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讓普羅大眾能夠去快速的接受到我們中國文化。其實這個回歸到原來我們所說的,這個其實還是文化的表相,但是文化表相透過文創產業的一個包裝,其實是很快可以打入人心的,但是打入人心的畢竟只是一個流行產業,所以我還是必需要回歸到我們的真正的一個最主要討論的議題,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本身真正要讓中國的這個文化走出去的話,我們必需要能夠著重在我們自己內部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上!也就是說,這個呼應我們剛剛正偉老師所說的,與其說走出去,倒不如我們來談談如何走進來。

你要走出去,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這個底蘊作為內涵的話,那你走出去你拿的是什麼東西出去呢?所以,我是覺得這個東西是可以雙管齊下、雙頭並進的,也就是說透過這樣的一個推展過程裡面,我們自己必需要透過教育去滿足我們自己所需求的這個內涵,乃至於這個內涵應該是要具足哪些元素!那我們還是回到剛剛所說的,就是我們中國文化最主要的主軸,就是儒家、道家,還有佛家的思想。那這一部分的思想如何深入了我們的民心,如何深入了我們的生活,如何深入了我們的風俗習慣,這一部分對整個的全體人類有哪些幫助,我們都必須要很明確的把它交代清楚,讓所有的一切大眾(世界的大眾)能夠知道這些事情。那這個應該是讓我們走出去,配合著我們的一帶一路這樣子的一個政策,應該可以快速的把這個文化的推展工作很快速的推展出去。

主持人:好,那麼今天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我們聊了很多,那由於時間的關係呢,我們今天節目就到這裡了。再次感謝二位老師,做客我們節目,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再會。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